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都市到部落 上帝沒有開玩笑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林蔚珈(族名 Aka Lubi, 南布中會復興教會牧師)撰 《台灣教會公報》3524 期 2919 年 9月 9-15日 p.15 特別企畫 

依然記得傳道師受派抽籤時,抽中壽山中會。當時淚流滿面之事直到牧會好幾年後,仍被中會的牧師前輩拿出來關心。為什麼哭呢?是因為當時我認為上帝真是開我玩笑。從20幾歲開始,我就領受要往偏鄉服事的異象,在神學院期間,也一直朝這方面做準備,但怎麼會抽到都市籤呢?而且是被派至大型教會──鳳山教會,後來又轉至新興教會兒童牧區服事2年。
不過現在回頭來看,上帝並沒有開我玩笑。原來,祂是要透過在鳳山與新興這兩間教會的團隊服事,鍛鍊我成為成熟的牧者,好在祂預定的時間開始跨族群的服事。
打破限制,開啟更多元思考 
來到布農族教會,許多人關心我在山區牧會的適應狀況。許多人問我:「妳住得習慣嗎?」在行的方面,對出門時習慣搭捷運、公車、騎腳踏車的我來說,交通的確是很大的問題。因為不論送孩子上學、去開會,都要翻山越嶺,至少20公里起跳。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只能鼓起勇氣開車上路。
語言,是大家最關心的第二個問題。但我個人觀察認為,語言不是跨族群才有的問題,是跨世代的問題。不論哪個族群的教會,都可以發現年輕一輩的傳道人在使用母語上有困難,包括台語也一樣。
有不少年輕牧者認為,不要以語言來限制福音(其實是期待傳道委員會取消族群母語考試),我個人倒認為,我願意用更流利的全布農語來講道。由於在神學院和鳳山教會擔任傳道期間,曾受嚴謹的羅馬拼音訓練,因此在閱讀布農語聖經時,很快就進入狀況。聽與說方面,除了要常與信徒聊天,每天孩子去上學之後,我也花相當多時間背布農語單字和查字義。當單字量累積到某種程度時,慢慢就可以聽懂大家談話的內容。
這樣的語言限制經驗,也促使我在設計兒童主日學課程時,有不同的思考方向。我們都希望孩子會講自己的族群「母」語,但什麼是母語?事實上,在原住民教會中,有許多跨族群婚姻,為了溝通方便,大家早已習慣講華語,連阿公阿嬤也都跟孫子們講華語。在此情況下,我們怎能在孩子們長大後,抱怨他們不會講族語?因此,現在嘗試在主日學推「沉浸式族語」教學法,重複每週聖經課程中的重要單字、語句,鼓勵孩子開口說或唱,來加深印象。
在主裡連結,體現「家」的文化
布農族是彼此關係很緊密的族群,很喜歡tantugu(意思是拜訪、探訪、串門子)。但是在布農族部落中,族人不只工作閒暇時才tantugu,村中若有人過世,每個晚上大家都會輪流前往安慰探訪,一起唱詩歌、一起讀聖經、一起禱告。
印象很深刻,有一次一個喪家的孩子在告別禮拜上說:「我很感謝上帝在這個禮拜中,不只我們自己村子的人,每天都有不同教會的牧者和弟兄姊妹來陪伴我們,好像這不只是我們家的事,或村子的事,而是整個桃源區的事。」 我想這不只是布農族「家」文化的概念延伸,也是喜歡彼此關懷、分享的體現。
目前所牧養的復興教會,位於高雄桃源區,是台灣愛玉和金煌芒果的最主要產地,農忙時期和弟兄姊妹一起工作,不只讓我習得許多農業方面的知識,也看見農產品銷售上的困難與不公義。即便如此,從教會弟兄姊妹身上我仍經常訝異地看見什麼叫做「樂於分享的人有福了」。明明是不足的,但總是歡歡喜喜的接納客人來訪;甚至在辛苦籌措教會重建的基金當中,仍先多次為其他需要建堂的教會奉獻。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6章10節說:「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如同布農族人很喜歡說:「nitu pavaian,我什麼都不缺!」確實,當我們常懷感恩的心,時時連結在主耶穌基督裡,我們真的什麼都不缺。
復興教會因建築老舊,主堂目前已不克使用,預定於今年底前拆除、重建。因地處偏遠山區,工程不易,懇請弟兄姊妹為我們的建堂能夠順利關心代禱。本會信徒自產高山愛玉籽,品質優良,也歡迎教會團體接洽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