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夫院長---我的老闆(之一)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黃富源撰 2010年7月17日完稿 錄自「鹿溪的部落格」2010年7月17日 分類 醫者心。

 
羅慧夫醫師和夫人羅白如雪 
對黃富源溫肇垣夫婦而言,羅慧夫醫師羅白如雪夫婦(Samuel & Lucille Noordhoff,見圖像) 的身份已經超越了「我的老闆」或「太太的英文查經班老師」, 而為一個時代的基督徒見證人。
我很幸運, 總是遇到好老闆。
1972年夏天, 剛剛升上主治醫師, 轉到馬偕醫院小兒科就職時,院長就是美籍醫療宣教士---羅慧夫醫師 (Dr. Samuel Noordhoff)。
他的領導風格
雖然他做我的『老闆』只有短短三年 (1972-1975),但其領導風格令我難忘。也許因為是外國人,沒有人情包袱吧,我發現他是以公平正義帶領醫院的。如果發現醫生私自開業、收病人紅包就立刻撤職,毫不留情。對員工的態度卻無階級之分,如工友中年紀比他長者,羅院長也按台語長老教會的規矩,親切地稱「兄」道「姐」。待病人尤其十分有愛心;在沒有健保的時代,不僅替貧困病人免費動手術,也為他們禱告,鼓勵他們上進、提升自信心,以致受惠者長大後都成為有益社會的人才。
重視醫療品質與愛才惜才
羅院長很重視醫生的品質, 所以十分樂意送醫生出國進修,一心一意提高醫院的醫療水準。對他而言,「榮神益人」的基督徒人生態度,就是以病人為中心, 讓病人有夠格的醫護人員照顧。除此之外,當年甚至開啟栽培醫管人才的管道,是很先進有遠見的做法。以致17年院長任內,使馬偕醫院由小小的、財務瀕臨絕境的教會慈善醫院,蛻變為水準甚高的現代化醫院!
至於在個人方面, 我最感念的是: 以當年一個新進的年輕主治醫師, 之前完全不認識院長,他卻不吝於在全院的臨床病理討論會中,每每聽完presentation後,便當眾稱讚我分析病情條理分明、判斷正確,且會拍拍肩膀鼓勵,讓我的努力有了成就感,。兩年後又重用我成為全院最年輕的主任! 這種知遇之恩,應該也是我為醫院效命至今的因素之一。
以聖經經文為座右銘
由於當了兒科主任,有機會到他的辦公室,這才發現院長自奉甚儉,辦公室質樸狹小, 只有一位祕書幫忙。印象最深刻的是:牆壁上的匾額掛的是聖經詩篇的一句經文:
This is the day that the Lord has made; we shall rejoice and be glad in it!
(註)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 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 (詩篇118:24)
這句經文讓天生有點悲觀的我,得到很大的激勵。 尤其初信主不久, 聖經不是很熟,更引發我對聖經話語的興趣! 直到如今,每天出門工作之前,內人還是常和我互相以這句話共勉!
最貼切的獎項
1976年羅院長離開馬偕醫院後,我以為再也不會共事了。 未料到了1989年左右,內人經友人介紹參加羅師母 (Mrs. Lucy Noordhoff) 帶領的英文查經班達十年之久,直到1999年底他們退休返美為止。這段期間,我也曾受邀擔任「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所以偶有機會見面,似乎覺得他還是我的上司。
1996年,我因忝為提名委員,便提名羅醫師為「台灣醫療奉獻獎得主」候選人,果然他因實至名歸而獲獎! 雖然羅院長前前後後在國內外得獎甚多,這個獎應該是最真實貼切的 ! 因此,「天下文化」於2000年為他出了一本傳記-----愛,補人間殘缺 (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 內人也很榮幸地,同時為羅師母翻譯了她在台40年的回憶故事集----戀戀福爾摩沙 (校園書房出版)。 這兩本書,記錄了他們在台灣的理想、生活與貢獻,非常值得一讀, 甚至收藏。
對我而言,他們的身份已經超越了「我的老闆」或「太太的英文查經班老師」, 而成為一個時代的基督徒見證人了。
我的感謝與榜樣
2003年7月,62歲的我,發現自己病倒了。當時內心委實恐慌,不知結果會如何?聽說已退休的羅院長得過同樣的病,所以特地打電話去美國請教。記得他在電話中,仔細地聆聽我的病況,告訴我他的治療法,並在電話中安慰我,為我禱告,讓我心情平靜安穩多了。終能安心治療到痊癒。
我沒有羅醫師的雄才大略,也沒有他的開刀技術(我不是外科醫師),但不知不覺間,或許已經效法了他的基督徒精神----無私地對病人,對學生。這是我幸運的地方,因為有榜樣可以遵循。
一個好的”老闆”, 不僅40年未忘,應該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吧!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