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日記手槁 (林昌華)

 

 

林昌華撰 錄自 《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電子版
1972年有一本名為《馬偕博士略傳•日記》的中文版本日記出版,後來也經過數次再版,所以目前大多數人都以為這是原始馬偕日記的翻譯,事實上這本日記是馬偕的獨子偕叡廉先生(George William Mackay)由原始馬偕日記選譯部分內容成為臺語羅馬字,再由陳宏文牧師翻譯成為中文。   
馬偕日記的原始稿本原本是由馬偕的子孫分別保管,後來他們覺得這些史料非常珍貴,並且應該歸屬於臺灣人民,因此全部日記稿本在1995年由美國送回臺灣,目前保留在「牛津學堂」當中。   
馬偕日記共計有十二本 卷期如下:
  第一本:1871年11月至1873年11月。
  第二本:1873年11月24日至1875年6月30日。
  第三本、第四本合訂:1875年7月1日至1884年12月31日,其中1883年日記失落。
  第五本:1885年1月1日至1885年12月31日。
  第六本:1886年1月1日至1887年12月31日。
  第七本:1888年1月1日至1889年6月30日。
  第八本:1889年7月1日至1890年11月30日。
  第九本:1890年12月1日至1892年5月31日。
  第十本:1892年6月1日至1894年4月30日。
  第十一本:1894年6月1日至1898年6月30日。
  第十二本:1898年7月1日至1901年2月10日。
  檢視這十二本日記,大部分是以厚重精裝的日記本寫成,不管紙質和封面都非常堅固,但是由1875年到1884年底,所用的日記本卻是非常脆弱,字體細小。全部的內容是以英文草體書寫,字體有大有小,大的可到14號字體的大小,但是第三本日記卻必須藉助放大鏡才能清楚閱讀。
馬偕日記的記錄習慣,大小寫並不固定,有時句子開頭是小寫,但是中間卻跑出大寫字,有的地方一個單字甚至只畫上一條線,上面再點上一點。因此必須看前後文才能瞭解書寫的內容。有時一個句子,逗號和句號很難分別,再加上蛀蟲咬破的小洞,使得手稿的閱讀相當不易。
  馬偕日記不只用英文書寫,其中也有許多的臺語羅馬字地名與人名、醫學與植物學的拉丁文名詞,這都是研讀日記的挑戰。除了語言以外,讀者也必須對19世紀臺灣歷史、地名、人名、族群關係、西方基督教歷史、社會文化議題有所瞭解。
  由於馬偕曾多次接觸噶瑪蘭、道卡斯、南勢阿美、賽夏族 等原住民,在日記當中也保留相當多當時的觀察記錄,所以是瞭解日治以前臺灣原住民生活情境與風俗習慣的重要史料。例如南勢阿美族的民族誌資料、猴猴社的語言資料與傳說,噶瑪蘭族接受基督教的過程、幾度雪山之行與原住民接觸的記錄、與道卡斯族及新港社宗教信仰的衝突等資料。
參考文獻一: 陳宏文,1972,《馬偕博士略傳•日記》。臺南:教會公報社。
參考文獻二: Mackay, George. L “The Journal of George Leslie Mackay,1871-1901” Manuscript, 12 volu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