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樓醫院醫療傳道史

新樓醫院院牧部 馬雅各醫學紀念館 提供 (2013.03.08更新)。分段述之 : 看西街醫館、旗后醫館、二老口醫館、新樓醫院正名、新樓醫院本土化、新樓診療所、台南基督教醫療服務團、從瓦弄中站起來 新樓醫院再重建、老幹發新芽 新樓醫院再出發。

新樓醫院院牧部 馬雅各醫學紀念館 提供 (2013.03.08更新)。分段述之 : 看西街醫館、旗后醫館、二老口醫館、新樓醫院正名、新樓醫院本土化、新樓診療所、台南基督教醫療服務團、從瓦弄中站起來 新樓醫院再重建、老幹發新芽 新樓醫院再出發。
新樓醫院本著耶穌基督慈愛為懷的精神而設立,以醫療和傳道兩項神聖使命,來促進南台灣住民之身心靈全人之照護。院內全體員工遵照此神聖宗旨和最終目標,用愛心來服務所有病患,讓他們能夠得著健康照護和基督信仰永生的盼望。服侍(SERVICE)、愛心(LOVE)、盼望(HOPE)是新樓醫院的精神理念。
看西街醫館
新樓醫院是台灣第一間現代化醫院,係由英國蘇格蘭長老教會馬雅各博士於1865年創設,到了1900年以後稱為「新樓醫院」。1865年5月28日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與他的三位助手:黃嘉智藥師、吳文水先生、陳子路傳道,由駐在廈門的英國宣教師杜嘉德牧師(Rev. Carstairs Douglas)陪同,自廈門乘船,到高雄旗後(今旗津)上岸。三天後,一行人選定台灣府(即台南)作為福爾摩沙醫療宣教的起點。6月16日馬醫生得到海關官吏馬威廉先生(Mr. William Maxwell)好意之頂讓,在西門城看西街(今仁愛街43號)的一間民房,開辦看西街醫館,這就是新樓醫院之前身,為全台灣第一間西式醫院。此處醫館、藥局和禮拜堂結合為一,展開英國在台灣醫療宣教之序幕,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將近一百四十年歷史之開端。
馬醫生開業不久,因著醫術高明之故,迅速贏得百姓的信賴和好感,每天就醫者平均有五十位之多。其傳道工作也引起許多好奇者之圍觀,名聲傳遍府城。後來他的醫療工作引起本地漢醫的恐慌,有人因此造謠:「紅毛醫生取人心肝,剜眼睛,以此做藥。」當時排外風氣日盛,他難免遭到民眾圍困,更為嚴重的是他的醫館門窗亦受敲毀,短暫的二十三天的醫療宣教工作只好收場結束。
旗后醫館
1865年7月下旬,馬醫生為了避難,退到英國領事館所在的旗後尋求保護。在旗後定居後,他又租借宅院,改建禮拜堂和醫館,繼續艱辛的開拓事工。1866年9月下旬他創設了可收容八名病患的病房,這些病房的成立自然是台灣醫界的首舉。
高雄旗后醫療事工之進展非常順利,也深得當時住在內山西拉雅族人的信賴。高雄縣內門鄉 (木柵)、台南縣左鎮鄉(拔馬、崗仔林)等地的患者紛紛到此就醫,醫館業務蒸蒸日上,且信仰基督的人也同時不斷增添。但是在此期間,宗教迫害和傳福音事工的阻礙也是有增無減,如傳道師莊清風在左營遇害,高長傳道被關入牢房五十天。雖然宣教如此不易,卻仍然無法消減宣教師對台灣族民醫療宣教之熱忱,反而馬醫生重返台南府城宣教之決心更為堅定。
二老口醫館
1868年12月馬醫生和吳文水助手竟能重返台南,隔年1月中旬他在二老口街租用「許厝」公館,作為台灣府(台南)宣教中心,重新設立醫館和禮拜堂。這時馬醫生的醫療工作受到民眾的肯定,也因為在台三年多使用本地話之經驗,使他的醫病關係相當良好,不少腐骨、臭腳、手爛和臨死的病人都因他的醫療服務而重得生命的喜悅。向馬醫生尋求健康的患者人數與日俱增,許多人遠自木柵(內門鄉)、拔馬(左鎮鄉)、岩前(白河鎮)、蕃仔田(官田鄉)、吉貝耍(東山鄉)、嘉義、烏牛欄(埔里鎮)、牛眠山(埔里鎮)和大社(神岡鄉)等地。這些患者後來就成為福的種子,紛紛在各地建立禮拜堂,設立教會、傳揚福音和領人歸主,而此時也看出台灣人接納「西醫」觀念的開始。
新樓醫院正名
1889年安彼得醫生擔任第三任院長時,於東門路附近購買土地興建更大的醫院,來取代當時已不敷使用之醫院;到了1896年終於完成興建一間頗具規模的醫院,1900年完工後由舊院遷入新建樓房。由於該建築物頗具規模,為區別舊院,就命名為「新樓醫院」,因此「新樓醫院」從此定名。此新建醫館之大門向北,有兩棟一般病房和一棟個人特別病房,還有禮拜堂、診療室、治療室、手術室及藥房。這棟兩層樓的樓房是當時全台灣最大規模之醫院,可容納七十名病患。
1901年馬雅各二世醫師及護士身份的馬夫人於2月24日到達台南,繼承其父親遺志,夫婦二人發揮愛心與才能,使新樓醫院遠近馳名。那時新樓醫院也成立助產士及護士訓練所,成為台灣醫界第一所護士培育學校。院內設有運送病患的昇降機、開刀房、診療室、個人病房、團體病房、藥局、X光設備和禮拜堂等,可算是相當設備齊全的醫院。
1922年新樓醫院除設有內外科及婦產科醫療外,又成立更生院(鴉片煙戒絕所)、癩病治療所,為台灣癩病治療展開新的醫療史頁。此期可謂新樓醫院輝煌的時代。1923年馬醫師轉任上海醫學會執行幹事。馬醫師父子在新樓醫院服務近三十年,與其他醫療宣教師如德馬太醫師、安彼得醫師(在新樓二十三年)、戴仁壽醫師(1917年完成羅馬字內外科看護學)、周惠憐醫師和李約翰醫師(1934年組織台灣南部醫學會)等,和一些護理工作者,共同奠定新樓醫院醫療服務規模,亦影響台灣社會至巨。
新樓醫院自創院後,漫長的七十年間得自英國母會之資助,派遣多位英國宣教醫師和宣教牧師來此同心事奉、盡心經營醫務及努力傳揚福音,使新樓醫院在府城為南台灣和東部住民提供了許多醫療助益。在這七十年間醫療人力、醫療儀器和藥物提供,都來自遙遠的英格蘭。 後來英國教士會決議把新樓醫院院務交由本地教會負責,從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中會接管有關醫療宣教的事務。
新樓醫院本土化
1936年起英國宣教師逐漸退出台灣宣教工場,爾後本地醫師掌理醫務。1月1日起楊雲龍醫師任院長,繼續經營院務。有鑒於婦產科助產工作需求之增多,他創辦產婆研習所。為此他召募許多年輕的婦女,給予助產士教育訓練,並每位學生在完成訓練課程後,授予正式證書。這些領有執照的助產士後來在婦產科臨床醫療上讓產科醫師得到無數協助的助益,直接受惠者還有各地鄉村婦女和社區民眾。這種產婆研習所的訓練持續有八年之久,新樓醫院為醫療界創下助產士訓練不朽的紀錄。到了1942年顏振聲醫師接任院長,追隨前人步伐,延續醫療宣教事工。1944年日本番匠鐵雄校長繼任院長,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才停辦。大戰期間總督府台南醫院後來租用本院。
新樓診療所
1945年大戰結束後,由於戰爭頻起,人事變遷及經濟衰退等諸多因素,使新樓醫院淪為侷促一隅之診療所,只靠一、二為醫師延續其醫療服務。1946年南部大會議決新樓醫院修建經營案,任命劉子祥為事業局局長,設法籌備有關事宜。劉局長承接重任後,捐贈舊台幣二萬五千元,著手修理被炸毀之病舍的全部屋頂,總共花費約十萬元。事後大委鑒於英國母會及本會無經營能力,才決定暫停經營。
1950年台南中會向大會提出申請,終於在5月5日大會通過准予再開辦,定名「南大新樓診療所」,並託台南中會負責經營,任命沈毅敦長老為部長,聘施文子為醫師,吳阿玉擔任護理長。1951年林玉麟醫師受聘為首任所長,到了1957年7月南大新樓診療所結束,並歸屬總會,總會再託台南中會經營。
台南基督教醫療服務團
1960年5月經黃彰輝博士及台南中會有關人士商請楊雲龍醫師和王受祿醫師等十數位醫師諮商,組織了台南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中會傳道醫療團(簡稱台南基督教醫療團)。王受祿博士為首任主席,劉瑞仁牧師為書記兼執行幹事,團員共六十九位,這些醫師在此擔任義工,維繫醫療服務,共同渡過新樓醫院之難關。當時參與台南基督教醫療服務團的醫師有王受祿、黃永昌、李柏青、施振炎、陳麗國、楊東傑、黃國棟、李哲彥、鄭良誠、鄭良信、蔡愛義、盧昆山、許重勝、許嘉幞、黃主仁、王大樹、吳福蔭、謝鐵樹、林木、黃春霖、吳秋微、蘇丁受、蘇承家、莊碩斌、黃玉輝、張阿本、侯書宗、韋信輔、杜松雲、曾炎崑、陳一鶴、李道隆、林信觀、莊明雄、陳志春、李慧嫻、梁炳元、邱繼徽、鄭清留、張榮宗、洪貞淳、葉敏雄、楊啟洲、黃歷鵝和一些美軍軍醫。1961年11月醫療團正式接替新樓診所的醫療工作,管理方面仍由醫療部負責;部長為劉子祥長老,所長為劉瑞仁牧師。11月起醫療方式改為平價義診。每週三次,請醫療團醫師奉獻醫療時間做義診,當時患者人數劇增五倍以上。台南中會派謝再生、黃永昌、歐進安、劉瑞仁組成小組,研究新樓院內診療所用地問題。1962年1月總會通過新樓診所部員改制案,由台南中會派三人、醫療團二人、教士會二人,組成部會,由黃永昌任部長。部員有謝再生、黃彰輝、王受祿、林江津、羅慧夫、賀恩惠,並劉瑞仁擔任幹事兼書記。此期仍託台南中會經營。1967年第十三屆總會通過復興新樓醫院重建案。1973年謝再生牧師接任所長,1976年又由余克賢牧師接棒。
從瓦弄中站起來 新樓醫院再重建
1980年台南中會組織新樓醫院復興小組,積極擬定復興計劃書,擬以復健、慢性病為主,內科外科為副之綜合醫院先行開始,由徐連作負責擬訂「復興新樓醫院計劃書」。1982年台南中會春季議會通過將「新樓醫院復興案」提案於第二十九屆總會,同年4月第二十九屆總會通過「新樓醫院復興案」,總委會銓銜籌備小組,賴俊明牧師為召集人,組員有湯孟宗、羅金灼、蕭清芬、余克賢、穆得昌、徐連作、林東薰、郭榮初、蔡延八、金輔政等,積極進行籌備重建事工。到了9月14日籌建小組開會二次聽取專家學者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後,決定企劃興建,派賴俊明牧師(召集人)、王陽明、連倚南、郭俊雄、余克賢、徐連作等人組織企劃小組,負責企劃事宜。
1983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中會決定復興新樓醫院,而積極募捐重建基金。同年3月企劃小組完成企劃內容,計劃設立內、外、復健、檢驗等科之綜合醫院,並決定在原有新樓土地上興建等,由徐連作負責擬定「企劃報告書」。3月15日籌建小組接納「企劃報告書」,蕭清芬院長當場率先捐獻十萬元。另外,派戴忠德(召集人)、蕭清芬、黃德成、洪溫柔、黃仁村、戴初雄、徐連作等七人為企劃小組,正式進行籌建事宜。同年5月3日籌建小組完成組織及交託任務定期完成籌建工程計劃工作,戴忠德牧師為召集人,洪溫柔牧師任財務組組長,黃仁村醫師為醫務組組長,戴初雄長老任工務組組長,徐連作長老任行政組組長,以及多位信徒共同參與。整個建築工程設計委任日本東京陳慧玉建築師執行。11月27日下午總會議長戴忠德牧師和台南中會議長洪溫柔牧師共同主持新樓醫院奠基典禮暨感恩禮拜,當日參加禮拜的台南中會會友約三千人,認捐達1500萬元,顯出信徒同心協力振興聖工,建議將原定三樓建築物改為五樓,增加費用由台南中會負責籌募,使新樓醫院得以繼續完成創院時所立醫療傳道神聖使命。
1984年2月18日拆除舊建築物,開始整地。3月12日正式動工,工程施工係以自購材料和僱工方式進行,由戴初雄、林慶祥、黃大社、陳政和、蔡坤西、徐連作等義務負責處理。同年4月第三十一屆總會通過「新樓醫院董事會組織章程」。
老幹發新芽 新樓醫院再出發
1985年9月30日舉行重建,復興後第一任院長鄭良 誠醫生就任典禮暨開始診療禮拜,並於11月24日舉行新樓醫院復興重建獻院感恩禮拜,總會議長陳博誠牧師及台南中會議長陳宗義牧師主持,並由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講道,當日亦表揚歷年來對新樓醫院付出心血的貢獻者。此時期開辦內科和外科服務,內科由詹益丕醫師負責,外科則由鄭院長負責。1985年11月24日醫院大樓落成啟用,醫療工作展開更新的一頁,使住院和門診患者能獲更佳之醫療品質。
1987年11月24日舉行重建二週年院慶感恩禮拜,並二期擴建工程東棟破土典禮,由總會議長林建二牧師主持。1988年2月參加衛生署及教育部首次聯合舉辦「77年度台灣地區教學醫院暨地區醫院評鑑」,本院獲評為地區教學醫院。1990年11月24日於院慶五週年時,二期東棟大樓落成啟用暨馬雅各醫生來台行醫125年紀念感恩禮拜,由總會議長池漢鑾牧師主持。12月5日福音視聽圖書室啟用,提供民眾免費借閱福音圖書和借用音樂帶。1994年9月21日台南院區成立幼幼兒童發展中心,關懷早產兒及發育遲緩之兒童。
本院顧及安南區醫療資源缺乏,安南居民就醫極為不便,於1994年8月在海佃路626和628號租屋,成立安南診所,開設家醫科、牙科、婦產科、小兒科、耳鼻喉科等。1998年又在附近購得一棟3層樓房(海佃路二段658號)作為新診所,以開展未來更廣泛的醫療服務。
為擴大服務範圍,本院籌劃於麻豆購地建設分院。1994年3月5日舉行麻豆院區定基禮拜,1997年1月麻豆分院醫療大樓落成,麻豆分院成立,開始提供台南縣曾文、北門地區的民眾醫療服務,其人力、設備、服務品質完全比照台南院區之水準和設備。
本院由於醫療品質不斷的提昇,1997年總院晉升為準區域教學醫院。1998年2月總院南棟醫療大樓奠基建設。同年4月17日在台南院區西棟三樓成立「馬雅各紀念病房」,開啟安寧療護關懷之門,使癌末病患能夠受到最好的身心靈照顧,陪伴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9月份許重勝董事就任代理院長,掌理院務。12月時在麻豆分院舉行員工宿舍定礎禮拜,為麻豆分院員工締造更好的生活起居和休閒空間。
1999年3月新樓醫院升格為區域教學醫院,門診和住院病患人數大增,診間和病房漸漸顯得不敷使用,因此董事會決議增建第三期工程,在西棟之南側增建南棟大樓。第二任莊明雄院長於1999年9月1日上任。2000年10月份麻豆分院員工宿舍完工啟用。11月22日馬雅各醫學紀念館在台南總院開幕,提供社區民眾認識本院設立醫療宣教之宗旨、諸位海外宣教師、古老醫療儀器和新樓史話等。現任黃祖源院長於2008年8月1日上任,以服侍、愛心、盼望做為本院的理念,發揚醫療傳道的精神,持續推動院務,期許本院成為社區身、心、靈健康維護的標竿醫院。
新樓醫院總分院面積分別是36870.55平方公尺和27733平方公尺,2009年麻豆院區升格為區域教學醫院。現階段提供總分院門診醫療服務,每日平均人數上千,總分院住院病床近900床,已設內科、外科、骨科、眼科、牙科、小兒科、家醫科、婦產科、泌尿科、中醫科、皮膚科、神經科、精神科、復健科、神經外科、放射線科、麻醉科、病理科、耳鼻喉科、居家護理、急診醫學科等。安南門診設有一般科和牙科,每日約有200人次。院內員工共有1500人和義工200位,同心照顧所有患者和他們的家屬。
新樓醫院處於今日醫療競爭劇烈之時代,我們負有醫治疾病的重大使命,使每位患者來到這間歷史優久之醫院,能夠享受全院員工盡心的醫療服務。基於本院是基督教醫院,我們更期待的是每位進出本院者都得全人身心靈之完整醫治和上帝的賜福。新樓醫院今後繼續服務病患和家屬(Service),秉持著基督的愛心(Love),使受照顧者得著健康和永生的盼望(Health & Hope),完成上帝付予所有新樓人的重大醫療和宣教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