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仁 我有一個夢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林益仁撰 《新使者雜誌》 149期 2015年8月10日 p.4-7 (撰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主委) 

我有一個夢 大專世界提供了學術知識,教會提供了基督信仰的內涵,而大專團契是信仰與知識連結與實踐的地方。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詩篇133)
聖經詩篇133篇是我很喜歡的經文,因為它讓我回想起大學時代美好的團契生活。想想,也已經是超過三十年前的往事了!
※長青團契回憶
大專團契,有別於其它教會團契的地方在於,它主要是由大專學生所組成。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裡,它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做長青團契。我所唸的東海大學是一所基督教大學,所以在學校裡有世界聞名的路思義教堂、校牧室、還有許多不同的團契。但是在我入學的年代裡,眾多的團契中就是獨缺長青團契。東海長青團契是1983年創立,當時我大二。
雖然,東海大學每個團契都宣揚基督的福音,也都有上帝忠心的僕人熱心地在服事。在校園內,我自己也有許多非長青團契的基督徒友伴,但論及信仰的啟蒙與實踐,長青團契對我的影響還是最為深遠,至今猶存的。如果要我談一些大專基督徒的角色或是使命,大概都必須從我的長青團契經驗開始。
※是付出愛心與互相關懷的團體
1980年代,在大學聯考的選汰下,平均每三個高中畢業生只有一個可以考上大學,不像現在大學充斥的情況,人人都可以上大學,大學生如果自願,幾乎都可以選擇離家近的大學就讀。當時不然,也因此在大學校園中充滿了來自四方的學生,上大學對很多人而言,就是離開家鄉學習獨立生活的開始。在遠離家人的情況下,團契出於愛心的關懷與學習彼此照顧的生活態度成為許多學子的慰藉。我記得,在沒有電腦與即時手機通訊的年代裡,在校園郵局的信箱中收到契友的關懷卡片與神秘禮物時,常常會因此而快樂得好一陣子。團契的聚會結束時,男生會護送女生回到宿舍,並在女舍前面���唱祝福的晚安曲,也是東海長青團契有別於其它社團的重要特色。所以,團契體���了�����基督徒的基本精神,是一個播散愛心的使者。
※與教會的關係是緊密的
我是東海長青團契的第一任會長,所以很清楚地記得在團契草創之初,團契輔導陳明賢牧師與徐信得牧師都非常強調去教會服事。當時在東海大學附近的磐頂教會莊世雄牧師與教會長執也非常關心團契的學生,常常在教會的節慶邀請契友到教會去參加愛餐,所以團契與教會的關係實際上是非常緊密的。同時,當時鄉村的人口外流問題早已浮現,所以在這些地方的教會普遍出現人才不足的現象,我們這些大專團契的學生也常被輔導鼓勵在週末去到鄰近的鄉村教會參與服事。我自己便與兩位契友許德勝與林崇明結伴在週末去到台中縣的清水教會參與服事,帶領教會的青少年團契、詩班與主日學,幾乎形同是神學生一樣的服事工作。不只是我,團契還有其他的學長姐也參與了鄰近教會的服事工作。我的印象中,當時大專團契與不同地方教會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後來,東榮教會在東海與榮總之間設立,東海長青團契更成為早期教會的服事主力之一。
※參與寒暑期福音工作
在學期之間的寒暑假期,團契並未停止福音的工作。雖然,多數的學生都想回家探親,但是屬於長青團契的假期福音工作還是多采多姿的,像是到原住民地區與教會的醫療服務隊、聖經神學研究班以及東海長青團契很特別的暑期教會詩歌巡迴活動。利用長假期離開校園的制式學習,走入社會與教會的活動,讓我看到更多元的信仰實踐面向,也體會到大學象牙塔的知識高度與社會實際生活的巨大落差。我記得在一次的山地醫療服務隊中,我就被當時的講員狠狠地修理,剝去我高傲的大學生身段,要求我直視自己對於弱勢窮鄉真實狀態的無知。這個印象深刻的經驗至今還常常促進我的自我反省功課。在聖經神學研究班中,透過不同研經方式的教導,讓我更深度地進入聖經的詮釋與體會,透過與小組員的討論與交流更認識聖經寶貴的道理,並反省自己的信仰。
※信仰體驗強調社會關懷與民主實踐
1980年代,台灣的民主正處於醞釀的悶燒時期,我的民主政治啟蒙是在長青團契裡,而不是在大學校園中。當大學還在必修國父思想與三民主義,黨棍、教官比任何一般大學教員都更得勢猖獗的年代,在團契中我們接觸了進步的民主精神以及國際思潮的脈動。雖然教官常常不經意地造訪團契聚會的地點,但是我們深知所接觸到的思潮與基督信仰本質是並行不悖的,所以並不害怕被冠上異議或是黨外的名號。在東海團契中,我們設立了公義和平部,試著從信仰的反省與公義的尋求介入社會的弱勢關懷。團契關心政治與社會的發展,但是跟一般政治人物追逐權力的取向不同,因為我們是基於基督捨身的愛與恩典的道理。
在我過去的大專團契生活回憶中,總結來說就是一個建立在基督信仰的一個家的延伸。這個家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連結到教會與社會的不同層面的關懷,大專世界提供了學術知識,教會提供了基督信仰的內涵,而大專團契是信仰與知識連結與實踐的地方。
※當前的大專福音工作
大學畢業後,經過相當時日的學術訓練,我又回到大學的校園,只是身份不同,由學生轉變為教師。我也回到東榮教會禮拜,並參與服事。東榮教會是一個從大專福音事工出發的教會。福音事工一剛開始是東海、但逐漸推展至靜宜以及弘光等同樣在中港路上大肚山東西兩麓的大專校園中。今年,恰巧是東榮教會建立三十週年的日子,上帝的恩典讓教會事工已經不再僅限於大專事工,而更擴及於社區以及各項社會關懷的工作。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大專校園的福音工作還是東榮教會的重點工作之一。作為東榮的一員以及在大學教書的知識份子,我一直在思考這項事工如何在過去信仰前輩的努力基礎,衡量目前大專世界中學生的現實處境,福音工作如何進一步深化與推展的落實機制。
※我的夢:學舍為基地
以學舍營造作為大專福音拓展的基地,是我的初步想法,也是從詩篇133篇得到的靈感。學舍是什麼?很多大專團契都有學舍,我認為它不應只是一個團契學生住宿的地點而已!從許多畢業生契友的經驗來看,學舍其實是弟兄姊妹學習共同生活與砥礪信仰,並進一步實踐信仰的地方。我父親曾經服事過的基隆正濱教會,樓上就有學舍提供給海洋學院(海洋大學的前身)的大學生,歷經數十年,這些學生因為在教會共同生活的經驗,形成了一個廣大的信仰網絡,雖然數代的學生如今分佈國內外,但彼此之間至今都還分享了以前信仰生活的點滴記憶,甚至還有不少的學生留在正濱教會擔任長執同工。其實,這些經驗並不限於正濱教會,東榮教會也有類似的經驗與例子。許多過去在長青團契生活的契友,都有可貴與甜美的學舍經驗與記憶。
所以,學舍並非只是住的地方,它更是生活與信仰實踐的地方。大專工作者與地方教會應該思考以更多的資源投入在大專學舍的建構工作上,例如:提供學生經濟實惠的居住環境、安排豐富的課後學舍生活教育、連結大專學術知識與信仰反思、帶領學生思考學舍在大學城中的社區參與角色、學舍與大專團契以及各項以學舍為基礎的福音推動工作等。此外,這個想法是期待建立在教會、大專團契、與大學城社區在福音宣揚工作上的彼此連結與分享基礎之上。
所以,我夢想的大專工作是有空間想像基礎的,其實就是一個以大專團契契友為組成核心的家的營造工作,雖然稱為學舍,但卻是大專世界結合教會與社區宣教的福音中心,它應是:
1. 團契大專生小組化的生活基地。
2. 團契大專生連結大學城社區的福音中心。
3. 團契大專生回應大專學術知識的信仰實踐。
4. 團契大專生整備當下與夢想未來的社會企業工作基地。
5. 地方教會結合高等教育學術資源的福音宣揚基地。
6. 大專工作者延伸輔導工作的新型態與模式。
最後,我想回到詩篇133篇,在上行詩篇的字句中默想與祈求耶和華所命定的福,也就是永遠的生命能夠在大專世界中,透過我們的連結與營造逐步地落實。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