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陳請古蹟記事

許陽明述 錄自網站 話我故鄉--北投
 [1998年3月10日,長老教會北投教堂由台北市政會議正式通過為古蹟,並於3月25日公告。]

認識北投教堂的康(知禮)牧師已經超過十年了,儘管知道北投教堂是一棟相當古老的教堂,但也沒有深究過其歷史,直到這二年認識了幾位平埔族原住民的前輩,才瞭解長老教會北投教堂的歷史。原來北投長老教會是偕叡理(George Leslie Mackay,D.D.)博士,即對北台灣傳教與教育貢獻相當偉大,通稱為馬偕的醫師親手為凱達格蘭人,也就是為北投社平埔原住民所設的教會,創立於 1876年3月21日,距今已一百二十多年矣。馬偕醫師於1872年到淡水來傳教,在最初的十年是仿耶穌基督一樣,一面巡迴佈道,一面教導學生,以路邊、樹下、溪旁、客棧、民家或地方的禮拜堂,即可稱為「逍遙學院」(Peripatetic College)或「巡迴學院」(Itinerant College)的地方做為教室來傳教。北投教會即是馬偕醫師在那時期,也就是來台後的第五年所設立,1881年末馬偕醫師在淡水籌設台灣北部最早的神學院,1882年6月竣工設立牛津學院(Oxford College),1901年馬偕醫師蒙主恩召,學院即由加拿大籍的傳教士吳威廉(Rev. William Gauld)繼任,吳威廉一生致力於神學教育的提升,並創立中會健全教會行政,對台灣的教會與教育貢獻亦非常大,吳牧師也是那時台灣著名的建築師,其夫人亦被尊稱為「台灣教會音樂之母」。而現在的北投教堂即是由吳威廉牧師在1912年所設計與建造的。
該教會是北投發展歷史進入現代社會的開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據說北投教會最初創立於現在的「番仔厝」,僅是一間簡單的禮拜堂。歷經遷移最後才於1912年6月在今址建此教堂,而教堂用地則是由陳近先生所獻。吳威廉牧師在二十世紀初年在台灣所設計的教堂大都已經改建,北投教堂為僅存的孤例,該教堂可以看出該 時代的一些建築思考與風格,在文化宗教與教育上的價值也非常珍貴,實值得永久保存。
這座以紅磚 與木屋架構的小教堂,風格接近英國鄉村的小教堂,正面中央設入口,入口上有弧形與三角形結合之山牆,入口雨庇則疑為後來所加建。山牆之上則有水泥框額題 「禮拜堂」三字,磚柱欄杆上則有置小球狀的裝飾,而最大的特色則是為因應當時可能認為很可怕的地震,所以磚牆兩旁設計有下寬上窄的扶壁柱。該教堂的屋頂曾 經破損,屋頂木架也腐塌,因此約在十年前已將屋頂台式紅瓦拆除,並將屋頂木架抽掉改建。該禮拜堂造型嬌小簡單樸素,應能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與情況。而獻地的陳近先生與其後代陳芳本、陳清本先生都是長老教會的知名人士,而吳威廉牧師則於1923年逝世,安葬於淡水外僑墓園。
北投教堂在日治時期第二次大戰中,曾一度被日本政府徵收做為倉庫,在二次大戰結束時前後,北投教會亦常用做台北神學院教授兼牧之教會。至民國35年聘請林再 添牧師為北投教會第一任獨立堂會牧師,因信徒人數逐漸增多,教會建築稍被擴建。民國52年附設中央幼稚園成立,民國57年7月林再添牧師逝世,同年9月聘康知禮牧師為第二任牧師,康牧師從那時起主持北投教會至今。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投教會教堂信託登記的所有權者是「財團法人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北投教會歷代傳教師為:李俊德、石安慎、陳春邦、陳榮宗、郭珠記、吳永華、蕭樂善、吳天命、吳廷芳、章王由、石安美、胡摩西、潘水土、吳清鎰、林再添。
歷代長老的大名是:林黑凸、潘水木、李德財、李陳仁愛、王述先、雷黃溫柔。
歷代執事則為潘水木、翁古烈、陳尊貴、雷貽棠、陳敬孟、王冊、張作樹、徐世雄、邱贊生、郭顯明等。
由上面名單來看,北投教會歷代領導人中可謂不乏知名之士,例如林黑凸是原住民「北投社」平埔族的頭目,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1896年至1898年左右對「北 投社」的訪問,即曾多次提起與描述此人。其中潘氏亦是原住民,其後代猶在北投自強教會服務。而李德財是彰化人,北投鎮第一任的民選鎮長,於1997年過世 享年97歲。
筆者在1997年9月連同數件古蹟如普濟寺、台銀宿舍、天狗庵、石拱橋等向市政府提出陳請書,陳請書上認為北投教會的教堂應列為為古蹟保存的理由如下:
一、西方教會在北投發展的歷史見證:北投基督長老教會是西方教會在北投發展的開端,而其教堂則是一個最重要的見證。北投教會的教堂,與早就興盛的關渡宮-----等多樣性本土的宗教信仰,還有陸續在北投建立的日本宗教的寺院,如晚本棟建築4年建於1916年真言宗的鐵真院,與稍後的「淨土宗西山深草派善光寺」----等等日式寺院,構成北投宗教與文化的完整圖像。尤其北投教會是「北投社」原住民與其後裔精神活動的重要場域,百年多前北投原住民聚落「北投社」的頭目林黑凸(Limopon,詳見伊能嘉矩《台灣通訊選集》)即曾是此教會的第一代長老,更是彌足珍貴的史蹟。
二、溫泉鄉生態環境博物園(ECO-MUSEUM)歷史文物的整體保存與代
表性的古蹟:北投溫泉鄉作為一個生態環境博物館,對於宗教在北投的發展也應有一完整的歷史綜觀之介紹,北投教會教堂雖然屋頂已經修改過,但是要修
復其台式的屋瓦頂,並不困難。而且其「東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加上紅磚與石材水泥相間點綴,非常有「當時」的「時代特色」。其應該列為古蹟永久保存,使整個北投溫泉鄉生態博物園更加完整。
1997年10月23日民政局邀請學者到現場會勘,由康牧師接待並表達該堂執長老會樂觀其成為古蹟之意。1997年11月27日通過審查,並薦請古蹟定名為「長老教會北投教堂」。但通過的第二天見報後,即有稱是北投教會的代表說該教堂並無經教會同意,並嚴詞表達嚴重的抗議。這時民政局緊急通知筆者處理該抗議。經過一番溝通才知北投教會分裂已有十餘年,現在同時有兩個「長老教會北投教會」可說是「鬧雙胞」在運行,一個是在古蹟現址 ; 另一個則在北投清江路上,雙方互控且如寇仇,而直屬中會登記在案的卻是不在原址,而在清江路的北投教會。現址的教會被指控為非法,所以「北投教堂」現址的教會,同意「北投教堂」指定為古蹟是不合法的。
最後才弄清楚,原來過去與筆者在國際特赦組織同一小組的舊識,筆者所尊敬的北門教會陳宇全牧師,即是北投教會教堂的所有者「財團法人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董事會的董事長。之後蒙陳董事長支持,邀筆者在(1997年)12月12日至中會的董事會列席報告。筆者在會中說明,至盼董事會的諸長,能以文化古蹟論文化古蹟,如同過去20年間長老教會堅持台灣主權,支持本土意識,打開言論自由風氣的偉大貢獻一樣,支持保存這個長老教會,與台灣文化教育上非常珍貴的資產,不要讓教會的糾紛影響到古蹟的指定。如同經書教導「上帝的殿堂不可毀棄。」,「讓凱薩的歸凱薩,上帝的歸上帝。不要將教堂的古蹟處理,與教會分裂的糾紛處理混為一談。」、「四海主內皆兄弟,期待古蹟的保存,也能讓後人記憶先人的風範,仿效一百多年前北投教會前輩解決糾紛的事蹟一般。 百年前北投地方的平埔族人潘朱山當年與林黑凸爭『北投社』的頭目,結果林黑凸的武藝較高強,潘朱山落敗就因此受傷而過世。然潘朱山的兒子潘水生,與林黑凸的兒子林佛黎都是同在北投教會。因為兩人父親的恩怨,關係不共載天。但最後也是在教會會友做公親之下,勸說都是上帝的子民應對待如兄弟,才化解了彼此的恩 怨。北投教堂定為古蹟對我們也有如此教育的見證作用。」筆者報告後退席,之後才由陳董事長以電話通知董事會原則同意定為古蹟,但委請筆者於12月21日 到清江路北投教會說明。
筆者至清江路北投教會說明前,即曾至姚牧師府上拜訪,並參加其執長老幹部的家庭禮拜數度說明。筆者的說明大致如筆者在該會中會董事會的說法一樣,但很多會友仇視康牧師,認為回到老教堂並將之改建為大樓,光大興隆教會是他們的職志,且古蹟的指定不能解決他們的糾紛,筆者並被指責為沒有尊重他們,所以效果並不佳。大家來來去去數回合,但最後清江路北投教會以決議書致民政局強烈反對北投教堂列為古蹟。最後民政局再度致函董事會請董事會卓裁,副本給了筆者,所以筆者也寫了一份意見函給民政局。經這些風雨後,結局令人欣慰,北投教堂終於確定成為古蹟了。也因為如此波折,古蹟審查過後很久,才拖延到1998年3月10日,併同筆者同時陳請的古蹟「北投普濟寺」、「草山教師研習中心」、「北投台灣銀行舊宿舍」與紀念性建築「北投石造拱橋」,才一起由台北市政會議正式通過,並於3月25日公告。

此網站由李秀卿女士撰寫程式建置並義務作維護。如果您對本網站有任何建議或指正之處,請 聯絡我們。謝謝!

Copyright (C) 2007 年1月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修訂日期: 2015 年 08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