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瑞山古厝 |
劉克全 2002年12月寫 摘自「劉光求家族與劉瑞山古厝」(原載於劉克全編《永遠的劉瑞山》2004年刊)
劉瑞山(1867-1947)起初在公會堂前菜撬店作工,與四弟錫五在元會境街開業錣店,號「和發」,事業漸旺,開辦雜貨,改號【和源】,兼營精製糖及輸出,進口海產,輸出米穀;後來和四弟錫五做事業有成,他勤儉持家,適逢府城富商鄧先生缺錢,乃向他買下這間閩南式民宅。這間古厝大約建於清朝道光時代,約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約1840年建)。這間古厝有三進,第一進大門向外是興華街12巷(民國八十九年改為萬昌街九十巷七號),大門前於清朝時代是東門城通市中心的大路。
大門向外有寫「進爵「與「加祿」,大門進來於日本時代是店口、事務員辦事的所在,禮拜天是主日學講道理傳福音的地方(大門頂有和歐洲教會相同的彩色玻璃;劉主安的夫人,劉吳吉利曾經在此教主日學,劉家第四代子孫如:鴻烈、篤信,都在此參加主日學,清水町許多小孩也來參加,如陳永祈);左右廂房門上有寫「瑞氣」、「祥光」;左廂房橫批「康寧當世福」,對聯寫「和與中並生並育」、「源有本常發常光」;右廂房橫批「孝友一家喜」,對聯寫「和順積財華必發」、「源流不息科常盈」。中庭有兩個很華美的古老魚缸,擺在大廳前,非常氣派;魚缸邊有兩排石條,擺設盆栽。第二進就是大廳以及兩間主人房,大廳內有祖先像(劉瑞山與母親劉李氏朗)。大廳通左右房間的門上仍留有彩色玻璃。第三進有兩扇門,門上寫「發祥」、「居安」,「發祥」門上橫批「經營修利澤」,對聯寫「肯構肯堂家傳孝子」
劉瑞山有三位賢慧的夫人:劉謝就(1876-1912)、劉王環治(1889-1980)、劉許瓊花(1882-1969)。劉瑞山育有七男五女,是青雲(1894-1982)、子安(1905-1994)、子祥 (1906-198?) 青江 (1909-1980)、青和(1911-1981)、青波 (1911-2001) 青眼(1923-2001)以及秀琴(1897-1958?)、秀英(1908-1997)、秀霞(1919--)、秀滿(1915--)、秀華(1921--);內外孫46人,子孫一直住在古厝和隔璧,人丁旺盛,吃飯前都要搖鐘,讓全家人齊聚古厝用餐。1965年起30多年來,劉家子孫就沒有住在古厝內,當時有外國人看到古厝古色古香,非常喜愛,劉家乃分別租予荷蘭人道教研究學者施博爾博士家族(1965--1973)、德國人類學家包克蘭博士(1973--1976)、美國人實業家穆海飛先生(1973--1995),直到1995年,穆海飛先生遷出為止。 劉瑞山是一位勤儉的實業家,他以「和源」做為行號經營事業,所以古厝內很多詩句多以「和……」、「源……」為開頭。大廳前的家訓是「和平處事得淵源」,廳門左右寫著:「和煦春風常惠我」、「源流活水自朝宗」,廳正門有寫【國恩】、【家慶】。劉瑞山經營事業有成,曾購買不少土地,卻十分節儉,他的土地從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到屏東都有,他常自備餐盒前往鄉下收租而不讓佃農招待午餐。在日本時代,他是一位有名望又熱心公益的事業家,他為人誠懇、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在長榮中學1915-1916年蓋校舍時,購買校地贈與學校,又擔任監工採購建材及擔任出納。在救助痲瘋病患者方面,他亦多次贊助由美國人泰勒醫生在八里庄所建的「樂山園」,至今園區仍有「瑞山室」及「錫五室」,紀念劉氏兄弟。 劉瑞山思想先進開明,將長子、次子、三子、七子及五位女兒都送往日本大學深造,將四子、五子、六子送往中國嶺南大學德國式教育大學深造。他也曾經前往日本,參觀萬國博覽會,可知他對知識追求的渴望與求新求變的精神。日據時代台南市最後一任市長是羽鳥又男,市長也是基督徒,與劉瑞山私交甚篤;台南州知事也與劉瑞山私交不錯,他們經常來古厝與劉瑞山閒話家常。另外日本的考古學家金關丈夫先生亦曾來此探訪,他們對台灣人的大家族所住的古厝深感興趣。 二次大戰即將結束前,台南市慘遭美國飛機轟炸,砲彈正巧擊落在和源商行的庭院處,並且波及主人臥房,有一雇員因而致死,不得已劉家只好疏散到新市鄉、南化鄉等地,唯古厝幸好完好得以保存。戰爭結束,日本人相繼回國,羽鳥市長家族也在劉家的幫助下攜帶甜稞等食物搭船回日本。劉瑞山似乎也在剎那間蒼老許多。戰爭結束後的翌年冬天(1947年1月3日),他在眾多族人的守護之下,被迎接前往天堂。 劉瑞山一生篤信基督教,禮拜天步行到太平境馬雅各醫生紀念教會去禮拜;他勤讀聖經,能用羅馬拼音書寫,經常為子孫禱告,他給子孫的遺言就是「你們要順服上帝」。 民國90年11月,劉瑞山古厝獲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提名,經市民票選為台南市歷史建築榮獲第七名,這不但是劉瑞山古厝的光榮,也是劉瑞山先生的榮耀。民國91年12月,台南市政府擬將劉瑞山古厝登錄為台南市三級古蹟或歷史建築,唯因尚有親族未完成繼承登記,而請市政府暫緩考慮。 如今劉瑞山一生的德範與美好足跡仍長存於府城台南,為眾多老一輩市民及劉家子孫所懷念與津津樂道。劉瑞山古厝也已垂垂老矣,但是仍巍然矗立在狹隘小巷中綻放出瑞山的愛心與基督的光芒,他的命運掌握在子孫手中,將來何去何從須靠子孫的智慧與功德去維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