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鐵觀音茶鄉木柵的文山教會

陳勝三撰 《台灣教會公報》 2312期 1996年6 月23 日 p.10 教會巡禮 42 ,

又見於《台灣古早教會巡禮》 人光出版社 1997年1月 p.514-519。文後段略有補述


早期木柵、深坑、石碇是沿景美溪的小鄉村,平地少,山多,除幾處煤礦之外,居民多以務農為生。對外的交通惟靠沿景美溪的一條台車道。因此,初期的台灣北部宣教活動並未來到這些鄉村。但上帝的奇妙作為,仍讓木柵居民得有機會領受救恩,並早在百年前建立了教會,成為福音的據點。

■福音的傳入

木柵山上指南村的居民,大多是兩百多年從福建安溪移民而來,世代務農,也種茶,特別是鐵觀音茶極富盛名。直到一百多年前,當地有位頗負名望,在日據時代曾當過保正的茶農,叫張迺鴻,主後1878年的某日,他途經新店屈尺附近的甲亭埔橋,適逢偕叡理牧師(馬偕博士)正在佈道,其中有句【聖經】上的話語非常吸引他,就是〔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來吧,所有勞苦、背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張迺鴻因常挑重擔,所以這節經文特別打動他的心,他專心的聽這位外國人講道,深受感動,並相信了主耶穌基督。信主後,每主日張迺鴻偕其妻到新店教會禮拜,並帶領鄰人張進來、張迺炰、張臻等人信主,同往新店教會聚會。後來張迺鴻亦被選為新店教會長老。

■教會的建立

由於到新店教會禮拜必須步行遙遠路途,張迺鴻等人乃於1891年,在指南村的渡船頭(現政治大學堤防外運動場附近),租房子作為聚會場所,取名內湖教會(新店教會的支會)。1897年,張等人以卅元在木柵開元街購買現址,並於次年1898年4月建造禮拜堂,完成獻堂(即現已拆除之紅磚小教堂,前少年團契教室),取名為木柵教會。當時,信徒雖僅有九戶,且都住在山上,離教會約一小時路程,但他們卻有眼光在當時木柵的精華區,唯一的一條街道∼開元街購地建堂,令人敬佩。 *註:當時會友計有張迺鴻、張建孢、張進來、張三旗、張迺省、張榜、張迺妙、張海水等九戶。

■成形期的動盪

教會建立之後,有葉金木傳道師前來牧養,但由於教會尚屬弱小,以致傳教師受派前來牧養的任期都不長,影響教勢的進展。木柵教會在戰後,1954年台北中會夏季例會,准升格為堂會,但仍不是很穩固,傳教師更動頻仍,這不僅使教會無法向外擴展,更造成內部的不和諧與爭執。終於很遺憾地在1955年,因帳目不清的爭議,而導致教會分裂,除原木柵教會外,另一批信徒在同一條街相隔50公尺的地方,於1956年另正式成立新興教會,1959年封立黃玉波教師為該會牧師。1962年9月,在台北中會的努力下,兩間教會復和,並改名為文山教會迄今;原先早在同年4月22 日以在現址空地興建新教堂,即目前之舊堂。教會復和後仍時有摩擦,直到1971年9月27日才封立陳文福牧師為首任牧師。然而,陳文福牧師隨即於翌年赴美深造,再次引發教會內部紛爭。教會從建立到1971年封立首任牧師為止,期間歷任的傳道師或神學生有廿多人,由此可知教會的不穩定,以及駐堂牧者的高流動率,很多都是一、兩年就離任。

■安定中的成長

1973年1月1日,台北中會派傳道師陳勝三駐堂牧養,並於當年12月2日封立為本會第二任牧師迄今,教會總算較為安定,也因此內部爭議減少,較能同心於所應關切的教會事工。這期間,相繼成立少年團契、青年團契、婦女團契、社青團契、夫婦團契和成人主日學等(兒童主日學早已成立,據估應有三、四十年歷史,但確切日期已不可考),使朝更健全的方向邁進。1988年10月,於萬芳社區開設本教會的支會──萬芳教會,期望對該新社區的宣教有所助益。

■建堂的奇妙

1980年代時期之教勢發展,因外來人口漸多,聚會人數漸增,教勢發展迅速,但也凸顯使用空間的不足和老舊不堪,教會感到建立新禮拜堂之必要,於是著手準備土地相關資料。豈知,教會兩百多坪的土地和鄰近土地總計三千多坪,早在1969年就因都市計劃被編列為行政機關預定土地,並將於1987年開始徵收土地,興建行政中心。土地沒了,禮拜堂也不可能存在,此消息對教會有如晴天霹靂。面對這個難題,教會除了企謀解決之道,也開始發起建堂基金奉獻。另方面,也開機及尋找適當地點,考慮遷地重新建堂。然而以當時台北市的地價,本會實在沒有能力進行購地,長執會幾次會此傷腦筋之餘,年老的張約旦長老(或許對這塊地有特殊的感情,因為是大學祖父張迺鴻長老的手所買下的)常會說,為何我們老是談找地點的事? 為何不設法留下這塊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呢?

摘錄到此 (略去 未來的展望)以下是日後由教會所補述的

張約旦長老的這番話是對長執會的極大挑戰,也是極為艱難的任務,但是身為教會的一份子,維護前輩所遺留寶貴資產責無旁貸,因此長執會終於下定決心,全力設法爭取,並籲請全體信同心禱告,靠著上帝的大能來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於是從1986年2月2日向有關機關遞出第一份陳情書開始,教會展開為土地奮戰的過程,期間可說一波數十折,歷經多次失望打擊和挫折,終於在多位牧長協助,和眾信徒每晚訂時迫切禱告下,在四年後1990年7月20日,奉行政院核准,以「文化資產保存區」之名保留本土地,其餘預定地則都難逃被徵收的命運。這件事除了再次證明禱告的功效,也再次讓我們體驗上帝真是行奇妙的大事的上帝。雖然第一仗打贏了,但接下來還有許多難關擺在眼前,尤其在申請建照上,又歷經了一次大難關,經過兩年多時間多次的審核和修改,才於1993年4月獲准申請建照。

1994年3月13日,開始破土動工見唐,眾人滿心以為很快便可看到期待多年的新堂落成,但事實並不如想像中順利,在興建過程中屢屢遭遇困難和阻撓,例如因為法令的修改,雖然地基已經開挖,不得不暫停做工程修改。終於,在上帝的保守下,1996年5月,完成教堂硬體結構和外觀,並取得使用執照。接著如何裝潢、禮拜堂內部設計和空間使用、發包批價、資金又一度出現不足等等許多難題,一次又一次考驗建堂委員的智慧和信心,誠如〔腓立比書〕四章13節說:「藉著基督所賜的力量,我能夠適應任何情況。」大家專心仰望,克服了重重的難題。 1998年4月12日復活節當天,終於將這座得來不易的聖殿,奉獻給萬軍之耶和華。

此網站由李秀卿女士撰寫程式建置並義務作維護。如果您對本網站有任何建議或指正之處,請 聯絡我們。謝謝!

Copyright (C) 2007 年1月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修訂日期: 2015 年 12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