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的燭光 -醫學博士陳五福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陳慕師 (台大醫學院眼科教授)撰 見於 台大 醫學人文博物館 文件庫 醫學人物誌 

求學生涯過程
              圖1 陳五福博士
陳五福博士(圖1)於1918���12月20日出生於羅東,家中九位孩子中排行老么。1924年六歲時,進入創立���1887年的羅東公學校就讀。
羅東公學校畢業後,他在高等科再修一年,經��嚴格的考試後,於1931年進入基隆中學就讀。當時中學學制為五年,由於不是本地人而���始過宿舍生活。日本式的管理方式有板有眼相當嚴格,每段時間皆必須按照規定生活作���,這種生活訓練養成了他獨立自主的性格和中規中矩的作息習慣。
1936年他考入台��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就讀。1939年台北高等學校畢業後,進入台北帝國大學農學部就讀一學期,1940��進入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就讀。
1940年台北帝國大學畢業後進入同校眼科學教室隨茂木���教授學習眼科,當時選擇眼科是由於興趣和機緣。在學養俱佳日籍教授的嚴格訓練下,學����眼科的精湛醫術,也養成對生活嚴格的自律和要求。返鄉開業後,在繁忙醫療工作之餘仍勤學不倦。���增廣新知,1964年赴日本慶應大學研修,兩年後以「盲童心理動作及重建」之論文獲得福島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圖2)。
 
 
圖2 陳院長之醫學博士學位證書
圖3 五福眼科
圖4 使用細隙燈檢查眼科病患
五福眼科行醫生涯
於1946年5月,陳五福博士踏出了他人生階段中最關鍵性的一步,他正式向台大醫院提出辭呈,回到故鄉羅東創設眼科醫院服務鄉梓。返鄉後,於現在羅東鎮中正路108號創設了日後名聞遐邇的「五福眼科」(圖3)。當年許多懷著雄心的年輕醫生選擇留在台北城市內謀求發展,熱愛鄉土毅然決定返鄉服務,年輕時代的他或許已為他令人敬仰的一生勾劃出一幅最美好的藍圖。
1947年10月10日他和三峽陳眼科醫師之女陳連年小姐訂婚,並於同年12月28日於故鄉羅東完成良緣。陳連年小姐畢業於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身為牙科專業醫師的她,為了家庭和陳五福博士的社會服務事業放棄了自己的專長,成為日後陳五福先生長期為盲人事業犧牲奉獻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後來日本高橋功博士所說:「陳五福有今日的成就,其夫人應分享一半的功勞」,也為陳夫人的貢獻做了最好的註解。
「五福眼科」為具有花樹掩映的美好古典日式建築。草創期,患者幾乎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人。由於當時鄉下接受過完整醫術專業訓練的醫師不多,只得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戰後初期,因交通不發達,他經常騎著腳踏車和摩托車出診(圖4~6)。 當時年富力強,經常往返偏僻的山地村,為泰雅族原住民提供最好的山地醫療服務。常年的服務體會出原住民的豪爽個性、樸素心靈及樂天知命的性格,也結識了不少山地同胞,他始終和原住民維持著非常良好的友誼。
患者來自於各行各業、不同類別的家庭和不同的人種,由患者的病歷表資料中可以體會出社會生活的百態。秉性善良的他,面對著無法救治而束手無策的貧苦患者,心情常為之黯然,也促使他於醫療之中會留心貧窮的病患,給予減價收費,只收成本,甚至免費醫療。他於行醫生涯之中默默行善,經他伸出援手而度過困苦的患者不勝其數,這些動人的情景,不斷地在「五福眼科」上演著。
陳五福博士的專業為眼科醫師,經過一段時期後才真正進入以眼疾為治療對象的階段。創業初期,眼科設備和手術方法皆較為簡陋。病患之中不少為日治時期普遍存在的砂眼,初期仍延續以洗眼睛和刮結膜的治療方法,對於重症而有併發症患者施以手術治療,後來逐漸加上採行抗生素軟膏治療。患者之中不少為山地同胞和農村漁夫,日曬風吹之下也甚多俗稱眼翳的翼狀贅片病人,通常施行手術治療,造福眾多蘭陽居民。對於屈折異常患者主要以檢眼鏡檢查結果做參考,而後加以配鏡,同時也進行白內障和青光眼手術,而眼底鏡檢查主要為檢查和全身性疾病相關的視網膜出血和浮腫,後來也擴展至視網膜疾病的手術治療。他精湛的醫術遠近馳名,常有台灣各地慕名而來的患者,他總能細心予以醫治,眼科的業務蒸蒸日上。
名名聞遐邇的「五福眼科」正門有低低的牆垣,剪裝整齊的花樹,古典的日式平房建築窗明几淨,顯得非常樸素。醫院門廊上懸掛著陳五福自己訂定的服務律則,其律則內容為「忍耐、自制、無私、慷慨、慈善、寬恕、高潔、善行、稱讚、道謝、微笑、短歌。」代表著他奉行不渝的生活準則。
圖5 陳院長夫婦除繁忙醫療工作之外,還常下鄉義診
圖6 戰後初期,經常騎摩托車至偏遠地區出診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