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曲盤中的柯明珠談起──記台灣第一位赴日學習聲樂者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徐玟玲選 《新使者雜誌》106期2008年6月.p.40-43;又見於《台北東門教會週報》2008年7月13日 p.661-664.

柯明珠(1911-2002),聲樂家,夫婿為黃永昌醫師。


意外的樂音

2008323日晚,於台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幽靜的會堂裡,唱片收藏者林太崴先生攜其收藏的老唱片,如搖琴人般,轉動著留聲機,張福興先生與柯明珠女士合唱的〈月夜遊賞〉緩緩地將時空凝結,隨著歌聲帶領聆賞者進入臺灣日治時期,日本統治台灣40年之久的1935年:

「吹來到面味真香  風來美娘面紅紅  全是風流人  也想欲遊江  撥前駛震動  雙邊攏是玻璃窗  歌聲隨放送  乎我聽甲心茫茫

霎時,柯明珠女士在場���女兒們個個感動萬分,眼中泛著淚光:為於台南建國路上今為民權路 的老家,因為二次戰時燒毀,所以她們從未有機會聽到母親唱片中的歌聲。而今竟是在70多年後,透過一位陌生、卻又熱情的唱片收藏者,讓她們與母親的歌聲相遇。

歷史失憶與重新顯影

臺灣之所以有西式音樂教育,是隨著日本人統治臺灣而實行於學校;而在民間,基督教傳教士也對西方聖樂的推廣貢獻良多。就在這兩大因素的 影響之下,日治時期許多音樂家皆與教會有深遠的淵源。柯明珠女士首開先例,成為日治時期第一位去日本學習聲樂的台灣人,而她的姓名也只有如曇花一現般地, 出現在1934年的「鄉土訪問演奏會」的名單中。之後,她就與許多同時期的台灣音樂家一樣,消失在眾人的記憶中,難得再有她的音樂事略被人所知,實在是台 灣音樂歷史的一種損失!

1911216日出生於台南府的柯明珠,父親柯德智開店做生意,母親陳寶雖不識字,但是有著異於當時一般婦女的開思想,所以她在家中5位千金於臺 灣的學業告一段落後,皆鼓勵女兒們前往日本留學深造,毫無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想法。因此,柯家姐妹締造了不少台灣最早的紀錄:大女兒柯明點成為台灣最早的女 性婦產科醫生之一;二女兒柯明足是最早的女性牙科醫生;柯明珠因為從小就很會唱歌,所以學醫的姐姐建議妹妹不要再去學醫,而可以往自己有天份的聲樂去努 力。理由很女人,因為站在舞台上都可以穿得很美,相當吸引人。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畢業後,1926年,柯明珠前往日本,先進入大妻高等女學校四年級就讀, 後來於1928年,考上中野的私立日本音樂學校,與後一年 (1929入學的林秋錦皆主修聲樂,並成為好友。

兩位姐姐對妹妹的影響不僅在學習專業上,更表現在信仰上。於留學東京期間,柯明珠女士均跟著姐姐參與教會禮拜而接受福音,爾後受洗成為基督徒。對於開香鋪做生意的父親而言,女兒們個個聰明優秀,但是卻信了西洋的耶穌基督,真是很難接受。唯一的解釋就是女兒們也都遺傳了父母不縛於傳統觀念的開明思想:父母沒有重男輕女,而女兒也選擇了她們心中純良的信仰。

演唱生涯與婚姻生活

1931年柯明珠女士完成在東京的學業,返台後開始於台南擔任教職,並在教會裡認識了學醫的黃永昌先生。黃醫師的曾祖父是泥水匠,被外國傳教士聘來蓋太平境教會,然後信主,於是在此教會聚會,至黃醫師已是第四代信徒。兩人於1934827日結婚。

就在婚期的前兩週,柯明珠女士參與了足以證明日治時期西洋古典音樂首次開花結果的盛會:「鄉土訪問演奏會」。19346月,旅日台灣人約一千多名在東京成立同鄉會,且一致通過在暑期返鄉舉辦「鄉土訪問演奏會」的提議,於是在台灣新民報的支持之下,由楊肇嘉先生領隊。柯明珠女士在當時已經學成返台,而且是位頗受矚目的音樂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這可從昭和7(1933) 11日《台灣新民報》的一篇「前途有望的女聲樂家柯明珠女士」的報導中知道。所以,這次的巡迴她也共襄盛舉,演出貝多芬的《亞第拉底》和斯拉瓦爾的《天使亞佛列爾》。其他參與的音樂家有演奏鋼琴者高慈美、 陳泗治與林進生,聲樂演唱者林秋錦、江文也與林澄沐,小提琴演奏者翁榮茂、李金土等,從811日到19日於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等 地舉行音樂巡迴,在每一個地點都受到熱烈的歡迎。鄉土訪問團的演出非常成功,而且籌劃周延,不僅由高天成醫師高慈美女士的堂哥 撰寫演出者簡介與曲目解說,在巡迴期間於《台灣新民報》也出現三篇報導式的樂評,更在全部音樂會圓滿落幕後,於820日在台北舉行音樂座談會。除全體演 出者之外,尚廣邀張福興先生、日人一條慎三郎與高梨寬之助等重要音樂人參加,以討論台灣的音樂發展前景。這當中參與巡迴演出的三位音樂女傑都是我們長老教 會的信徒,她們有著強韌的生命力、高齡長壽和堅定的基督信仰。高慈美女士與林秋錦女士皆在二次戰後成為臺師大音樂系的教授,而柯明珠女士卻有著不同的人生選擇。

婚後的柯明珠女士全心全力奉獻家庭,並有著「若要從事演奏就不要結婚」的想法。因此,除了1935年新竹大地震後,邀大姑黃蕊花女士為鋼琴伴奏,與數位音樂家及外國傳道師聯合舉行音樂會外,幾乎沒有再從事任何的公開演唱。

約在1934年底,柯明珠女士成為勝利唱片的歌手,當時第一任文藝部長張福興先生邀請她灌錄留聲機78轉曲盤,前後共3張:流行歌〈長相思〉林清月作 詞、張福興作曲、與張福興對唱的歌謠調〈月夜遊賞〉林清月作詞、張福興作曲和流行歌〈清閒快樂〉林清月作詞、王雲峰作曲。這3首歌都是情歌性質,有著日治時期男女之間含蓄默默的情懷;由受過聲樂訓練的柯明珠女士來演唱,另有 一番風味。兩首對唱歌曲是張福興先生僅有參與的唱片錄唱,可見得張對柯女士的提攜,而〈月夜遊賞〉歌曲的再現,更是兩人目前唯一被尋得的錄音,意義非凡。

在日治時期,一般人對聽流行歌曲與西方古典音樂的觀點,並不是像今天這樣有著兩極化的評價,而是兩者皆是有錢人才能擁有的聆賞經驗,而音樂家則是透過灌錄唱片這種被視為相當高級又方便的傳遞方式,將音樂廣傳。因此古典音樂藝術家跨足流行歌曲界,是很光榮且有例可循,例如張福興、林氏好與江文也等。柯明珠女士成為勝利旗下的一員後,應該是在1934年底或是1935年初,坐了3天的船到東京去錄製,並於同年6月之前發行。肚子裡的小寶寶分享了母親在這過程中 一切的辛苦與成就。815日第一個女兒出生,為柯明珠女士活躍的音樂生涯畫下句點。

在之後的16年間,7個女兒與1個兒子後於1歲多夭折陸續出生;夫家有大姑、二姑,下面尚有10個弟妹要照顧,家中雖然總是熱鬧非凡,但身為長媳的重責可想而知。再加上還要幫忙先生醫院事宜,特別是在戰爭期間,全家避居台南縣左鎮,最為辛苦。但是柯女士溫柔中帶著堅毅的個性,成為家族的幕後支柱。戰後師資相當缺乏,台南女中校長聘請柯明珠女士擔任音樂教師,但沒多久仍因家庭因素辭去教職,專心做個全職的母親。在和樂的家庭生活中,音樂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每在晚上吃完晚飯後,父親以鋼琴彈奏聖詩,母親吟唱,在輕亮的樂聲之中,7個女兒逐漸長大,受到母親的影響,當中有5位都是音樂科系畢業。柯女士也於教會中熱心服侍,1950年代與先生成為台南西門基督長老教會的開拓者之一,並曾擔任幼稚園的園長、執事與長老,並且任聖歌隊指揮長達30年之久(19531983),也指導台南市基督長老教會女宣合唱團 23年,並催生台南第二高女校友合唱團的成立,在教會事工與台南音樂文化的推展上盡心盡力。

1970年代後,女兒們紛紛移居美國,有了家庭,升格當祖母的柯女士,經常往返於台美之間,幫忙照料孫子,21位外孫的名字她都記得一清二楚,後來成為曾祖母時,13位曾外孫的名字一樣難不倒她。所有後輩都從她身上體會到台灣傳統女性溫柔、聰慧與奉獻的美德。先生80歲正式退休後,兩人移居美國,享受天倫之樂。20021216日,柯明珠女士因膽囊炎於美國紐約過世。

女性音樂家在音樂歷史上往往因家庭與社會觀點成為被忽視的一群,在西洋音樂史上如此,台灣音樂史上亦然。柯明珠女士為第一位赴日學習聲樂者,��本���������有大好 前途的她,卻捨舞台進入家庭。因此翻閱��灣音樂史,讀者對「柯明珠」生平的了解實際上是非常的有限。上述文字能夠成形,幸賴台南西門基督長老教會魏敏男牧師的協助,透過老教友代為聯繫柯女士的小女兒黃玉鳳女士,才使得這段音樂歷史得以重現。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