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的紀事》第5章 地理和歷史

 

《福爾摩沙的紀事》第5章 地理和歷史 Geography and History 地理位置 -- 氣候 -- 雨水 -- 憂悶 -- 瘧疾 -- 第一次得瘧疾 -- 颱風侵襲 -- 豪雨 -- 歷史描述 -- 美麗島  

台灣島位於中國東海岸外面,與福建省相對。它與大陸之間隔著一個台灣海峽。海峽寬度不一,由80至200英里不等(譯注:3英里等於5公里)。東北海岸及東南海岸受到太平洋海水的衝擊。南北相距250哩(譯注:哩就是英里),平均寬度約為50哩。面積約15,000平方哩,約為愛爾蘭的一半大。森林茂密的山脈,高度從7,000呎(譯注:就是英尺,1英尺約等於1台尺) 到15,000呎,由北往南,貫穿島的中央。山腳下有廣大的平地、高地和峽谷。在北台灣東邊的這塊平原,由三條大溪所灌溉,此三條溪最後流入淡水河。陡峭的懸崖,3,000到6,000呎不等,除了向海的一面外,都長滿了植物。北台灣東邊有兩個大的和許多小的平原,這些小平原是泥沙沖積的海口地。
台灣處於熱帶區,位於北緯20.58度和25.15度之間,及東經120度和122度之間。北回歸線橫過離中央不遠的地方,因此,只有南部是真的熱帶區。由於它的位置和山脈的高度,台灣的氣候變化很大,不僅南部熱帶區如此,北部也是如此。
北台灣的氣候對於外國人是非常難受的。在東方國家旅行過的人都能了解這句話,但一般西方人就無法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其實,除非你在這種氣候的地方住了幾年,不然就無法完全體會它。從1月到12月,花都在開,而樹木都是綠色。新樹葉長出來的速度和落葉一樣的快。這裡沒有霜或雪,習慣涼爽氣候的人,無法了解,在台灣,有時我們多麼盼望吸一口寒冬早晨那種清涼的空氣。大約每年一次,可以瞥見清新悅人的白雪,但只是瞥見而已,因為白雪是在高山的山頂才有,而淡水周圍的山頂,雪只能停留數天。
3、4、5月可以算是島嶼的春天。6、7、8月及九9月的一部分,天氣很熱,並且很可怕,因為淡水和雞籠(基隆)的氣溫,雖然是介於華氏42至100度之間,但濕度很高,使這種熱度遠比中國南部或其他氣候比較乾燥的地方,更令人難受。8、9月是颱風季節,颱風使空氣清淨了一些。11月和12月的北部氣候,通常很舒服。12月底開始雨季,延續到1、2月。下雨季節來臨時,今天、明天、後天都是下雨、下雨、下雨;一週、兩週、三週,繼續不停。屋外是風和雨,屋 內是濕氣和霉氣,往往連續好幾週都看不到太陽。整年我們都要抵抗憂鬱的心情,只能盡量愉快的對自己說:安靜吧,憂悶的心,不要再怨嘆:烏雲上面,仍然有陽光照射著。
不僅是在雨季,幾乎全年,厚厚的雲層都可能被阻擋在山嶺後面,隨時會下起大雨來。在北部的雨季期間,這種情形更是常見。當日本「黑潮」的暖流沿台灣東海岸向北流時,蒸氣上升,吹向島嶼,變成厚雲,濃縮之後,碰到山頂,就形成豪雨。這就是島嶼東部比西部多雨的緣故。當西南部雨季來臨時,風把這些蒸氣從北部帶走,使北部的氣候變得很好。
只要記得台灣的濕度很高,陽光很熱,就不難了解,為什麼植物在這裡生長如此迅速。幾乎看不到一塊光禿的地方。岩石長滿了青苔 和藤蔓;野外的樹蓋上一層爬藤。生長既然迅速,相對的,腐化也迅速,因此引來了人頹的敵人─瘧疾(malarial fever,譯注:俗稱瘴氣),它是覆蓋在我們美麗島上最黑暗的雲。因為它的綠故,引起了許多疾病和死亡,造成居民莫大的損害。幾乎各種疾病的來源,都與它有關。每三個月就會有一個或多個家人受到它的侵襲。在炎熱的季節裡,本地人會突然被侵襲,並往往幾個小時內就發作。霍亂和瘧疾的細菌被風帶著,像瘟疫一樣,橫掃全國。有時候,惡劣的氣候,連續幾個月都沒造成致命的影響,但是它會毫無警訊的突然出現,使醫生來不及挽救生命。因此,我們常被叫去,跟在親愛的社區居民後面,送他們到山坡上永息之地。
我第一次染上瘧疾,是在我來此島的整整一年後。那年,我和Bax艦長乘他那艘皇家軍艦做一次深入旅遊。我們進入山區,在原住民的地域度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出發時,Bax健康而強壯,但卻是被人用轎子抬著回來。回到淡水時,我發現屋裡又冷又濕又發霉。我離開時,屋子無人住。我回來後,當我躺下來睡覺時,覺得渾身冰冷,身體顫抖得像一片白楊樹的葉子。我的牙齒因顫抖而咯咯作響,聲音大得連住在屋外的A-hoa(譯注:阿華,就是馬偕第一個學生顏清華)都可以聽到,他來照顧我,並整夜守在床邊。屋子裡沒有火爐,因此無法使房間 溫暖。服了大量的奎寧後,我的發燒退了,但我身體的內在系統卻好幾年後才恢復,許多次去巡迴內地教會或山區旅行時,都會出現瘧疾的發燒階段,並因大量流汗把墊被都濕透了。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很少外國人能夠抵抗台灣氣候的打擊。因此,我提出一個以「本地傳道人才」(native ministry)來推動宣敦工作的訴求。如果歐洲來淡水或雞籠的商人,住在地們那種很好的建築物都無法保持健康,那麼,讓他們住在東海岸一般漢人的房子或讓他們到內地去旅行,後果更是不堪想像。
台灣的位置和地形使可怕的颱風易於侵入。在颱風橫掃馬來群島,經過菲律賓,北往日本的行徑中,台灣成為中途的過路站。英文的typboon這個字,源由於中國字「颱風」或「大風」。南半球強烈的熱氣,加上其他因素,導致這個可怕的颱風,造成每年無可計數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因為颱風主要的路徑是沿著中國的海岸,因此最大的受害者是船和島嶼。樹木連根拔起,房屋像小草一樣被颳走,大船破摧毀、搗碎,或從拋錨停靠的地力被移至另外的地方,千百人喪失生命。我第一次的經驗是在1874年,那年強烈的颱風襲擊台灣,我正由雞籠趕回艋舺。我來到一條深溪,正在一個狹窄的木板橋上摸索前進,突然聽到怒吼的巨聲,在我還未抵達對岸之前,颱風已到。瞬間我被吹掉,頭先著地,猛力的栽進下面的泥水中。後來我如何爬上濕滑的河岸,穿過風雨中蕩漾的竹子,循著狹 窄彎曲的小路走出來,我也不知道,當我抵達艋舺時,已經是半夜。真高興,能在幾個學生住的地方找到了避雖所。那天晚上,一艘開往淡水的英國商船,在雞籠港外被颱風侵襲。隔天早上,只發現一些船的碎片,幾乎所有船上的人都喪生。如今在一個岩石上,立了一個十字架,紀念這些喪生者。
幾年後,我和一個學生Sun-a (譯注:順仔,葉順) 一起去雞籠。當我們走到最後一座山時,我們往海邊一看,哇,有一道黑牆挺立在洶湧的海洋和海上的天邊之間,原來是有好幾千隻海鴿在那裡長聲高 叫。我們知道這是什麼徵兆,快速趕路。剛好在我們要進入城裡時, 狂風暴雨開始來襲。先是幾滴雨水,然後開始颳風,接著傾盆大雨。所有動物馬上尋找避難處。我們衝進一個尚未完工的亭子,一些受困的黑豬也來與我們作伴。我們在那裡停留了一整夜,聆聽可怕的狂風和洶湧的海浪聲。隔天早上,我們環顧周圍,看到街道陷在兩呎深的水中,庭院和稻田全部淹水,每個地方都有毀壞和損失的痕跡。
講到台灣的歷史,我們發現,有許多記載都不值得採信:它們既不正確又充滿猜測和幻想。中國方面說,他們在隋朝時 (隋朝在西元620年被推翻) 曾派遣大使到台灣。這個說法極有可能。以中國幾百年前所擁有的大帆船,並且每年由台灣海峽經過,不大可能不會來這個島嶼探望。最早來台灣的歐洲人是葡萄牙人,他們於1590年在此停留。荷蘭人在1624年登陸。2年之後,西班牙人隨之而來。荷蘭在1642年驅逐了西班牙人,後來自己又被國姓爺 (鄭成功)所驅逐。國姓爺是著名的中國海盜,忠於明朝。當韃靼人從滿州南下,而順治稱帝時,國姓爺拒絕屈服於篡位者,他繼續騷擾中國沿海,使皇帝不得不在1665年,命令所有人民向內陸退卻五哩,以避免國姓爺的攻擊。我們會認為,一個能夠制服人民的強盛帝王,應該很容易就能防衛沿海各省,使之不受攻擊,但為何不能呢?這就是中國也強也弱的地方。國姓爺無法接觸到帝王的人民後,轉而橫過海峽,把荷蘭人趕出台灣,自己宣稱為島上的國王。他統治的時間短而多難。1683年,他的繼承人被中國帝王推翻,台灣成為福建省的轄區。1874年,日本入侵島嶼東部,但是當中國政府賠償日本帆船因受蕃人攻擊而遭受的損失後,日本即馬上離開台灣。1887年,台灣第一次成為中國王朝的一省。1894年,中國和日本戰爭,戰爭結束時,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如今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
台灣的原住民或馬來亞人稱呼島嶼是Pekan (北港) 或Pckando。1430年,中國稱它為雞籠山,台灣北部最好的海港現在仍然保留此名稱。後來把它叫做台灣(有台地的港灣),到現在,所有漢人都使用這個名字,而島嶼的首都就叫做台灣府(Tai-oan-hu)。「Formosa」這個字是葡萄牙語。它是一個形容詞,「美麗」的意思,在1592年首次被用來稱呼這個島。當時,葡萄牙一些勇敢的航海者,行經島嶼的東海岸,看到綠油油的山脈,山峰凸出於浮雲之間,小瀑布在熱帶的陽光下閃閃發光,土地上面搖擺著羽毛般的竹林,不禁高興的喊叫:llha Formosa, ilha Formosa! (美麗島,美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