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心驛耕新的教會:台東新港教會

劉漢鼎撰《新使者雜誌》 165 期 2018年6 月10 日 p.4-7
所謂「心驛耕新」,一方面強調老屋猶如一所驛站,提供旅人一處心靈歇息的處所;另一方面則強調對社區的耕耘。
心驛耕新的教會:台東新港教會 www.laijohn.com/PCT-W/9/96145/SK/about/2018/Lau,Hteng 心驛耕新的新港教會(漢鼎)

位置
台東新港教會,位在東海岸的成功鎮,不同於另兩間分別位在嘉義和苗栗的同名的教會。這裡的新港,指的是取代了成功鎮北邊的小港,在日本時代所新建的新港漁港,現名成功漁港。新港教會的位置,就在成功漁港旁邊。
歷史緣起
提到台東的新港教會,要從更早之前,東台灣設教的第一間教會—石雨傘教會講起。1877年西部的平信徒張源春移民到東部,搭船來到蟳廣澳,暫住在石雨傘附近的平埔族部落頭人家中。見到頭人苦於氣喘疾病一說腹瀉),吸鴉片又未見效,張源春鼓勵頭人要依靠對上帝的信心祈禱,求上帝醫治。頭人在喝下張源春祈禱過的水後,病得醫治,於是帶領全村信主,這是石雨傘教會的開始。
石雨傘教會雖然是東台灣第一間設立的教會,而且是藉由神蹟醫治建立起來的,但教會發展狀況一直都很不理想,猶如風中殘燭一般。先是在清國末年經歷了官逼民反,族群衝突的大庄事件,在東海岸演變成阿美族對平埔族和漢人的仇殺事件,信徒死傷慘重,傳道人紛紛走避。主日聚會只剩下個位數人數,有些受洗的信徒又改回去拜偶像,教會幾乎關門。當時幾位宣教士如巴克禮牧師,涂為霖牧師,余饒理校長,宋忠堅牧師等人長途跋涉來到此地之後,見到石雨傘教會淒涼的景況,留下的紀錄多半是搖頭嘆息,覺得石雨傘教會很難再維持下去。
後來在日治時代,一位西部來的林策明牧師默默在後山石雨傘耕耘,積極造就信徒,並恢復信徒的信心。到了1905年廉德烈牧師來訪時,聚會人數已經回復到六七十人。這次廉牧師的到訪,為石雨傘教會設立了第一位楊憨長老。楊長老的家族信仰堅定,至今仍是新港教會最大的家族。二次大戰時因為軍國主義影響,日警強迫信徒禮拜前必須要先拜神社,教會長老因堅持信仰拒絕下拜,因而遭到日警迫害,甚至被毒打成傷。教會因此轉變成地下教會,許多相關史料因而遺失,只能從一些耆老口中回顧當時悲慘的狀況。
二次大戰後,東海岸因為日治時代新港漁港(成功港)的建設完成,東海岸發展重心移往成功鎮。1946年高端立醫師(首代信徒高長之孫)在成功鎮設立診所,其父高篤行牧師見到當地有信徒,卻沒有教會聚會,於是利用診所候診室開始傳道聚會,新港教會因此開設。原本在石雨傘教會的信徒,也重新在此聚會,有人形容這是石雨傘教會的浴火重生。之後高篤行牧師邀請林川明牧師從西部過來牧會,林牧師積極拓展福音事工,同時也協助阿美族的宣教。1977年新港教會新堂建成,這是天主教白冷會傅義修士的設計,風格相當特別,存續至今。
心驛耕新的教會
比較特別的是新港教會旁,有一棟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兩層樓木造老屋,這是建於1932年,日本官員菅宮勝太郎的寓所。菅宮當時擔任新港支廳長,新港漁港的建設就是在他手中完成。菅宮晚年拒絕政府調任,留在新港,並常常在自宅二樓陽台眺望自己一生最傑出的心血成就,死後也埋骨在當地。戰後高端立醫師就在這間老屋開設「高安醫院」,高篤行牧師也是在此處開始新港教會的宣教工作,這棟木造老屋,是有相當重要的紀念意義的。1995年高醫師過世後,教會將這間老屋買下,作為提供旅人暫住的會館。然而老屋年久失修,年年又有颱風侵襲,造成嚴重損壞,讓新港教會會友頭痛不已。2014年的麥德姆颱風來襲,將老屋屋頂掀掉一大塊,雖然經過鐵皮暫時性修補,但也到了決定老屋存廢的關鍵點。現任的劉炳熹牧師和新港教會會友在禱告後做了一個重大決定,不同於大部分教會選擇拆屋重建,他們決定要募款來進行老屋的重修,因此開始了老屋修復的「心驛耕新」計畫。
所謂「心驛耕新」,原本是出於新約聖經羅馬書十二章2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劉牧師和會友將「心意更新」轉換為「心驛耕新」,一方面強調老屋猶如一所驛站,提供旅人一處心靈歇息的處所;另一方面則強調對社區的耕耘,教會不再是與社區無關的被動存在,而是主動邀請社區居民一同來關心,一同來重建屬於新港人共同記憶的這棟老屋。
一棟老屋帶來的神展開
劉牧師也用「一棟老屋帶來的神展開」來描述推動老屋重建的許多神奇而不可思議的過程。從許多關心文史和歷史建築的工作者紛紛投入,找到老屋藏在天花板上的「棟札」(猶如老屋的身分證,此乃日人建築習慣),確立了老屋建成的年代。接續有人在多次改建的老屋,經過抽絲剝繭的過程,還原了老屋的原貌。2016年一位日本導演酒井充子到成功鎮拍鏢旗魚的紀錄片——《台灣萬歲》時,受邀來老屋現場參觀,並大受感動。當紀錄片在日本放映時,酒井導演也將老屋重建的故事宣揚出去。奇妙的是老屋原始屋主菅宮勝太郎的後人得知這個消息,孫女一家特地再回到成功鎮來參觀小時候住過的老屋,還找到當時在老屋幫傭的幾位阿美族人,雙方相見,懷念起過去在老屋的時光,不禁淚如雨下。劉牧師也曾前往日本,見到菅宮家的家人,還帶回了一些老照片。許多日本觀光客在看過酒井導演的紀錄片,或聽過老屋的故事之後,還會專程從日本前來參觀。老屋重建的計畫,也激起會友和社區的熱情,有一些從來不曾踏進教會的一般民眾,將老屋當成自己家的房子,一起為老屋的重建而努力。2016年底,台東大學音樂系的師生,特地前來成功,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協助推動老屋重建募款宣傳。2017年開始,在全國推動在宅醫療的余尚儒醫師也來到了新港教會,雙方達成合作共識,老屋又搖身一變成了在地的社區醫療站,提供當地民眾一個衛教場所。2017年年底,新港教會和台東市晃晃二手書店和成功商水圖書館合作,開辦「眺港二手書店」,老屋又多了一個社區在地共讀中心的角色。老屋的重修,除了花費比新建更高之外,如何保留原始風貌而不變味,是相當大的挑戰。然而上帝一直都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在不同的時間點找到不同的人來加入,讓參與計劃的同工們深感不可思議,猶如神助一般。
結語
從一百四十多年前的石雨傘教會,走到七十多年前的新港教會,那是一段風雨飄搖的教會歷史。教會遭受外在政治勢力的變遷和環境的壓迫,信仰之火雖然微弱,卻從未熄滅。這段過程見證了上帝的憐憫和慈愛,如以賽亞書四十二章 3節所言:「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而從新港教會設立的七十多年歲月中,我們也看到上帝如何使用新港教會來讓周遭人蒙福。在林川明牧師和其他多位牧者長執的努力之下,協助開拓了東中長濱教會,東美忠仁、成功、和平等教會。如果沒有新港教會,就不可能有這幾間教會的設立。
直到今天,新港教會所面臨的挑戰和所有偏鄉教會一樣,包括社區人口外移,年輕人紛紛出外就學就業,在地人口老化,外籍新移民的遷入,孩子隔代教養或缺乏照料的狀態,老人家乏人照顧的問題等等,這些困難都未曾讓新港教會退縮而萎靡不振。新港教會沒有眾多會友,沒有豪華教堂,沒有鉅額奉獻,他們也從來不曾自怨自艾。相反地,新港教會還以宣教人才輸出港自居,鼓勵青年回鄉,甚至派遣青年到澳門去做短期宣教。近幾年又挑戰老屋重修的「心驛耕新」計畫,重新喚起會友和社區參與的熱情。我曾試想是什麼原因讓新港教會如此與眾不同,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新港教會自始至終對信仰的堅持。
從日治時代楊憨長老時,即使教會沒剩下多少人聚會,楊長老依舊拿著白話字的聖經來讀給少少的會友聽。一直到今天,新港教會因為曾經歷過最艱苦,最困難的處境,就如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在經歷曠野四十年的磨練之後,在進入迦南地時,原本讓他們畏懼的迦南人都已經不算什麼了。今天的新港教會,承襲了浴火重生的石雨傘教會的信仰精神,勇敢挑戰「心驛耕新」的老屋重建計畫,我們願意給予全心全力的祝福。同時也希望來到東海岸旅遊的朋友,不要只去到三仙台,或只在成功鎮上吃海產,有機會一定要到新港教會去走走看看,親自體驗一下新港教會的信仰經歷和老屋的魅力。最後以劉炳熹牧師創作的一首台語歌來完結: 〈心驛耕新的故鄉〉
孤單的形影,坐在每一個亭子腳
講起過去的繁華,怨嘆今仔日的新港
破碎的舊厝,倚起港口的頂面
看著海湧起落的變化,唱出故鄉的悲歌
旅外的遊子,行在寂寞的街仔路
尋找心靈的歸鄉,期待看見新港的榮耀
點𤏸的舊厝,講起生命的故事
聽候轉來的每一雙手,作伙牽起疼的漁網
咱的心著找到釘根的所在
種落屬於你與我的種子
雨水灌沃、日頭光照
希望在發芽,夢想會實現
咱佇這起造心的厝宅,乎款待成做咱的記號
乎愛疼遍滿每一個角落,創造咱的新港
心驛耕新的故鄉
願上帝祝福這所特別的教會,讓她繼續在東台灣發光發熱。

此網站由李秀卿女士撰寫程式建置並義務作維護。如果您對本網站有任何建議或指正之處,請 聯絡我們。謝謝!

Copyright (C) 2007 年1月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修訂日期: 2018 年 10 月 0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