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鼎 我為何到偏鄉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劉漢鼎撰 2018年8月11日 面冊(facebook)。 

偏鄉的醫療實況
每年6月,衛生福利部都會公布全台灣死亡統計的數據。很早以前,我就已經注意到台灣醫療資源不平等的問題。最明顯的差距就在台東縣,人均餘命比台北少8歲,標準化癌症死亡率全國第一名,遙遙領先台灣其他縣市。然而知道歸知道,但心裡面覺得這是政府的責任,是政府要努力去改善的地方。當然政府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也努力去尋求改善的方法,包括用預算來提升偏鄉醫療設備,用政策鼓勵都會區醫學中心與偏鄉醫療院所的合作,包括以公費生醫師制度來提升偏鄉基層醫療人力等等。我認為這些作為能否有效,最困難的關鍵因素不是在錢,而是在人。以下我就自己決定辭掉台北的工作,轉換到台東的一些經驗提出,與大家分享。
起心動念
我2000年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轉到一間財團法人醫院工作,到2012年,我發現自己面臨一個「工作意義」的危機。當我看越多門診,照顧越多癌症病患,醫院不但沒有感謝之意,反而以績效不佳為理由,要求提出改善計畫。當時知道院方態度時,自己心中就決定要離開,再繼續做下去,只是讓自己更被糟蹋,失落了起初立志行醫的意義。當時我向教會牧師求助,希望他給我一些建議,是否要轉換到教會醫院工作。剛好我的教會牧師盧俊義牧師同時也是和信醫院的靈性關懷師,他知道和信準備要推動一個與台東醫療院所合作的計畫,就鼓勵我參與。台東是一個我相當不熟悉的地方,除了學生時代去玩過幾次,根本人生地不熟,感覺相當遙遠。當聽到牧師這樣建議,心中有很多疑惑和不確定感,腦中不時有一大堆問號:
台東真的需要我過去嗎?
我去台東幫得上忙嗎?
當碰到困難病例,自己孤立無援怎麼辦?
生活會不會很無聊,枯燥?
薪水會不會很少?
另一半適應得來偏鄉的生活嗎?
孩子的教育怎麼辦?
這些問題在心中糾結不已,去和不去的抉擇,也一直在內心拔河,難以下決定。我是一個基督徒,碰到這樣的難題,最重要的是要靠禱告來尋求上帝的旨意。經過半年持續的禱告和尋求,上帝給我一個很清楚的指示,就是要我去參與這個計畫,接下這個挑戰。我過去所受的訓練,就是為了要去讓這個計畫得以實現。
團隊的形成
在我決定要去台東之前,除了盧牧師的鼓勵之外,還有曾雅欣,謝佩玲兩位護理師率先投入,給我很大的激勵。起初和信醫院會想跟台東的醫療院所合作,是因為一位胃癌患者,台東大學的簡淑真老師。在2011年底他發現自己罹患胃癌時,在台東找不到可信任的醫師和醫療院所,於是前來台北和信醫院就醫。然而交通阻隔,醫院病床不確定性高,讓她和家人困擾不已。簡老師的先生曾世杰老師就寫了一封長信給黃達夫院長,因此催生了「無接縫癌症醫療」的計畫。這個計畫一開始很單純,就是希望找到一位護理師長駐在台東,協助台東癌症病患的轉診和後續照護。結果這兩位資深的基督徒護理師率先加入,願意領少少的薪水來接下這份工作。當盧牧師告訴我這個消息,給我很大的鼓勵,我開始覺得這個計畫有實現的可能性。我事後回想,如果沒有這兩位護理師率先投入,我有再大的膽量也不敢獨自下去。後來也證實,這兩位護理師也是我們團隊最核心,最重要的角色,上山下海,幾乎跑遍台東每一個角落去照顧弱勢的癌症病患。
2012年她們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建立「癌症諮詢室」,我在和信醫院受訓半年後,在2013年加入。2014年有一對從美國回來的李慶宏和郭淑苓夫婦志願要來幫我們,他們在接受相關訓練後,成為我們團隊的「安寧志工」。在癌症患者最無助的時刻,他們兩位就擔任陪伴,傾聽,安慰和鼓勵的角色,讓癌症病患能夠感受到支持和被愛。
我個人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成立血液腫瘤科,除了引進各種化療藥物和標靶藥物,讓台東癌症患者就近治療外,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是推動安寧照護,讓台東的癌末病患也能夠舒適,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程。五年下來,也照顧了數百位癌症患者。我們的團隊也與原本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各醫療團隊順利磨合,其中也包括一些公費生醫師,大家相互合作,一起將病人照顧好。
偏鄉醫療工作中重新找到意義
新約聖經中耶穌有一個教訓:「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身為一個基督徒醫療工作者,永遠都要去觀照那最卑微,最有需要的患者。古人說:「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也是在體現這樣的精神和意義。重點是我們如何能夠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在台東,我們除了在醫院的醫療工作,我們也盡力跟當地的醫療工作者合作,相互幫忙。我們服務最遠的一個據點在蘭嶼。蘭嶼有衛生所和一間居家護理所,我們就與居家護理所的張淑蘭護理師合作,利用遠距醫療的方式,來協助蘭嶼的末期病人的照護。我也因此有機會親自到蘭嶼去,親自去體會蘭嶼達悟族人純真的性情,和欣賞蘭嶼美麗的風光。
雖然許多人說台東是「好山,好水,好無聊。」但親自過來之後,發現這句話的最後一點是錯的。只要心態調整好,台東一點都不無聊。我們在台東推動「居家安寧照護」,常常有機會到患者家中。每次出訪雖然路途遙遠,但沿途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就好像在度假一樣。我常常笑說別人是花錢花時間來台東度假,我們是一邊工作一邊度假,還有薪水可領。
在持續照護患者的過程,我們也對台東多元的族群文化和豐富的生態資源有更多認識。台東或許在醫療和教育資源上有欠缺,但她所擁有的另一種風貌,則是都會區所沒有的。在台東可以大口深呼吸,不用怕PM2.5對人體的傷害。台東有許多投入有機農法的農戶,生產最漂亮最健康的食物和蔬果。台東也不乏許多熱血的老師,努力將弱勢學童翻轉,讓他們在學業上迎頭趕上,不輸給都會區的孩子。而最寶貴的,台東有一些來自歐洲,志願獻身於此的修女和神父們,在他們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人性的溫暖情懷,成為不斷激勵我們勇敢向前的動力。
我們在台東的故事才剛開始,後面還有很精采的部分,正一步一步實現。其中包括和信醫院打算加強對台東癌症醫療的投入,準備再派放射治療團隊進駐台東,讓台東有需要接受放射治療的癌症患者,也可以不再承受舟車勞頓之苦。我們的核心團隊也準備要推動一種莊園式的安寧照護機構--「安寧家園」,讓志工有更多機會直接參與末期患者的照護。過程雖然困難,但看到夢想正在逐一實現,讓我們重新找到醫療工作的意義。.
結語
美國詩人Robert Frost有一段很有名的詩句:
「在某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後;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人生很短,幾十年一下就過去了。大部分人會選擇好走,比較多人走的路,然而美麗的風景可能就因此錯過了。有時我們要學習用不同的眼光來看事情,也許在偏鄉工作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枯燥,那麼貧乏。就我和我的團隊成員的體會,如果我們當初沒有選擇下來台東,我們可能真的就庸庸碌碌走完一生,沒留下任何可以被人紀念的事物。但因為我們勇敢下來偏鄉,我們以為犧牲很多,其實收穫更大,我們的生命經歷因而更豐富,更多采多姿。所以不需要害怕到偏鄉去,前面已經有人幫我們開路了,我們就勇敢走下去,相信如同詩人所說,我們的生命將因此截然不同。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