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甘地到現代武訓——林占鰲長老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夏文學撰 《新使者雜誌》 21期 1993年4月
「林占鰲從佛門弟子到思想前進的無產青年,最後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

◆ 林占鰲長老小檔案

1901年12月12日

1936

1961

1961

1965

1979年12月6日

出生,父親林仙機

受洗

和蔡豫治女士結婚

創辦崑山中學

創辦崑山工專

��歸天家

若要從傳統教會的眼光來界定教會人物,林占鰲長老顯然有許多特殊之處。而從整個台灣歷史的角度來看,林長老的一生,有許多值得著墨的地方。這位從日據時代積極的抗日份子到戰後傾力於辦學校及參與社會服務者,常給我們從另一種角度來發掘基督徒與時代脈動相互激盪的典型。
◆ 從神主牌雕刻師到準備遁入空門
林占鰲長老祖籍福建晉江,父親林仙機為前清秀才,但當其欲再更上一層樓時,卻屢試不中。在灰心又無顏面之下,遂與其家族移居台南,另謀發展。起先曾開私塾,教漢字,但卻因沒有學生而生計難度,還好他寫了一手好字,遂與其弟聯手以雕刻神主牌、扁額及印章為生。在這個環境下,林占鰲於1901年12月12日出生,不料在他9歲時父親病逝,13歲時母親也撒手人寰,原本小康的家庭頓時使占鰲成為孤兒。因此,他不得不從公學校五年級輟學,在家與弟妹依親叔父家,並協助叔父以雕刻為業。可是林占鰲卻有遠大之志,尤其在小學時,正好接受年輕師範畢業生蔡培火的啟蒙。他因受其恩師之鼓勵,遂生抗日的念頭,不願當異族統治 下的順民,而於1917年他16歲時,遠渡回中國的廈門,準備在辛亥革命成功、民國成立的祖國另謀發展,並繼續接受教育。
不過革命後的中 國並不是他想像中的美好,謀生求發展更是不易,一段時日後,失意不得志的他萌生了出世的念頭。於是決定前往廈門鼓浪嶼的一間佛寺,準備遁入空門,出家當和尚。可是就在他準備六根與青燈為伴時,發現寺廟的一切也是黑幕重重,廟中對每個出身貧富不同的和尚有很不同的待遇。階級的差別更明顯,而使他大失所望。當和尚的念頭也跟著打消了。
不得已回到台南府城,在繼續重操舊業之餘,受其恩師蔡培火的引介,而與當時台南的知識青年交往密切,因此以文化抗日的決心更加強烈。於是林占鰲決定以開書店,推廣漢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做為參與抗日活動的方式。他把書店取名「興文齋」,其意即在振興漢文化以對抗日 本的殖民奴化教育。
 ◆ 積極抗日的無產青年運動家
日據中期,台灣人的抗日大抵以非武力抗爭為主,其中文化抗日更為大部分有志之士所認同。而於1921年10月成立的「文化協會」可說是最具代表性。它網羅當時的台灣優秀知識分子與社會菁英,形成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林占鰲即為台南地區活躍的會員。這時,林占鰲的興文齋書局也成為「文協」會員聚集商討之處,以及新思想的供應站。在這一連串以文化為主軸的抗日運動中,文協的會員亦同時 肩負了啟迪大眾、革新陋習的大任。 h6 class="style11">這段期間,台南地區陸續藉由不同的活動,向民眾宣揚理念,話劇活動是其中的一項特色。台南地區的文協會員組成了「台南文化劇團」,林占鰲也是其中的團員。後來「台灣民眾黨」(1927年)及其外團組織「台南赤崁勞動青年會」(1928年)陸續成立,爭取勞工權益的「台灣工友總聯盟」亦在台南成立分支機構。以林占鰲未受高等教育的背景,他更認同於無產階級的運動。於是在1929年8月,林占鰲藉其興文齋支持 「赤崁勞動青年會」,發起改革陋俗的「反對中元普渡」之撲滅迷信運動。他們在中元普渡期間,舉辦群眾演講會,推廣反普思想。林占鰲與其弟林宣鰲並將有關反普破迷之文章,編印成《反普特刊》發行,林占鰲以「劣民」為筆名,寫了一篇〈迷信的由來〉,又以「奮民」為筆名,寫了兩篇文章來參與。而此時林占鰲的思想應該是傾向於無產階級的,至少在由其好友莊松林所寫的反普宣言中,所反映的是一種唯物、反宗教及強烈社會主義意識的。當然這種社會主義思想在當時的台灣知識青年流傳極廣,人人引為風尚。
不只如此,興文齋書局更於1930年10月發行一份稱為《赤道報》的旬刊,由當時開元寺的抗日和尚林秋梧擔任發行人兼總編輯。由於林占鰲曾有入佛寺準備出家的經驗,所以與當時開元寺中的法師頗有來往,林秋梧更是代表性人物。不過《赤道報》在發行六期而被日警查禁了兩期後,不得不中止。
由於林占鰲為人豪爽,又以興文齋書局為大本營,結交同志知交。在每一項活動中,常常扮演支援者的角色而不居功,加以他擇善固執,意志堅決,所以被同志取了「台灣甘地」的綽號。因為他以甘地的不合作精神,採取對抗日人的「五不主義」,即:一、不穿日本和服;二、不講日本話;三、不讀日本書;四、不改用日式名字;五、不經售日文書刊。他的書局即堅持此一原則。也因此,他曾嚐到被日警緝捕下獄的經驗。
◆ 從無產青年到基督信徒
至於林占鰲為何從佛門弟子到思想前進的無產青年,最後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呢?最大的原因是他受一群基督徒知己的薰陶所致。他的啟蒙老師蔡培火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的信仰與人格對林占鰲有相當的啟迪作用。而最關鍵的人物則是大他八歲、被他尊敬為老大哥的台灣第一位德國醫學博士——王受祿醫師(王忠信牧師之父)。王受祿與另一位韓石泉醫師俱為當時文化協會領導人物,加上他們的學識與器度都是林占鰲所景仰的對象。1929年夏,王受祿遭受長子遽喪之痛,深受打擊,因從基督教信仰得到力量,而決志信耶穌。後來他並且將所經營的回生堂醫院之後堂,設立為教堂,稱為「聖書研究會」。他聚集慕道友,熱心傳揚福音。很巧合的是,另一位韓石泉醫師亦在1930年3月,因長男天折而徹悟人生,決志信主。於是回生堂醫院成為林占鰲慕道及決志改信之處。
有兩位醫師歸信的見證,再加上已是基督徒的高再得醫師(高俊明牧師的父親)和吳秋薇醫師的鼓勵與栽培,這位原先有無神論傾向的社會主義青年遂於1936年他35歲時,由王受祿醫師為其施洗,歸信基督。不只如此,他也在這裡認識到他的另一半——蔡豫治女士,但當他結婚時,已經是42歲的中年人了。遲婚的原因是因他熱心從事抗日運動,深恐累及家小之故。而他與蔡女士的婚禮更是追隨他的前輩韓石泉醫師的革命作風,即拒絕聘金及嫁妝,而且他還是用走路的方式把新娘娶回家呢!
◆ 戰後的「現代武訓」
林占鰲與其老師蔡培火及當時許多抗日青年一樣,在戰後成為國民黨的一員,這樣的抉擇也許與其中國經驗和情結,以及急欲脫離異族統治的心境有關。因此,他與韓石泉醫師一樣,成為國民黨台南市黨部的委員,並在戰後初期,協助政府做接收的工作。這樣的身分也許受到不同的評價,不過卻給他許多從事辦教育、興學及從事社會服務事工的機會與便利。在他與多位友人的努力,將當時屬於日產的台南民族路教會接收歸於長老教會名下,這也是他後來成為該教會長老與主日學校長的原因。同時,他亦與韓石泉醫師等人合力,自原在日據時代屬佛教團體經營的光華女中接收,並改為具有基督教特色的學校。
也藉著這身分,林占鰲在慘烈的二二八事件中,利用他書局的地下室,成為庇護所,營救許多身處險境的友人,特別是來自中國的朋友。而在以韓石泉為首的多位民間領袖出面撫平二二八事件的努力中,使台南地區成為犧牲較少的地區。雖然,相對地也有人有不同的評價。
由於林占鰲經常接濟中國友人,又透過其書局而與外省籍老師多所交往,於是在各種條件配合下,透過多方面的協商,由林占鰲等在地人士提供土地和資金,並藉由當時外省籍人士的行政便利之助,而陸續創辦了「崑山中學」(1961年)和「崑山工專」(1965年),並以此經驗襄助蔡培火創辦「淡水工商專校」(1965年),實現其早年失學而決心辦教育的願望。因而他亦被稱為「現代武訓」。
除此之外,台南地區早期所成立的開創性社會服務事工,諸如紅十字會、防癆協會,基督教社團如YMCA、基甸會,以及以實驗性「基督徒新生活運動」成立的博愛教會,都有林占鰲努力的參與痕跡。
作為一個基督徒,根據其長子林宗正牧師回憶,他是一個嚴格執行每天家庭禮拜的人,每天早餐前長長的祈禱,老是讓這些小孩有到校遲到的時間壓力。而他自奉甚儉,也使其子女印象深刻。而教子之嚴,擇善而固執,即使其子已屆弱冠之齡,犯錯仍照常施加夏楚。
1979年12月6日,林占鰲長老在經過十年與中風的病魔堅強搏鬥後,帶著他一生豐富的體驗,離開這個世界,安息主懷。在他晚年的時候,他親友寫下了他的處世哲學:「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
參考資料
  1. 張炎憲等編,《台灣近代名人誌》(1-4集),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80年,下列篇章:(1)韓石泉;(2)王受祿;(3)蔡培火;(4)莊松林;(5)林秋梧。
  2. 李筱峰,《革命的和尚》,台北: 八十年代 出版社,1979年。
  3.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年。
  4. 蔡培火等,《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1982年。
  5. 「林占鰲訪問記」,1970年10月25日,中國晚報。
  6. 〈林占鰲長老故人略歷〉,1979年12月12日。
  7. 林宗正牧師口述資料。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