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劉振芳牧師(錦昌)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劉錦昌撰 《新使者雜誌》 61期 2000年12月 p 17-21。劉振芳牧師,1897年.2月11日 生,1969年9月17日去世。 

祖父沒為自己的退休預留什麼,一生深信會一直工作到回天家。
用生命講道
雖然祖父劉振芳牧師安息主懷已三十多年,但是經常在不同的場合聽到老一輩的信徒、牧長提到他,今年7月底我在加利利祈禱院服事,一位五十出頭的姐妹問我是否為劉振芳牧師的孫子;我們一同回憶三十多年前的往事。甫去世的姚正道牧師,在台南神學院兼課時曾幾次到寒舍談敘,他經常提到戰前的神學教育,也會述及他青年時期印象中的劉振芳牧師。前南神董事長王南傑牧師提過他年輕時曾聽祖父講道,王牧師連講題、經文都還記得。
神學生時代在台南東光教會實習時,有一位八十多歲老姐妹總是禮拜前半個多小時就來教堂,她告訴我,她很慣於聽我講道,而她一生中最喜歡聽的就是劉振芳牧師的講道。當時我很驚訝地對這位老姐妹說:他就是我的祖父。那時老姐妹拉著我的手說,劉牧師的講道很實在,你的講道也有這種精神,那時我聽了很安慰,也提醒自己要真正用生命來講道。
記得有一次在台南錫安教會交換講台,禮拜結束後,曾惠美長老握著我的手說,我越來越像阿公講道的樣子。我知道惠美長老的話中是鼓勵居多,因為祖父講道是不用講道稿,頂多寫下大綱而已;而三年前我所有的講道都是一字不漏照講道稿唸,根本不抬頭看會眾的。惠美長老是看到我講道內容進步了而予後輩勉勵。
以讀經、禱告為生活重心
從小我就喜歡聽祖父講道,當自己成為傳道人後,經常會回想祖父是如何預備講道的,後來我才明白,祖父講道能力的泉源——他的信靠和靈修;體悟了這一點我才回到信仰裡,並重返生命之源。祖父早睡早起,每晚在九點半至十點之間就寢,清晨四點多就起床祈禱,然後運動、沖冷水澡,接著讀經,然後參加早禱會。七點左右用早餐,餐後繼續讀經、靈修,接著閱報、讀書,午休後大多是探訪或接見客人。
他在舊城教會牧會時,我常陪祖父到會友家探訪,有時祖孫共乘腳踏車,有時我們一起走路,偶而會搭三輪車,晚上若沒有聚會,經常是全家一同家庭禮拜。雖然那時我尚未上小學,但祖父也會安排由我主理,而他總是在一旁幫著。
一天中,祖父用來讀經、安靜、禱告的時候甚長,他有一間書房兼小客廳,裡頭有許多的書。他一生最多的花費就是買書,零用錢會花在買花生、菱角及為孫子買點心、玩具上。祖父有吃宵夜的習慣,祖孫倆最愛一起吃紅燒豬腳麵,外出吃點心時總有講不完的話。
祖父他講信靠上帝不是講在嘴上;他沒為自己的退休預留什麼,一生深信會一直工作到回天家。他告訴我們,上帝不會讓他的僕人餓死,但身為僕人切莫想發財。探訪會友時,祖父會預備錢,隨時幫助較窮困的信徒或人家。他到去世前仍在工作,正準備外出探訪時,因腦溢血去世。
追求真理,認真向學
我念國中時,祖父在東京牧會工作中蒙召回天家,後來整理他留在台灣的一部分書籍,發現祖父藏書內容甚豐富,擁有數套精裝日文版世界風俗、文化的套書。在我的記憶中,他有當時著名神學家像巴特、 Brunner、尼布爾、田立克等人的著作;在聖經注釋中,他收集最多的當屬羅馬書的注釋,藏書內有德文、希臘文、英文、日文和中文的書籍,其中日文書最多。
在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祖父那本《西洋哲學史》(梯利著的日譯本),書中劃得到處是紅筆和心得;以後我讀中古哲學史時,有關奧古斯丁的傳記和思想部分,就曾用過祖父留下的英文書。而當三舅黃昭弘長老寫《尼布爾的政治思想》之博士論文時,我也曾將祖父所藏的尼布爾作品借他閱讀。祖父用過的希臘文字典、文法書都曾再經我手使用,用時倍感親切。
祖父到美國紐約Auburn神學院三度念神學,Auburn後來屬於協和神學院,我不知道他受到的是否為自由派神學訓練,在他之前曾有宋尚節博士在協和神學院就讀,但宋博士在協和神學院不到半年就被該院強押到精神病院監禁,祖父則是在Auburn學成返國(筆者見過他的畢業照和畢業證書)。
典型的加爾文主義者
巧的是,祖父回台後不久,適逢宋尚節博士來台舉行佈道大會。宋博士在台灣有三場地的佈道會——台北大稻埕教會、台中柳原教會、台南在神學院前廣場(今新樓街地),共計萬人悔改信主。祖父藏書中也有像宋尚節博士的《講經集》等、趙世光牧師的著作,這些被歸類在福音派人士的作品。若從祖父平常講道的內容和信仰態度來推斷,或許他不屬自由派的神學類型,應該是比較接近福音派,更正確來說,他是巴克禮牧師的學生,應該是典型的本宗加爾文主義者。
記得在二次大戰期間,南神校友會通訊中刊載了祖父所寫有關加爾文主義的小論文。在牧會時,每逢有外來的講道者,祖父總強調講道者該就講台上中間有十字架標誌的座位,以示高舉、尊重主的道,以及對講道者的敬重。記得小時候主日學禮拜是主日上午十時開始,但總在超過十二時或十二時正結束,講道通常長達一個半小時之久,且禮拜中、祈禱會、早禱會中經常是跪著祈禱,祖父平常靈修時也常跪著祈禱,這頗合乎加爾文傳統,也是福音的神學之展現。
不損及信仰的政治立場
祖父和他的父親劉俊臣牧師,都有遭日軍扣押的經驗,但也都在祈禱中獲得釋放。祖父從美國留學返台後,遇到二次大戰,日軍因祖父留美,懷疑他有擔任美國特務之嫌,將他拘留他在牢中,後來還被一名日本軍官動刑, 拘捕29日後因查無證據得釋。該日本軍官的女兒不久到海濱戲水溺斃,不少教會信徒及牧長盛傳此事,並指出上帝的僕人侮慢不得。
祖父對教會與政治的立場是採可以合作的便彼此幫忙,但不可損及信仰原則。在舊城教會牧會時,因緊鄰海軍軍區總司令部,常在美軍來訪時,請祖父擔任通譯。但是我對二二八的認識是出自祖父的教導;祖父要我記得二二八悲劇,可是教我要善待外省人,因為基本上他們也是人。
有次祖父認真的問我,長大後要從事什麼工作,我告訴他我想當法官或律師,祖父沉思後問我,當法官判案判的準、公正嗎?我很自信的回答我相信我可以,祖父很嚴肅的回說沒那麼容易,最後他告訴我他最深的期待是我可以成為上帝的僕人——當牧師,為主而活。
那是一次讓我印象頗深的談話,以後我用不少心思在尋找二二八事件的真相,並且在我大一升大二時,讓我決定不轉法律系,繼續留在哲學系。此外,也促成我經常抽空讀法哲學、法理學類書籍,對於「公正」、「正義」 是什麼?成為我所關心的生命課題之一,至今政治哲學及法律哲學的書籍仍是我愛讀、深切關懷的研究重點,這當中和祖父的一番話有密切的關係。
喜歡牧會工作
祖父是改革宗神學的信奉者。他的信仰堅定且對天主教不具好感;天主教的聖母禮是祖父頗不以為然的。據我所知,他好像沒有天主教內較熟識的朋友;也許對天主教有一些神學認知上的誤解,使得祖父對天主教有格格不入之感。我深知在信仰傳承上,祖父對我的影響很多,尤其他在靈修讀經上的態度,在我40歲以後的生命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有二項是祖父和我很不同的,一是對天主教的態度:一生中尤其求知階段中,天主教神父、修女對我的影響甚多;另一是在穿著上的差異:祖父一生常是非常紳士的打扮,而我則喜好輕便的穿著。
我們有很大的特點是不求聞達,祖父早年留日、留美,他沒居首位也沒照人所規畫的到神學院教書。他常告訴家人,他最喜歡牧會。這也是我內心百思不解的,為什麼讀那麼多書,他卻一直牧會且教會愈牧愈小間?(一生中牧了三間教會)這對我而言是個謎,後來當我也成為傳道人時,最初我用自己的思想、方法牧會時,我覺得牧會很苦,那時我更想不透祖父為何說他喜歡牧會工作;他最希望的就是死在講台上。
當我在南神——回到曾祖父、祖父的母校執教時,我很想明白祖父的心境。幾年來,上帝的愛觸摸了我,讓我體會上帝的僕人是不能用自己的方式、靠自己的力量牧會的,忽然間我懂了。近來我常對人說我覺得教書不錯, 但牧會會使得人的生命更深。希望自己對祖父的理解是正確的,如此詮釋他的話是合宜的,至少我想說,他遇到了上帝、依靠上帝,所以牧會是令人歡喜的。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