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理與聚會所

首頁Home


賴家的記事總檔

賴葉長老

賴永祥長老

張賴圓女士

盧焜熙博士


劉慶理少年時

劉慶理保育證書1930.03

劉慶理  精勤褒狀(1935)

劉慶理小學卒業證書

慶理台南一高女卒業證書

劉慶理進青山學院

劉慶理青山學院卒業證書

青山學院台灣女學生名錄

劉慶理回來臺灣

賴劉慶理領台灣省政府獎狀

劉慶理與聚會所

劉慶理告別禮拜  手冊

妻劉慶理生平(賴永祥)

妻劉慶理の一生(賴永祥)

妻劉慶理生平(賴永祥英文稿)

我的母親(賴真理.英文)

我的阿嫂(盧焜熙.英文)

外孫女李晶讀日詩「新朝」

我的阿嫂(盧焜熙.英文)

慶理姊 再見(梁基典.英文)

凡事有期 李加恩牧師講道

劉慶理女士去世了(貞文)

劉慶理告別禮拜(照片)

劉慶理入土 合照

憶劉慶理長老娘(林皙陽)

賴劉慶理紀念詩(陳清俊)

劉慶理女士二三事(銘偉)

懷念賴長老娘(江玉玲)

七個蘋果的故事(蔡岱安)

王育德愛上了「惠美」

賴永祥述 「慶理與聚會所」《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2007年8月 p.122-124


教會聚會所或稱召會,外界稱謂「小群」(Little Flock)的第一間會所是倪柝聲(Watchman Nee,1903-1972) 於1923年在福建福州成立的。倪柝聲著作甚豐富,其代表作《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本是他於1938及1939年在英倫及歐陸數地講道的記錄。英國金彌爾(Angus I.Kinnear)以英文整理成書,題Normal Christian Life,現譯成語言已達二十多種。我讀了覺的很有道理。

1946年教會聚會所傳入台灣,目前在台灣是僅次於長老教的基督教第二大派。不過他們本身不認為是教派,稱地方教會。他們認為:一個地方,就是一個教會:每個地方教會可以有數個「會所」。因此有台北教會、台南教會等一個區域一個教會的形態。每個地方教會包含數個會所。信徒之間彼此以弟兄姐妹相稱,沒有牧師職,由長老帶領。聚會時不是一人講道眾人聽道的方式,而是弟兄姐妹皆可分享自己的領受。教會強調紮實的信仰生活操練,對信徒的讀經、禱告等靈修造就不遺餘力,因此帶來信徒生命的深度成長與委身,非常成功。

聚會所早期的發展,大多是基於倪柝聲的啟示,看見、經歷而來的。1951年他自香港回大陸而身陷竹幕之後,李常受( Witness Lee , 1905-1997)成了領導者,

慶理的五姑劉秀華,本來在長老教會禮拜,後去聖教會,神召會而於1958年前後開始參加聚會所的聚會。1959年9月我從美國進修一年回臺,發現慶理也跟著五姑去聚會,而且非常熱心。她先在第一會所,後在第三會所聚會。她也參加跨會所用日語的姊妹聚會,李登輝太太曾文惠、愛愛救濟院院長施照子,廖恩愛(通常由她領會) 經常與會。

事實上,帶領李登輝夫婦去聚會所的,是楊基銓夫婦。鄭天福(1926-2002),當時是台北市第四會所的傳道人,善於教導,李登輝終於決志入信,跟鄭天福交通,得到屬靈的幫助有甚大關係。聚會所領洗入會,不用滴禮,採浸禮,就是要身浸在水裡。1961年,李登輝在聚會所台北市第一會所受浸禮時,慶理也在場。日本作家上村冬子於2000年4月訪問李登輝夫婦,其訪問記在雜誌《正論》刊出時,文說李登輝歷訪了上百間教會才決定信教,楊太太看了就在上「百間」打了問號,並致函指出幾點請訪者更正。後來《虎口の總統》(2001年講談社刊,有中譯本) 出書,談李登輝去看的教會,變成二十幾間了、不過仍未提起楊基銓夫婦的帶領或鄭天福的名。該書說:那時他(指李登輝)都不能相信,處女馬利亞懷孕,他信不來;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群眾,他也信不來;有一個牧師跟他講,你不要想那麼多,信就好,他就信了。後來他就去牧師所屬的教會聚會所受浸。這位牧師(其實聚會所並無牧師職)應該是指鄭天福。鄭天福後來離開聚會所,開設了「神的教會」。

波士頓也有聚會所。本來領導的是劉錦樞,營運不差。會友也很友善。陳劉欽智在波士頓西門士學院做了很久的圖書館學院副院長,他的母親劉英也是會友,我太太到現在都還在稱讚,很難找到像她一樣信仰好、人也好的人。問題在於李常受以美國加州為基地,稱「移民開展」為「新路」(以大量移民建立各地教會為方針),1972年間差不多有200人從加州移來波士頓。移來的都很熱心,但他們來了之後,會所氣氛完全改變,改由美國弟兄領導,原領導的劉錦樞離開到Lexington的華人教會(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他在那裡封牧,後來到Lowell牧會,2003年退休)。慶理也就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