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主安 : 滿足的秘訣

劉主安撰 《講道集》第1冊 劉主安自刊 p.68-72


我們生在現今的時代,生活在現在的社會的人,若與一百年前,五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人比較起來,不論在社會環境上,或是在家庭生活上,都有更多的方便和快樂可以享受。例如在50年 前的家庭裡,沒有無線電可以聽,在30年前的社會裡,沒有電視可以看,現在許多家裡,有電冰箱,有人甚至有冷氣的設備。
又在三十年前的時候,如果我們從台灣要到美國的紐約去,一定要坐輪船和火 車,而大約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然而,現在我們可以從台北坐飛機,而不到24小時之內,就可以達到紐約了。
在這環境之下,活在現今社會的人, 應該比以前的人,更有滿足的生活。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相反的,現在的人比數十年前或一百年前的人,對於生活環境,有更多的不滿及怨言。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人類的幸福和滿足,並不是單單由物質的環境來決定。如果我們欲過著滿足、快樂、幸福的人生,必需從另一面,就是靠精神上或是靈性上的途徑來得到。
大約於2000年前,在小亞細亞,基利家省的首都大數(Tarsus)城裡,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名叫保羅出生。當他年少的時候,他在有名的大數大學讀書。後來他轉到耶路撒冷去,在一位偉大的猶太人教師迦瑪列 Gamaliel) 教導下,學習了許多學問及道德,並受到他感化。
保羅從年輕的時候,就一直渴望追求人生的平安。 而他認為這種平安靠遵守上帝的律法,並靠行好事來獲得的。所以他盡心守律法,又盡力行好事,希望有一天能得到上帝賜與的平安。可是不論他多麼守律法,不論他多麼行善事,他都得不到上帝所賜的平安。最後他以為得不到上帝的平安,是因為他遵守律法不完全,他的行善事還不夠的緣故。為了這些事,他心裡時常憂悶不樂。
直到他約30歲的時候,保羅在耶路撒冷城的附近,看到許多耶穌的門徒,熱心宣傳耶穌的福音真理。他們證道說:「耶穌是猶太人期待已久的彌賽亞,祂是上帝的獨生子,是人類的救主。凡信祂的人,罪必得赦免,必得永生。」他們亦主張說:「耶穌為了我們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但第三天確實的復活。由此證明祂是神。」
保羅看到這種情景,非常憤怒。他誤以為這種宣傳,非真實的,是褻瀆上帝。他以為他應該撲滅這種宣傳,這種活動。如果他這樣做,就會得到上帝的喜悅,蒙上帝的憐憫,可能會補充他向來行善之不夠,守律法 之不完全,可能會使他獲得過去所尋求而得不到的那一種平安。於是,他就開始阻礙門徒們的福音宣傳工作,而逼迫教會。保羅逼迫教會的行動,愈來愈激烈。他到處迫害信徒,逮捕他們,把他們放進監牢裡,有人甚至因此喪失性命。
有一次他聽到一個消息,就是在大馬色城裡,有許多門徒們正在宣傳耶穌的福音。保羅決意要到彼地去,不但阻礙他們的宣傳福音的工作,亦想要逮捕他們,把他們捉到耶路撒冷去。他從祭司長得到一種捉人的票據,就從耶路撒冷,向大馬色出發。有一天中午,當他走路靠近大馬色的時候,忽然耶穌從天空出現給他看,用一種溫柔的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他說:「主啊,你是誰?」主說: 「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所當做的事,必有人告訴你。」保羅聽到這種聲音,非常驚奇,立刻悔改他過去做的過失。進入大馬色以後,不但痛悔認罪, 並決意要做耶穌的門徒,做他的僕人,而奉獻他的一生,為主宣傳福音的真理。
為了達成這個使命,保羅在開始宣傳福音工作之前,先到亞拉伯的曠野去,在那裡約兩三年之久,每天日夜靜思默想,檢討反省他過去的所做所為。另一方面用新的眼光,重新研讀舊約聖經,得到聖靈啟示,使他益發明白上帝奧妙的計畫及耶穌求世福音的真理。然後回來大馬色,再轉到耶路撒冷去,立刻開始宣傳福音的工作。一直繼續到他在羅馬殉教為止。
保羅宣揚主耶穌的福音,前後約有30年之久。在這期間中,他到處遭遇到各種苦難。例如在哥林多後書第11章中,他自白說,曾被監禁好幾次,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遭到船壞三次,一畫一夜在深海裡。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危險,盗賊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兄弟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等等。(哥林多後書十一章23-27)
最後保羅成為一個囚犯,被遺送到羅馬去,在那裡 過了幾年監獄生活。他的晚年實在是一段極為悲慘的生活。在羅馬的獄中,保羅 時 常遇到孤獨、飢餓,寒冷的境遇。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並不抱不平不滿,亦未曾發出任何怨言。相反的,他的心中時常充滿了喜樂,滿足,平安和感謝。
保羅在羅馬獄中,曾經寫一封給腓立比教會信徒的書信。由此書信的內容,可以看出他在獄裡,雖然身不能自由,並且有各種的苦難,但在他心裡,常有無限的喜樂和平安。有一位聖經學者曾經說:「假使在世界歷史上有一個人享受到人生的快樂至極端的,那麼這個人就是使徒保羅了。」
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保羅得到喜樂及平安的原因。由腓立比書的內容,我們可以明白保羅在苦難當中,仍然得到喜樂及平安的原因是:1)他認識了主耶穌 2)他接受了耶穌為他的救主 3)主耶穌常常在他的心中 。在腓立比書中,保羅好幾次提及「喜樂及平安」之事,而每次總是說「靠主而喜樂」,例如,他曾經說,「你們 要靠主常常喜樂。」由此可知我們欲得到像保羅所體驗的那種喜樂和平安,我們必需信靠主耶穌,接納耶穌為我們的救主,並且要常常以祈禱與耶穌交通,得到主耶 穌常常在我們心中,這是得到喜樂與平安最重的一條途徑。
原來保羅寫腓立比書之目的,是因為腓立比教會的信徒思念保羅的心甚切,他們聽到保羅在羅馬方獄中,過著不自由而且苦痛的生活,非常懷念他,就派一位代表即以巴 弗提遠路到羅馬來慰問保羅,並且帶了一些金錢及物品來供給保羅的需要。保羅非常感激他們的關懷,就寫了一封信,向他們致謝。這就是腓立比書的主要目的。在 這書信中保羅順便鼓勵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勸勉他們堅持愛主耶穌的信心。腓立比書不但對當時腓立比教會的信徒有很大的利益,就在過去兩千年間,對各時代的信 徒亦有甚大的影響。
當保羅寫腓立比書時,在此書信的末端,特別寫了 幾句話,使腓立比教會的信徒明白他面臨苦境的心情,因為他知道腓立比方信徒很關懷他的生活情景及心境。他寫說:「我 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時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 加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四章11-13)保 羅這種處於逆境的態度,可以說是滿足生活最顯明的例子。而這偉大的處世態度和堅定的信仰,也是因為主耶穌常在保羅心中的緣故。
如果我們將保羅的生平,和古代歷史上有名的人物 相比較,則我們更會感覺保羅的信仰及人格的偉大。例如比保羅約早一百年之前,在羅馬國有一位學者叫西塞羅( Cicero, 106-43 B.C )他是世界歷史上很有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年青的時候,他曾到希臘去研究啠學,文學及演說學。回國後他對羅馬的文學有甚 大的貢獻。然而,在西塞羅的生平中,有一次為了政治上的原因,他曾被羅馬政府放逐至國外去,被監禁在一個偏僻的地方。在那裡除了孤獨和不自由之外 ,他並沒有遭遇到像保羅那樣的苦難。可是他不但 沒有體驗到滿足的生活,反而寫了好多書信講及他的不平不滿,又發出了許多怨言。
另 外有一位有名的學者叫塞尼加 (Seneca),他是差不多和保羅同時代的人 ( 4 B. C -65 A. D. ) 塞尼加是一位很聰明的哲學家和論說文作家。他有足夠的才能可以寫出傑出的論文來申明滿足生活意義。可是在他被永逐的痛苦,使他能早日回到羅馬,他曾羅馬是他唯一能夠居住的城市。
這樣看起來,不論西賽羅或塞尼加,這兩位偉大的 哲學家,均具有傑出的才能,可以寫出優秀的論文來說明滿足生活的意義。可是當逆境臨到他們身上時,他們卻沒有像保羅那種力量,來實行滿足的生活。我們若將保羅的生平與上述兩位哲學家的生平比較就會感覺保羅的思想信仰不限於一時代,實為永世的模範。
現在讓我們進一步來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滿足生活。 社會一般的人所想像的滿足( Contentment ) ,大部份都是以財富,健康及年青來評定。可是這些條件都不能使我們得到真正的滿 足。有一位牧師曾經證道說,在他牧會的三十年之中,他往往遇到一有財富而且身體健康的人,他們時常抱怨而不滿足自己的生活。
這位牧師再說,相反地,他亦常常遇到一些貧苦的人,或是身體不健康的人,有的甚至是患了不治的疾病,長久的時間臥病在床上。可是這些人雖在逆境,仍然能夠保持平安和滿足的生活。這個故事這樣說:「當 一群的天路客(Pilgrims)被智仁勇先生(Greatheart)帶領,走路來到謙卑谷的時候,智仁勇先生向他們說,請大家注意看前面的一位牧童,在牧放他父親羊群。那牧童所穿的衣服是襤褸不堪的,可是他的面容是愉快而洋 溢著滿足的喜悅。請聽他在唱歌。他唱著這首歌:
He that is down needs fear no fall;
He that is low, no pride;
He that is humble ever shall
Have God to be his guide.
I am content with what I have,
Little be it, or much:
And, Lord, contentment still I crave,
Because thou saves such.
Fullness to such a burden is That go on pilgrimage;
Here little,  and hereafter bliss,
Is best from age to age.
凡在低處的人,沒有跌落的擔憂。
地位低微的人,沒有驕傲。
凡謙卑的人,上帝永遠是他的引導者。
不論是我所有的是多或是少,我心常存滿足。
主啊,我只求知足,因為你將拯救知足的人。
富足是一種重擔,成為行天路客者的負荷。
今世貧乏來世福多,這種人是最幸福的人,
這是萬世不變的真理。
當牧童唱完這首詩歌的時候,智仁勇天路客們說:「你們聽到你唱的歌嗎?這個牧童所穿的衣服是非常平凡的,可是他的心裡比穿藉綢緞衣服的人還快樂。」
以上所述的是二百多年前文約翰所寫的故事。可是這個故事裡面所表現的真理是古今不變的。幾年前在著名的雜誌《讀者文摘》中,曾刊登出一個真實的故事說,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鄉村裡,曾有一位牧童初次來到一個大城市達拉斯。在此市有一天有人帶他到一所大百貨公司。當他閱覽此公司之後,人家問他說:「你 在此公司看到了什麼樣的東西嗎?」他回答:「在此公司裡我看到了什麼樣的東西?」他回答說:「在此公司裡我看見了許多我所不需要的東西。」這個故事亦是告訴我們無慾的人是幸福的人。
有一位著名宗教家曾經說,人生的幸福程度,可用一個分數來表示,這個分數的分子是1,分母 是慾望,即 幸福=1÷慾望
上面的等式表示人的私慾愈小(亦可以說是人的慾望愈小)他的幸福是愈大的
以上所講述的,概括起來就是說,如果我們要獲得滿足的生活,就必需除去私慾,而減少慾望。即無慾的人生是滿足的人生。這可以說是得到滿足的第一原則。
現在要進一步來討論得到滿足的第二原則。我們要明白,滿足是上帝給基督徒的一種恩賜。換言之,凡要得到真的滿足的人,必需信靠耶穌,由信靠耶穌我們才能得到滿足和感謝的生活。這是保羅一生的經驗。如前所述,保羅在腓立比書裡面,常常勸勉信徒要有滿足和喜樂的生活,而每次他都是說:「你們當靠主常常喜樂。」或說:「我靠主大大的喜樂。」又當他在腓立比城,被下到監裡的時候,他曾經向那看守說:「當信耶穌,你和你一都必得救。」換言之,就是信耶穌,就會得到滿足和平安的生活。
滿足生活的第三原則,就是滿足的人生,並不是一時一刻可以得到的,必需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和學習之後,才能得到的。保羅曾經對腓立比教會的信徒說:「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學會了。」(腓立比四11)由此 可知,像保羅那樣偉大信仰人物,亦是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訓練及學習,然後才得到真的滿足和平安。
從前在台南神學院有一位老師名叫林燕臣(1861-1943),他是一位優秀的國文學家,是清朝時代的秀才。直至民國前17年(1895)他是未信者,從事於國文教育。那一年有三位宣教師(梅甘霖、蘭大衛、廉德烈)從蘇格蘭來台傳教。林燕臣先生受聘擔任他們閩南語及國文教師。當林燕臣先生教授他們台語的時候,不知不覺之中受到他們信仰及人格的感化, 就成為一位熱心的基督徒,後來再任職長老,經過研究神學之後,成為一位牧師,牧會幾十年,傳教工作非常成功。
林燕臣牧師晚年的時候,受聘在台南神學院教授有十幾年之久。那時我常常看他在新樓內(現在神學院教授宿舍附近)散歩。通常他手拿著枴杖,一面走路一路吟詩。每次他的面容都洋溢著無限的喜樂和平安。如眾所知,林燕臣牧師雖然生活並不是很富裕,但他一生總是充滿著感謝、 喜樂和平安。而他的滿足生活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修養得來的。當時許多神學生稱他為教會界的聖者,有人甚至稱他為台灣教會的保羅。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學習才能得到滿足呢?關於學習 到滿足的方法,有很多的種類。依我個人的看法最少要做到以下的事項。1)每天讀聖經2)每天 用一段時間禱告與神交通3)每禮拜到教堂去參加禮拜4)每 天讀一段有利於靈性及信仰的書或是偉大人物的傳記5)常和健全信仰而有美好品德的朋友交往。
關於得到滿足的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即 第四原則就是在我們人生中,必需有服務才有滿足和快樂。如前所述保羅在腓立比書裡面,曾提供我們一個寶貴的真理。就是說,基督徒應該有滿足的生活。如果我 們想到保羅講及那種滿足秘訣時所處的整個環境,我們便明白一個事實,就是在我們人生中,必需有服務的精神和實行,才有真的滿足和快樂。
腓立比書是保羅在羅馬獄中,寫給腓立比教會信徒 的書信,又保羅被監禁的唯一理由,是因為他在羅馬帝國內,到處宣傳耶穌的福音,而證道說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是人類的救主,又說耶穌復活的緣故。保羅從在 往大馬色的路上遇到主耶穌那一天起,直到他在羅馬殉教之日為止, 一直做主盡忠的僕人,熱心宣揚福音的真理,而為了這種工作,他遭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最後甚至犧牲了他的生命。然而他沒有一天心存悲哀,沒有一天他抱不滿或怨 言。可以說他的生活,每天都充滿了快樂和平安。這個理由是因為主耶穌常和他同在,並且他天天都是為主工作,為人服務的原故。所以我們若要過著滿足的生活, 就必需要效法保羅,將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才能和機會,用做榮耀神及服務國家社會及世人之用。
上帝創造人類,讓我們活在這世上,每一個都有他 的天賦。有些人有科學的天才,有些人有文學的才能。有些人的專長是美術,有些人的專長是音樂。各人的才能都不相同。如果我們用神給我們的才能來榮耀神幫助 人,則我們生活中常有喜樂和平安。而能過著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 如果我們利用我們的才能,單單追求自己的快樂和 利益,則我們的人生將變成沒有幸福沒有意義的人生。
從前有一位國王,他有一位獨生女,國王很竉愛這位女兒。她所喜歡的任何東西,國王都買給她。她所喜歡去的地方,國王都帶她去。這樣的女兒在宮中的生活,應該是幸福的。可是她每天面帶愁容,一點也不快樂。於是國王就召集了許多賢人博士來商量研究有什麼方法能使他的女兒快樂。其中有一位博士拿出一張紙寫了一句話說: Try to do something every day to help others or to make others happy and your life will not have been lived in vain.(每天 試著做一些能幫助別人或是使別人快樂的事,那麼你的人生就不會白白浪費掉了。) 第二天這位公主就開始照這句話去做。果然變成一 位很快樂的人,「助人為快樂之本」實在是永不變的真理。
三十多年前,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在長榮女中教書。那時林燕臣牧師住在台南市,禮拜天他常常到台南縣大內鄉的佈道所去主持禮拜。因為那林牧師已七十多歲了,在一天之中不能擔任兩場的講道,所以常常約我一道去,輪流來講道。當時交通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從台南到善化只能搭火車,而從善化到大內只有輕便車可坐。記得有時候我們歸程從大內坐輕便車到善化時,都 趕不上開往高雄的火車,只好在火車店內再等兩個鐘頭以坐下一班車,等車時,不做饑腸轆轆,而且有許多蚊子叮咬,常常讓我感到一種勞苦。
然而過去我常常回憶往時跟林燕臣牧師一起到鄉村去佈道的日子,每次都覺得心中有一種快樂和感謝。尤其是想到林牧師是一位偉大信仰和美好人格的基督徒時,有機會能夠和他一起為主工作,為人服務是我生平最快樂的經驗之一。如眾所周知林牧師是像保羅那樣,無論是得時不得時,都要傳福音的人。
結論
  1. 當保羅寫腓立比書時,在卷頭他向腓立比教會的信徒說,他現在在羅馬獄中,正在等候審判。也許他會被判無罪而得到自由,那麼他就打算再次到腓立比來看教會的弟兄姐妹。然而也許可能被判死刑而結束他在地上 的工作。無論如何他心理一點都沒有害怕,只要順服神的旨意。他回想他所走過的人生路程,而覺得他的一生總是充滿著滿足及感謝。他說:「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立比一21)這句話表示 1)他對於將來要臨的死一點都沒有害怕2)他很滿足感謝他一生做主耶穌的僕人,為主宣揚福音的真理3)他確信人生必定有來世的希望4)他 最期待的事就是離開這世界而回到天上與主同在。(腓四23)
  2. 其次保羅再寫幾句話,指示腓立比的信徒,基督徒 應有怎樣的人生觀,應有何樣的生活態度。這些話都記在腓立比書一章27-28節:「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裡,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這些話的大意就是基督徒的人生必需確立在一個個堅定的基礎上。我們知道在紐約市裡,有一所有名的高樓叫帝國大廈,此大廈是104層的大建築物,建立在一堅固的基礎上。同樣地, 基督徒的人生觀也要建立在堅固的基礎上,就是對基督耶穌的信仰。
  3. 無論任何的建築物,必需有堅定的基礎。同樣地,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必需有堅定的信仰。可是我們的人生除了有健全的信仰以外,必需有美好的行為表現。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27-28節 上所要講的,就是信徒應有美好的行為表現,就是說我們基督徒必需把神所賜給我們的各種各樣才能和恩賜專用作榮耀神及幫助人之用。如果我們這樣實行,就我們自己能過著滿足快樂而且有意義的人生。(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