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埔里過番年 傳唱Aiyen

張仁菁整理 「噶哈巫族_埔里牛眠教會 埔里過番年 傳唱 Aiyen」 《台灣教會公報》 3180/3181期 2013年2月4-10/11-17日 p.15 春遊平埔社


埔里盆地裡,有一族群從日本時代開始像隱士般居住在牛眠山、守城份、蜈蚣崙、大湳4庄,就是平埔族群噶哈巫。噶哈巫族人傳統為泛靈信仰,但1872年一位名迦包(Ka-Paus)的人患眼疾,透過巴宰族的開山武干介紹,徒步到台南接受馬雅各醫師醫治,痊癒後接受基督信仰,也將福音帶回本族,在牛眠庄佈道,基督福音在中部平埔族部落迅速傳開。當時甘為霖牧師多次從台南徒步到中部醫療宣教,1873年補助烏牛欄建立新禮拜堂,噶哈巫族的牛眠部落與鄰近大湳山的禮拜堂也在他的幫助下陸續建造。

位於牛眠庄的牛眠教會,921大地震時教堂毀壞,牧師長執思考如何在建築上回歸噶哈巫文化,而有現在的船型高腳教堂建築,教會從硬體設施與軟體,積極參與保存噶哈巫文化。教會外觀是華麗宏偉的船型建築,禮拜堂在2樓,遵循傳統方式造屋,有開放住宿空間,庄內並設噶哈巫文物館。軟體部分,教會的潘永歷長老長期以羅馬字書寫、記錄文化教材;教會近期也將籌組噶哈巫團契,一邊教導孩子英文,一邊傳承母語。

噶哈巫族目前約有8000人,雖然文化、語言曾一度沒落,但近幾年來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為尋回文化,邀請其他族群同來認識噶哈巫,2011年舉辦「噶哈巫過番年」,2012年接連舉辦「噶哈巫豐年祭」與「噶哈巫過番年」活動。

收穫祭與過年是噶哈巫重要節慶,約在稻穀收穫後第1個月圓(農曆11月15日)。預備過年時,全庄除了釀酒、製作以月桃葉包裹的年糕──阿拉粿慶豐收外,也舉行抓魚、走鏢等競力活動,最後「牽田」則是夜裡在田間升火,由族人牽手圍火邊舞踏邊吟唱母語歌謠Aiyen來記念祖先。

2012年12月8日,在牛眠部落舉辦「噶哈巫傳統過番年」,依傳統方式進行,首先是「四庄喊社」,由青年在庄內走動敲響銅鑼,宣告新年已開始。為讓參與者認識庄內風光與傳統文化,也安排庄內巡禮及噶哈巫文物、影像展覽,設置射箭、竹編還有陷阱製作等體驗,並邀人參與走鏢。庄內婦女製作包括平埔烤肉、馬告雞湯、刺蔥豆腐等傳統美食與來賓分享。活動中最特別的部分,是以母語演出噶哈巫族群的傳說故事,生動有趣的戲劇,吸引眾人目光;最後,所有人一同圍火跳舞進行牽田,為活動畫下完美句點。

為突顯平埔族是原住民一分子,噶哈巫族近年與西拉雅等平埔族努力爭取正名,過番年活動更邀請泰雅爾、賽德克、布農與巴宰族一起歡度;同時積極尋回傳統文化、復振母語,聘專業攝影師錄製耆老的族語影音,幫助年輕人學習母語。噶哈巫語雖曾列為瀕臨消失的語言,但在上帝的保守下,透過族人的努力,相信母語歌謠Aiyen還會繼續傳唱。噶哈巫族相關活動,請上網搜尋「埔里四庄噶哈巫族的故事」。

 

 

 

 

 

 

 

 

此網站由李秀卿女士撰寫程式建置並義務作維護。如果您對本網站有任何建議或指正之處,請 聯絡我們。謝謝!

Copyright (C) 2007 年1月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修訂日期: 2015 年 08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