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又重提的日子

 

 

蘇文魁撰 見於部落格「從淡水的馬偕博士說起」分類:遺忘又重提的日子


偕仁利回加拿大,台灣進入開發中國家,經濟開始起飛。不久逢北部教會慶祝設教一百週年,馬偕博士的功績再度被人提出。當時在《基督教論壇報》當記者的陳宏文牧師在報上連載馬偕博士事跡,後來集冊出版《馬偕博士在台灣》一書,並翻譯《馬偕博士日記略傳》,偕叡廉早期的學生郭和烈牧師也出了《偕叡理牧師傳》。馬偕博士開始被塑造成集宣教師、探險家、科學家、教育家和時代英雄於一身的傳奇人物。

只是在那股「馬偕熱」下,馬偕後人卻逐漸被人淡忘。來自加拿大的消息銷聲匿跡。或許也是因「淡江中學事件」多少讓他們家人對台灣失望,因此台灣成了傷心地,縱使偕約翰曾因講學路過台灣也沒到淡水重遊。不過三個偕姑娘退休進養老院,但仍一直由旅加淡水僑和赴加探親者打探來自台灣的訊息。

一直到1990年 馬偕紀念醫院舉行110週年院慶,特別邀請回台共襄盛舉,兩姊妹利用9月10日回淡水,參觀了淡水教會、淡水學院(真理大學)和淡江中學,兩個偕姑娘舊地重遊相當興奮,尤其看到變化如此驚人的淡水。不過因汪翼翼、汪昭昭已在1988年旅居溫哥華(馬偕月眉老家已在移民加拿大時售予鄭姓代書)、陳泗治校長到美國養老,敘舊的場面並不熱烈。

1992年淡水教會舉行設教120週 年紀念活動,柯設偕的兒子柯大闢,柯吉文帶著母親蕭美玉,以及旅加的汪翼翼,汪昭昭回台參加,他們是馬偕家族的外圍。這次經過淡水教會和學校、地方文化界 一番努力,又造就了社會一股馬偕熱,特別是在淡水不論文化、教育、觀光、產業和市政建設,幾乎人人談馬偕。

1995年台北縣政府在民進黨執政後,推動為「鄉里人傑立像」的文化政策。淡水鎮擇馬偕博士和施乾為鄉里代表人物。縣文化中心托淡水名雕塑 家張子隆教授創作 兩米高馬偕石雕大雕像,由淡水鎮公所提供馬偕街與三民街口昔稱「三角公園」之土地以供立像。1995年縣政府邀偕安蓮與偕約翰博士回淡水為馬偕大雕像揭幕。11月17日他們姊弟搭機坻台,下榻淡水馬偕故居。翌日,他們回淡江中學馬偕墓園獻花,也到牛津學堂參觀馬偕文物的收藏。11月19日 他們到淡水教會做禮拜,受到熱情歡迎,禮拜後全教會一起到馬偕雕像前舉行儀式。鎮長、立法委員盧修一、縣政府代表、淡江中學學生、加拿大駐台代表都來參加,場面相當熱烈,他們當天下午搭機回加拿大。這次重回淡水他們非常開心,看到台灣各界對馬偕的崇仰則相當感動。

第二年(1996年) 6月,等了兩年的12本馬偕親筆日記本終於回到台灣,歸北部大會歷史委員會保管。

到了2000年,移民加拿大、定居在牛津郡鄰郡倫敦市的陳俊宏長老。他是對台灣史也對馬偕史料有高度興趣的民間學者,自然會在當地探掘。他除了學術研究,在與當地郡民接觸的同時,也將台灣和馬偕宣教事業的現況告知幾近忘了馬偕存在過的今日牛津郡民。其中,過去作為馬偕博士宣教、醫療、教育大本營的淡水今日發展盛況,更引起牛津郡(Oxford County)郡治首長的興趣。因此,在陳俊宏兩地奔走下,有教會背景、也是淡江校友的淡水鎮長郭哲道先生,透過代表會的同意,決定與牛津郡締結姊妹市。淡江中學也成立拔河隊赴加拿大。鎮長、李文德縣議員(他也是校友)和淡江校長、老師、拔河隊員組成了一支27人 的締盟團隊,自6月27日 至7月7日 以10天的時間,到加拿大進行締結姊妹市活動。

6月30日早上在Woodstock牛津郡郡政廳前締約儀式時,安蓮、明利和瑪烈三位偕姑娘自多倫多趕來參加盛會,明利代表馬偕家族致詞。牛津郡還在郡政廳前當場種了一株銀杏,作為兩地結盟的見證。

他們除了拜訪加拿大長老教會總會、參觀對台宣教相關機構、神學院之外,也參加在佐拉村Embro舉辦的國慶活動High Land Games,這項綜合競技活動也是蘇格蘭傳統文化節已有八十多年傳統,其中的拔河賽是重頭戲。三位偕姑娘也來參加,和淡江中學師生相處甚歡。這支締盟團隊回台時特別路過溫哥華特別拜訪偕約翰博士,偕約翰不僅和大家相聚,居然捐出他1967年 所獲的加拿大國家科學緬西獎章(Massey Medal)供淡江中學收藏,場面溫馨而感人。

翌(2001)年三月,已經是淡水姊妹市的牛津郡為了兩地禮尚往來,由Woodstock市長John Geoghegan率領Embro的英格索風笛隊、佐拉高中女子拔河隊一行29名 應邀抵淡水,受到淡水各界熱烈招待,他們3月9日在風笛隊的開路下在中正路遊行,街民放炮夾道歡迎。 他們這次來台主要是回邀拜訪鎮公所,參加淡江中學校慶以及馬偕盃拔河賽。

2001年6月2日為馬偕百年冥誕,台灣各界有系列慶祝,除了台灣郵政總局發行紀念郵票(25元),台北順益原住民博物館也展出「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真」。那是近兩百件馬偕博士身前的台灣博物館收藏,是馬偕1893年回國時贈給它母校諾士神學院的六百件收藏中原住民的部分,這些珍貴的收藏在諾士神學院並入多倫多大學後於1915年轉贈給安大略皇家博物館。這些活動偕約翰全程參與。

6月2日早上在2000年 重建的馬偕大雕像前舉行追思會,會中郭哲道鎮長頒給偕約翰博士為淡水鎮永久榮譽鎮民,並當場宣佈每年6月2日為淡水馬偕日,此為全國首次由鄉鎮訂定之紀念日,並年年為此舉行紀念活動。這次來台偕約翰還有一項任務、 就是檢視正在創作中的偕叡廉校長紀念銅像,因淡江中學將於2002年在校園內設立「偕叡廉紀念公園」。此舉也是在恢復偕叡廉的歷史定位,正是他們姊弟四人所期待的。偕約翰這兩次回台都是透過汪(宗埕)牧師在溫哥華的長孫陳光宇安排的。

可惜,因偕約翰年事已高、心臟不好,2002年3月醫生不准85歲的他長程搭機,這次由偕瑪烈和偕約翰的女兒萊絲禮和其夫婿(Mr.& Mrs. David Jenkins)來台,他們除了為偕叡廉紀念公園和淡江中學校史館剪綵開幕,也參加了北部長老教會和淡水教會設教130週年系列的活動。臨走前他們相約2004年再會。

2004年3月,為偕叡廉於牛津學堂正式設立「淡水中學校」的90週年,淡江中學為此舉行盛大校慶活動,可是這次馬偕第三代的年齡和健康都已無法長途跋涉。只得由萊絲禮夫婦代表來台了。淡水和馬偕家的關係,也正式轉到第四代了 (他們夫婦2005年、2006年和幾次私人行程都有來淡水,David Jenkins是牙醫生)。這次活動英格索風笛隊也有來參加,他們在2001年、2002年和2004年總共來台三次,是兩地情誼的最佳使節

其實,回顧基督教發展史,十八、十九世紀是基督教以歐美白人教會為主流的時代,馬偕家在台宣教可說恭逢其盛,而進入二十一世紀時基督教則是以亞洲和第三世界為主流的時代,特別是神學觀點、宣教形式等基督教的價值和文化,都開始由亞洲人在發言和主導了。馬偕家族在台灣和淡水的影響轉到文化面和情感面,正是反映了這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