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福爾摩沙的神僕之聲-荷治初期臺灣基督教音樂史料溯源 (前言)

江玉玲撰


十七世紀時的天主教音樂受尼德蘭複音音樂影響,發展出許多不同於以往的爆發性作品。以1682年薩爾茲堡大教堂(Dom zu Salzburg)落成一千一百週年紀念彌撒中所使用的作品【Missa Salisburgensis】為例,16聲部的人聲、數字低音、加上兩部管風琴及34聲部的其他配器,譜面多達53聲部。另一方面,當時的基督教音樂則剛從宗教改革中站穩腳步,為避免人們將音樂在禮拜時濫用與炫耀,十六世紀加爾文(Jean Calvin,1509-1564)對教會儀式音樂有其主張:歌詞上,除了來自《聖經》的歌詞外,禁止個人創作的讚美詩(hymns)在公開聚會中使用,並以150篇詩篇都能吟唱為目標,致力發展方言韻文詩篇(metrical psalter);音樂上,禁止複音音樂及器樂曲在教堂使用,詩歌都是以單音音樂(monody)無伴奏的方式吟唱。這項主張與當時天主教盛行的尼德蘭複音音樂大相逕庭。為實現完整詩篇單音吟唱的目標,終其一生,加爾文所完成的法文日內瓦韻文詩篇(Genevan psalter),影響所至,遍及德文、英文、蘇格蘭文、及荷蘭文的新教聖詩。十七世紀的荷蘭教會音樂,就在韻文詩篇的影響下,透過荷治時期的宣教師傳來臺灣。

本書主要依據2009年出版的《荷治時期臺灣基督教史料—荷蘭改革宗阿姆斯特丹中會檔案Code 379,Inv. 191-192-193》一書中,提及尤紐士牧師(Robert Junius,1606-1655)使用的詩歌手稿,試圖針對荷蘭治臺時期的音樂史料,脫離泛論性的概述,以實例深入文獻,輔以當時的韻文詩篇集來解讀文獻,補充十七世紀荷蘭治臺時期音樂研究上的原創與深度。

第一章敘述荷治時期音樂史料的來源,引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檔案館(Gemeentearchief Amsterdam)所藏宣教師尤紐士在臺宣教時的書信與六首詩歌手稿,並佐以興瑟(Abraham Ginsel,1906-2002)及荷魯特(Jacobus Anne Grothe,1815-1899)的研究成果,討論當時詩歌在臺灣的使用情形。檔案館取得的手稿中並未附譜,但在各曲標題後,都附有旋律提示。荷蘭第一本基督教聖詩於1540年出版,尤紐士於1628年來臺,1636年左右已在臺吟唱詩歌。

為了更進一步深入研究尤紐士當時韻文詩篇在荷蘭的應用,以瞭解宣教師來臺時的聖詩背景,第二章則以十六、十七世紀盛行的聖詩旋律為焦點,透過荷蘭皇家科學院梅登斯研究中心荷蘭歌曲資料庫(De Nederlandse Liederenbank)的輔助,進一步對1540至1636年左右的荷蘭聖詩版本,做地毯式的普查與搜集,取得英國大英圖書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圖書館、根特大學圖書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檔案館、阿姆斯特丹大學圖書館、哈勒姆市立圖書館,及烏特列支大學圖書館等處珍藏的28版十六、十七世紀原版聖詩影本(表2-3),逐一探討尤紐士手稿提及的相關聖詩使用旋律。從這些版本總共收集整理的旋律,包括9首【十誡】、3首【詩篇第100篇】、14首【信經】、7首【主禱文】、19首【晚歌】,及9首【詩篇第130篇】等。

第三章則針對檔案的歌詞解讀,以阿姆斯特丹市立檔案館中,尤紐士留下的六首詩歌手稿為基礎,探討其【十誡】、【信經】、【主禱文】、【晚歌】,及【詩篇第130篇】歌詞的內容。

最後綜合上述第二章的旋律普查,與第三章的歌詞解讀,本書第四章將荷蘭當時各詩歌的旋律,套用尤紐士歌詞,試圖解讀檔案中這些詩歌的詞曲使用可能性。

地毯式的搜集十六、十七世紀荷蘭聖詩旋律,且直接比對善本聖詩所得的結果,讓許多書本上的抽象概念得以具體化,這是本研究的收穫之一。第二章所整理的28版十六、十七世紀荷蘭聖詩,版本多而複雜,相關文獻的閱讀繁瑣,理解不易。例如在閱讀Howard Slenk的文章(1969,頁161),提到Fruytiers版詩篇集的旋律多源自Utenhove版詩篇集。Howard Slenk是引用Samuel Jan Lenselink在1959年出版的經典著作De Nederlandse Psalmberijmingen in de 16e Eeuw van de Souterliedekens tot Datheen(從Souterliedeken到Datheen版的十六世紀荷蘭韻文詩篇,頁426)。再去翻Lenselink的著作時,發現Lenselink引用的是1898年荷蘭音樂學家Daniël François Scheurleer的Souterliedekens複刻版。於是再去比對Scheurleer的Souterliedekens複刻版。這一路追下來,對於Fruytiers跟Utenhove版的旋律引用關係,仍是瑣碎與片段的。直到去檔案館帶回28版十六、十七世紀原版聖詩影本,直接比對Fruytiers跟Utenhove這兩版,土法煉鋼的從首句簡譜開始整理,逐一比對,從Howard Slenk的文章到Daniël François Scheurleer的著作中提到的事例,變得具體起來,所有曲例都擺在眼前,Fruytiers哪一版的哪一首,源自Utenhove哪一版的哪一首,清清楚楚。第二章的各個彙整表(表2-4,2-5,2-6,2-7,2-8及2-9),從黃底旋律帶頭,引出其後的各個版本,其淵源關係,就這樣呈現出來,一目了然。

過去從事荷治時期宣教師傳來臺灣的十七世紀荷蘭聖詩相關音樂史料研究,大多是從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1841–1921)英譯的隻字片語中,所得知的模糊訊息。透過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檔案館手稿的直接研究,雖然手稿內容是歐勒夫(Hans Olhoff)譯自尤紐士牧師新港語的荷文譯本,但仍足以清楚瞭解當時唱詩時的具體詞曲內容。以尤紐士的六首詩歌做為本書的主題,是這份檔案一連串研究的開端,但願本書的出版,能對從事相關研究者,有直接的助益。

此網站由李秀卿女士撰寫程式建置並義務作維護。如果您對本網站有任何建議或指正之處,請 聯絡我們。謝謝!

Copyright (C) 2007 年1月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修訂日期: 2012 年 12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