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印度之旅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廖學銘撰 《南神通訊》15期 1998年 7月


(1998) 4月間,有機會接受亞洲教協(CCA)之邀,前往南印度的邦加羅爾 (Bangalore)參加由基督教普世中心(Ecumenical Christian Center,簡稱ECC)屬下的印度普世神學院(Indian School of Ecumenical Theology,簡稱ISET)為神學生舉辦的普世神學課程(ISET Course in Wider Ecumenism for Theological Students)

為期十天的課程於420日展開。四、五月據說是印度最炎熱的季節,這一天正好是印度各級學校放暑假的第一天。本課程專為神學生設計,來自印度各地的神學院代表有23人,不分教派,齊聚一堂。

十天的課程非常緊湊,每天排滿了密密麻麻的專講與討論,從多種不同的觀點和背景來談論「普世主義」。本課程的「普世主義」不光是指基督教會內的「普世」運動(若然,則中文稱之為普「世」,便有欺「世」盜名之嫌),或只是一個概念而已。這裡的「普世主義」是「更廣泛」的,頗有以基督教會的立場為出發點的意思,向外尋求一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典範,作為普世運動的基準。所以「基督教會」的定義 就不侷限在一棟有十字架的建築物,其目標不單是尋求教會的合一,更應該推廣到人類的合一、信仰的合一、以及創造的整體與合一。

專講題目與講師的多樣化正好反映出主辦單位朝上述目標的方向努力。每一天的課程都由 早禱開始,由於與會學員來自不同教會(如天主教、東正教、聯合教會、以及在印度相當罕見的長老會),每一天的早禱(除星期天外)由不同組別輪流主理,著實讓人享受到一大早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上帝臨在的樂趣。這裡的早禱充分表現出印度人愛唱歌的天性,他們不僅唱歐美宣教師帶來的聖詩,他們有更多以自己的語言配 上民族音樂的詩歌。

每天早上有三個小時的專講,內容相當豐富,有天主教教士講「基督教神學的中心:關懷 邊緣人」(請注意這裡有兩個結構上的對仗)、兩位女性主義者分從基督教與回教的立場談「婦女問題」(其重點置於印度婦女被整個社會結構「邊緣化」 [marginalization]的情形)、著名的印度神學家Russel Chandreu談「印度與亞洲神學家對普世主義的貢獻」(這裡提到日本、韓國、中國、香港、斯里蘭卡、印度等地的神學家,卻獨漏台灣,有點令我惋惜)、另一位天主教神父談「市場上的天使:對街頭流浪兒的宣教事工」。ISET院長Dr. M. J. Patmury是生態神學家,在他的「生態與神學」專講中,強調生態的破壞會造成大自然的反撲。我在最近的梅雨季節中,每當看到電視新聞傳來豪雨災情,不免特別想念這位院長。

談普世主義,我們不能不考慮到他宗教,也不能忽略基督徒的社會責任。這次的課程安 排,有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基督徒做為世界公民的責任;從性別主義的觀點看社會結構中強權對弱勢的剝削壓榨,進而喚起基督徒的責任良心;從他宗教的同中求異、進而異中求同來彰顯基督的救恩(ISET的講師主講「普世主義中的他宗教」);這對長期流連於基督教會史的轉變、沈浸於神學家思想的辯證、專研於聖經的字義研究的神學生來說,似乎是開了另一戶窗,好看看自身所處的世界有五彩繽紛的景緻,也有黯淡無光的時候。我想,ISET投入相當多的心力,設計這般多元實用的課程,無非是想訓練神學生,將來好投入福音事工的第一線。我相當期待,台灣的神學教育也能有類似的課程,提供神學生,不僅能「讀」神學,更能「做」神學,好使我們的教會成為普世運動的發電機,也成為基督恩典最暢通的管道。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