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楊碧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陳玫君撰 原題: 「楊碧巧藝展 我怕人家怕我們」《台灣教會公報》 3360期 2016年7月12-24日 P. 22 。楊碧,1943年生,父楊逵、母葉陶,1965年和陳景陽結婚,1983年走進教會 

政治犯的女兒
我的媽媽楊碧,出生於1943年,生長在一個不平凡的家庭,父母楊逵與葉陶當時都投入社會運動。
媽媽在幼年時,目睹武裝軍警常在家中進出,自己的父親和母親多次被抓又被放,甚至有一次她與母親一同進入牢獄生活。也因此,大舅楊資崩17歲時,就為了承擔家計而犧牲自己的學業。
年幼的媽媽似乎懵懵懂懂,但那樣的景況卻深深烙印於心靈深處,使她變得害羞、內斂,對很多事情容易緊張和害怕,更怕別人知道她的過去。當時政治犯列為思想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更何況是從這樣的家庭出生的小孩呢?她更怕看到自己父親的文學作品,擔心讀了,過去的事情便一股腦全部回來了。於是她選擇逃避,不要面對,深深的傷痕藏在內心深處,她從不告訴別人,更不向自己的孩子提及,這樣的心結,她封存了60幾年。
媽媽於1965年和父親陳景陽結婚,上帝的愛與媽媽相繫,她在1992年於忠明教會受洗歸入主,之後才漸漸走出陰霾。她開始明白上帝創造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由於上帝的恩典,使得當時的政治犯和思想犯反轉,變成眾人稱讚的民主先驅及熱愛鄉土同胞的先進先烈。
勾起花樣人生
幼年時期,因家庭背景,害怕別人知道她的身分,更怕別人怕她的背景,她選擇不言不語。年輕時期,她在東海花園與母親到處兜售自家出產的花卉,當中有著辛酸血淚。
結婚並不是像公主與王子的生活,而是全心在家教育3個孩子。為了不寄人籬下,於1970年買下一棟房子,為了生活及房貸,單靠父親在中央書局的微薄薪水,生活非常吃緊,於是,因謝東閔一句名言:「家庭即工廠。」媽媽開始拓展另一個專長──勾毛線。神賜給她一個靈活的腦、一對觀察的眼及一雙靈巧的手,只要看到帽子或衣服的成品,她便能勾出相同的物品。
直到1983年,在日本牧會的叔公蒙主恩召,那次的探親之旅,讓媽媽因為告別禮拜而走進教會,透過牧師、弟兄��妹的關心,使她的人生有了轉折。後來,原本幽暗的心,也慢慢地敞開,進入人群,學習關心別人,與他人���動,更進一步在教會松年擔任會計、關懷探訪服事。
2014年,媽媽在表姊楊翠穿針引線下認識了蔡海如女士,並受邀參加了喬‧伊拉克希的「白色鏡花園」 (Joy Luck's White Mirrow Garden)藝術展覽。這個展特別之處在於,參展的人都是二二八或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女兒,她們透過藝術與書寫展現內心深處的世界。大家或是運用舞蹈、或是記錄片、相片等陳述,依自己擅長的手法展現幼小時內心的陰影。
媽媽則使用最擅長的花藝,以及為了生計而學的勾毛線手藝,巧手編織作品。不擅長用言語表達的她,藉著創作訴說她幼年到現在的心路歷程。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