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中壢教會的歷史

巫義標撰見於中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網站 2012年1月。教會會址 : 中壢市中平路124號

ㄧ•前言
中壢地區,早期由客家人聚集開墾。「壢」字是客家話的讀音,意思是兩地凹陷之處,又因地處淡水與新竹之間,故稱之為「中壢」。昔日交通不便,客旅往來台北與新竹之間,首日步行路程僅能到達中壢,必須在此歇宿。由此可知,中壢先天上即具有相當優越的條件,發展至今,工商業十分蓬勃,成為大桃園南區之重鎮。中壢地區之大專院校,目前有中央、中原、元智、清雲、南亞、萬能等六所,文化氣息濃厚;加之設有工業區,人口數達 35萬人,在福音國度領域的拓展上,實在大有可為。
二•開設教會的緣起
中壢教會到底於何時開設?由於史料不全,時無法確定,但根據偕叡理牧師日記所載,主後 1873年5月中旬,他曾與學生和信徒來到中壢及附近的客家庄,在這些地方傳道、醫病。又在1886年1月2日的日記中記載說:「巡視教會,到中壢、竹塹、新港社、紅毛港、後龍,每個地方的信徒都很高興,因為中法戰爭引起的叛亂已經平息,教會仍然存在。竹塹教會有很多人來禮拜,在紅毛港為 11人施洗,在中壢為12人施洗……。」由這段日記文可以推知,中壢在1886年以前即已設立了教會,至於是何年何月何日,則不得而知,也因此只得根據上述偕叡理牧師的日記文,將1886年訂為中壢教會設立的時間,也就是今年剛好是設教120週年的起算年份了。
三•教會的簡史
論及本會的歷史,根據較後期的資料所記,主後1891 年8月時,由偕叡理牧師於「豬埔仔」購買民房一間做為會址,後因教勢發展甚速,擬建新禮拜堂以應需要,於是在「石頭堡製茶會社」(即今中壢稅捐處)之左鄰購得二百餘坪土地,並蓋教堂一所。1925年,日本總督府為開闢街道,依計劃必須拆除教堂一部份,剩餘部份由製茶會社以「同堡老街」(即今之中平路)一塊300 餘坪之土地,無條件與教會交換。
1924年籌建禮拜堂,1927年落成獻堂於現址。 1929年升格為堂會,1940年獨立聘牧,聘請陳瑞山牧師為首任牧師,此時信徒來自中壢、新屋、楊梅、湖口、富岡等客家地區。第二任為鄭鐵牧師(1943~1945年),第三任為嚴寬淮牧師(1947~1951年), 1951年7月,陳蘭奇牧師受聘為第四任牧師。
為使信徒聚會方便起見,於1952年分設新屋教會,同年 11月2日分設楊梅教會,1954年10月分設富岡佈道所,1956年2月分設湖口教會。在四年中分設了四間教會,但中壢教會之信徒並未因此而減少,於 1956年4月興建主日學教室及牧師館。其間又經過十餘年,聚會人數漸增,禮拜堂呈現不敷使用之狀,遂於1970成立建堂委員會,1972年暫用主日學教室做禮拜,在原址空地興建現有三樓之禮拜堂,於1974 年10月27日舉行落成獻堂禮拜。將近四年後,復於1978年初,興建連接於禮拜堂與牧師館之間的四層樓教育館,歷時半年,於同年6月完成,供做兒童與成人主日學教室之用。
1960年3 月20日開拓觀音佈道所,1980年興建觀音禮拜堂,於1981年10月 25日獻堂,聘林增坤教師並封牧,派駐觀音佈道所,年底轉任本堂副牧。為使較會更形組織化,以利各項事工推展,1982年首先成立教育委員會,後來傳道、禮典、財務、行政等委員會亦相繼成立。1983年「活水泉雙月刊」創刊,提供會友以文字分享信仰及見證的園地。1984年成立「成人主日學策劃會」,在「不是老師,便是學生」的宣導下,為成人主日學掀起一股相當持久的學習熱潮。 1986年12月25日舉辦設教百週年慶典,以「突破、更新、茁壯」為主題,作為全體會友的勉勵,同時舉行陳蘭奇牧師傳道50週年紀念,並就任本會首任「關懷牧師」。1987年4月 12日聘林增坤牧師為第五任牧師,次年成立了「圖書館」。
1991年聘徐聖峰牧師為第六任牧師,1992 年9月開拓龍岡教會,並派本會出身的宋玟秀傳道為駐龍岡教會傳道。1994年10月因應外籍勞工朋友崇拜之需,試辦英語禮拜,委請工福中心王美霖牧師負責,(是年底,差派黃孝光長老做為期六個月的海外宣教,為本會踏出海外宣教的第一步。)翌年一月正式開辦英語禮拜。 1998年聘李昱平傳道接任牧養,人數最多時達200多人。(2001年李傳道離職,委請楊威廉牧師兼職牧養,後因政府外勞政策已有所改變,本會亦感無法全然照顧外籍弟兄姊妹靈命與生活所需,遂協助他們另覓處所成立屬於他們自己的教會,2005年結束十年的英語禮拜事工。) 1996年慶祝設教110週年,以「千人聚會,中壢地標」為全教會的異象。
2002年聘連江河和黃芳苑牧師為第七任牧師,隨即展開小組長之培訓,成立小組並定期於週間聚會;不同屬性與年齡層的敬拜團隊亦相繼組成,於每主日崇拜開始時帶領會眾敬拜讚美; 2003年開辦週末兒童品格營事工,接觸社區、學校,讓更多的民眾和小孩進入教會認識福音;2004年開始於清明節前之主日禮拜中,聯合舉辦對已逝親人之追思;2005年開始週六晚間的青年崇拜,讓青年學子以更熱情、活潑的方式來向主敬拜;2006 年7月由牧師帶領青年前往泰北偏遠山區的「阿卡族」,進行短期的海外宣教和體驗異族文化。有些弟兄姊妹因實際困難,無法於主日白天參加禮拜,8月開始舉辦晚間禮拜;2006年10月至12月,為慶祝設教120週年,舉辦一系列的感恩與慶祝活動。
四•教會現況
目前主日禮拜早上三堂,出席人數約 380至400人左右,兒童主日學約60人左右,少年主日學約20人左右。成人主日學,有主日早晨的基要真理課程和週二晚間的查經課程。成人主日學曾有一段興盛時期,目前遇到瓶頸,急待突破。
團契現有松年、婦女、大專、少年和聖歌隊,聚會情況穩定,參加人數仍有相當成長的空間。
為了能全面性關心會友,將中壢市劃分成東西南北四個牧養區,由長老擔任區長,下設 15個小組,由長執擔任組長,組織同工群,隨時進行關懷探訪。另外有12個小組,乃是週間定期聚會,採用4個W的程序進行查經、分享、禱告,各組參加人數於5至13人之間不等。
關於教會事工之推展,於長執會下設傳道、教育、行政、禮典、研發、松年、婦女、青年、兒童、文字等十個事工部,各事工部就現任之恩賜,分任部長與副部長之職,根據教會所定目標,共同籌劃、推展各項事工。
五•教會的特色
目前主日禮拜早上三堂,出席人數約 380至400人左右,兒童主日學約60人左右,少年主日學約20人左右。成人主日學,有主日早晨的基要真理課程和週二晚間的查經課程。成人主日學曾有一段興盛時期,目前遇到瓶頸,急待突破。
契現有松年、婦女、大專、少年和聖歌隊,聚會情況穩定,參加人數仍有相當成長的空間。
為了能全面性關心會友,將中壢市劃分成東西南北四個牧養區,由長老擔任區長,下設 15個小組,由長執擔任組長,組織同工群,隨時進行關懷探訪。另外有12個小組,乃是週間定期聚會,採用4個W的程序進行查經、分享、禱告,各組參加人數於5至13人之間不等。
關於教會事工之推展,於長執會下設傳道、教育、行政、禮典、研發、松年、婦女、青年、兒童、文字等十個事工部,各事工部就現任之恩賜,分任部長與副部長之職,根據教會所定目標,共同籌劃、推展各項事工。
五•教會的特色
(1)實施長執四三二一輪休制。
因每年改選四分之一的長執,近十年來,長執年輕化不少,使更多弟兄姊妹對教會機制有更廣泛的認識,對教會整體事工的參與也因此較深入。從目前來看,這種輪休致有其多方正面的功能。
(2)族群融合,語言多元。
中壢地區本屬客家人居多,近二十年來工商業發達,很多中南部人因工作關係遷居到此落戶,其中有不少基督徒。這些信仰堅實、裝備良好的弟兄姊妹,加強了教會的人才陣容,也形成了教會的多元化,不論是客家人、福佬人、原住民、新住民,大家在主的愛裡合一。
(3)顧念他人,關懷軟弱者。
我們教會設有「急難救助金」,對臨時遭遇災難而有需要幫助的會友,給予一些及時的幫助。另外,每年的歲末,教會把會友十一奉獻的總額撥出十分之一,對國內外一些福音機構和公益慈善團體奉獻。
六•教會的展望
走過了一百二十年漫長的歲月,跨越了不同的政治體制,經歷了多元社會的變遷,中壢教會蒙神的保守、帶領,充滿祂豐豐富富恩典。信仰先輩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堅定、清晰、佳美的腳蹤,使我們有所依循。多年來,透過向神禱告的尋求,中長程策劃會的研討,長執造就會的腦力激盪,對教會的展望,約略可以歸納成下列幾項:
(1)成為開拓的教會:
緬懷先輩開疆闢土,開設不少教會。目睹靈糧堂近年來的快速增長、拓植,我們不能白佔地土,應為主征戰,建立教會。
(2)成為宣教的教會:
鼓勵信徒接受裝備、造就,為基督贏得中壢這個城市,成為充滿主榮耀的城市,也要到台灣一些未得之地,向未得之民宣講主基督的福音,更可進一步到海外進行跨文化的宣教,無論如何總要為耶穌多得一人。
(3)成為全家歸主的教會:
要興旺福音,拓展神的國度,首重個人栽培,由一人找一人,而且由自己的家人找起,成為全然基督化的家庭,再行擴展到朋友和同事。
(4)成為社區中心的教會:
中壢教會地點適中,有許多可資利用的空間,目前除主日禮拜、週末兒童品格營之外,在週間,可進一步規劃管理,使其成為社區的中心,透過各種學習課程、文化及音樂等活動管道,將基督信仰傳達出去。特別在中平路即將被規劃為商業徒步區之際,我們當積極因應,主動出擊,引人進入教會,為主得人。
七•結語
一間設立了120年的教會,若非神親自的建造、看守,我們無法一路平順的發展至今。紀念設教 120週年,我們要的不是「新人新作風,老店新開張」,乃是要重拾初代教會的愛心、信心與熱心。求主挪去我們的軟弱、堵住我們的破口,用祂的話語更新我們的生命,靠祂的聖靈提升我們的能力,讓中壢教會得以茁壯,成為榮耀神的教會。
-2012-01-26 10:14:31

此網站由李秀卿女士撰寫程式建置並義務作維護。如果您對本網站有任何建議或指正之處,請 聯絡我們。謝謝!

Copyright (C) 2007 年1月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修訂日期: 2015 年 08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