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緯:甘願做戇人

陳金興的謝緯醫師研究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李培甄撰《人本教育札記》236期 2009年2月 p.42-51<台灣史現場>

摘錄前二段,全文請參見 (謝緯咖啡屋部落格)


20086月,有一位年過半百的「中古」學生,剛獲得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第一屆碩士學位。他名叫陳金興,所選擇的碩士論文題目是《謝緯與台灣醫療宣教》,寫作這個題目,和他成長過程中一段重要的回憶有關,因為自幼即家境貧寒,他小時候曾寄住在謝綸長老(謝緯牧師/醫師胞弟)家中,受過謝緯家族的幫助極多,直到上高中搬到彰化市為止。

陳金興於1955年出生在南投鎮(今南投市),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高中畢業後,他半工半讀地完成大學學業,退伍之後,曾短暫地在二、三個公司、團體上班過,最後以教英文為生,生活得以獲得改善。20051月,他得知長榮大學將開設台灣研究所,毅然結束了近20年的教學工作,重拾書本,全力衝刺應考,也在同年9月,重回校園當學生。

為何陳金興會��此積極的更換人生跑道?實是他深深有感於現在的學生及���長太過於在乎學校成績,使學生淪為製造分數的機器,違反其教育理念甚巨;另一方面,也是他感受到學生們對所生所長的環境,亦即台灣本土的歷史與文化認知太少,想再充電之後才能夠更詳盡地把台灣介紹給孩子。

研究謝緯,是為了解心中之謎!

謝緯(1916-1970),南投人,父親在鎮上開設「大同醫院」。1938年他自台南神學院畢業,旋即赴日本學醫,1946年回台。1949年,他受封立為牧師,是台灣第一位同時擁有牧師及醫師身分,且畢生從事自由傳道與醫療宣教的特殊人物。

參加山地醫療團之後,謝緯於1951年至美國進修醫學3年,回國後在埔里興建肺病療養院,並兼任埔里基督教醫院首任院長,為原住民免費醫療。自1960 起,他至台南縣北門鄉「免費診所」為烏腳病患開刀;繼而於1964年創辦二林基督教醫院,擔任義務醫師醫治小兒麻痺症病人。

1970年,謝緯在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16屆議長任內,因自行開車從南投趕往二林為急診病人開刀,於途中不幸發生車禍身亡,得年551992年,他獲追贈「中華民國第2屆醫療奉獻獎」。

陳金興因小時候對於謝緯的印象,產生了研究動機。他說:「為什麼他是牧師,也是醫生?既然是牧師,為何他沒有像其他牧師一樣,在固定的教會裡講道?他是醫生,為何在大同醫院裡很少看到他為病人看病,如同其他的開業醫師,而時常看到的,就只有夫人楊瓊英醫師(謝牧師娘)在看診?」另有一次,他聽謝緯牧師講道時提到:「每個人都有病,只是大小而已;病,又分為心靈上與肉體上」當時他年紀小,不懂謝緯牧師講那句話的意思,心想:「我明明好好地在這裡,沒生什麼病啊?」但這一句話,竟悄悄的在他心裡迴蕩多年。

後來為了辦理謝緯之治喪事宜,陳金興也到教會幫忙寫訃聞通知函,寄給一千多間教會以及相關單位和友人。他邊忙邊想,謝緯應該不是一個普通人物,否則為什麼他的去世要知那麼多的人?

從那時候起,前述三個迷團就一直盤旋在他的心裡,直到他做完這份學術研究。

一個針對謝緯人格特質的研究

■ 時光倒流到五十多年前…

追隨賀川豐彥、史懷哲的腳步

謝緯的價值觀:甘願做戇人

■ 謝緯的一生,以台灣為優先! 

-------------------------------------------------------------------------------------------------------

謝緯的人格特質,陳金興將其歸納為以下四項:[李培甄]

一、堅持理念

謝緯在日記中寫著:「我的血型是O型,是意志鞏固型可能是天生的特質就是這樣,但也有可能是環境教育造成。」謝緯每次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出門,他的夫人都說:「為何不多休息?」他卻答說:「死了,就可以休息。」

謝緯很少有自己的時間,往往一連好幾天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可是他只要很少的食物和睡眠,就仍然精神充沛,意志堅強。凝視著他靜坐時的神情,眼神炯炯有光,並放射出一股堅毅的力量,彷彿沒有任何外在的壓力可動搖他的信念。其女婿 汪清 醫師問他:「你的工作這麼多,你是憑什麼來完成它呢?」謝緯答道:「認識每一件工作的價值,再運用堅強的意志和信心來完成它。」

二、領袖特質

金興在其論文中指出:「一個人之所以被稱為領袖,不是因為他的氣勢凌人,也不在於他的地位與財富傲人,更非由於他的「頤指氣使」,而是一個人的愛心、耐心 與智慧,幫助別人處理事情;或在遇到困難時,做出關鍵性的決策,統合所有紛爭。更可貴的,是在他完成階段性的任務之後,不誇耀自己的功勞,能夠「功成身 退」;在位高權重的人生(事業)高峰之時,不戀棧、不居功,反而會提攜後進,知所進退。領袖,是社會的菁英,且自主性強,同時,又自然賦予「權力」(power)。但是,有時候「權力的滋味」(the taste of power)會使人迷失在名與利的追逐當中,感性與理性的對話,也常隱含著矛盾與衝突,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漠。領袖的作為和意見,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不是操控於其權威之下,而是在潛移默化之中,人類的心靈自然提升到圓融的境界。」

三、和平使者

與謝緯共事多年的翁修恭牧師,在追憶謝緯時寫到:「謝緯可謂一位和平使者,他未曾因事而遷怒別人,他自己為人和善,也刻意使人和睦。有時候在教會(總、中 會)有因意見生歧而起爭執糾紛時,他必挺身而出,妥善處理解決,斷不會推諉責任。就算是所爭執的事與他無關,他也一定出來做息事寧人的事。一個意見紛紛、 意氣尖銳、感情衝動的場面,往往因他冷靜、和藹的態度及溫和的幾句話,而復歸平靜。」

陳金興論文中以當時的烏腳病院事件為例,再次印證謝緯扮演「和平使者」的另一面向。

四、遇事不驚

在《謝緯與台灣醫療宣教》論文中提到,成功的定義,雖然可能因時空、環境、個人特質等因素,而有不同角度的詮釋,但是陳金興以為,「從不完美到完美」的奮鬥過程,可創造出一種普世價值,而人就是生活在自己所創造的價值當中。本來就對政治不感興趣的謝緯說:「第一戇就是選舉」。在百般忙碌的醫療宣教生活中,他雖刻意缺席會議,仍被強拉出來,受選為長老教會第十六屆總會議長。謝緯在擔任總會議長時,正逢政府強烈要求長老教會退出普世教協(WCC),他如何面對與處理此棘手問題的心路歷程,陳金興做了極詳細的剖析,以顯示他遇事不驚的另一面向。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