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義的教堂美學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蘇希宗撰 《新使者雜誌》 136期 2013年6月10日 p.19-22。基督教美學。 

教堂建築的設計要展現「道成肉身」的意義。
從學習建築設計之初,同學們在面對老師改設計圖時往往要為自己的設計做辯護,「這樣比較好看、比較美」這樣的辯詞卻常被老師潑冷水:「不要告訴我怎樣才美,告訴我這是什麼意義?」
這句話在日後從事的建築設計上卻成為一種金科玉律常常在提醒我們曾受教過的人。這句話也是在說評斷建築物之優劣首要不在於所謂的「美」,「意義」才是首要的。也許有人認為「美」是單獨的價值,不應該依附有任何其他條件而存在,然而建築這東西卻又緊密的與生活相連結,而其意義實在無法脫離實用性、合理性、功能性、文化性、社會性、藝術性、經濟性等等的因素。
而本期雜誌主題希望從教堂建築來談「基督教美學」,若把上述的意涵放入,則討論的切入點可能就會大不相同了。
長期以來總會被要求討論某特定建築物的美,那是期待純然從外觀直覺感覺的評論。這也是我們生活中、或旅遊樂趣之一,這樣也並非不對,可是從一個專業建築工作者,卻不得不要求自己深入更深的挑戰。因此,思考這問題所得到的結論常常與發問者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
※鑑賞教堂需講求意義
如何判定一個教堂建築的「美」?要以什麼作為那個評斷的基準,也許指標會有很多,人言各異,我卻認為目前在教會界需要有含有「意義」的「美學」鑑賞。
本文試圖做出一個容易明白可以作為欣賞各教堂建築美好與否的指標。
教堂建築若要表達有意義之美,當然不能脫出基督教最重要的本質意義「道成肉身」了。
而「道成肉身」需要信仰神學意義的深入論述,在建築上的重點就是如何落實表達在「時」、「空」兩個主軸上的體現了。正如基督的拯救是藉由道成肉身進入當時的時間與空間與人共同生活體現出來的。教堂建築若脫離這樣的主軸嚴格說來也是脫離了「道成肉身」的信仰主軸了。
這麼說來「時間」軸與「空間」軸就是教堂設計上的兩個向度了。若用一個圖來表現就像是數學上xy兩個垂直相交的軸線了,把他加上「信仰」的向度成為z軸,成為三度空間的思考面向。
Z軸---宗教建築的神聖超越性與世俗性與禮拜與生活的垂直性與水平性。
Y軸---教會建築的歷史傳統性與現代性。
X軸---道成肉身的普世性與本土性。
這些議題其實就是圍繞在道成肉身的信仰上。 道成肉身是基督福音的主軸,它卻是逆理性很強的神學。在教堂建築的設計上卻必須面對這個問題。
※教堂建築需兼顧神聖與世俗的需要
人們常常以為教堂就是上帝的居所,所以要表現得很神聖,是超越世俗社會的,因此會將教會變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外來種。另一方面卻是一群稱為聖徒的世俗凡人的活動場所,難免是很世俗的地方。到底要如何定位這空間的屬性?在這裡的活動非常神聖屬靈同時也有很屬世的,要藉著��些屬世的來吸引俗世的人進入得到生命的改變,這是世俗宣教性的神聖。
禮拜常常被視為對上帝的仰望崇���,所以一直強調對上面的垂直關係,在建築上哥德式教堂就是這��念表現的極致了。可是在真正的禮拜信仰神學上卻還有另一個水平關係必須平衡。因此在禮拜空間��要兼顧到向上仰望與信徒相通的空間表現。我常想像主耶穌在加利利海邊群眾聚集的景況,��山坡上群眾也是這樣,應該像是我們在市集看到打拳賣藥群眾圍繞觀看的樣子吧?因此才產生了這樣現代從禮拜學反省而生的弧形(圓形)圍繞的禮拜空間,讓參加禮拜者更能夠意識到還有許多弟兄姐妹與我們共同在敬拜上帝,這些鄰舍是我們要實踐愛的對象。同時近期興建的教堂已經跳挑單一建築體的格局,因應教會面對多樣社會以及教會功能之多樣化,多有複合式的空間組合,必須在教會生活與社會生活中取得平衡,也將社區空間,交誼空間看做重要的,讓它成為神聖空間與世俗空間的中介轉換空間。用這樣來幫助落實信仰的實踐。
教會這種從群眾被分別出來的信仰團體,從古以來他們的活動都是圍繞著「家」的形式與內涵的。近期一些都會區發展出大教會mega church動則數千人的大聚會禮拜特會,家的定義都需要重做思考了,曾經仔細觀察從巨型教會禮拜出來的群眾,其實都是互不相識也無互動的個體,家的內涵必須在所謂小組中才稍有角色,百人的小教會信徒互動緊密,從這角度看來這是小教會很大的優勢。把它放在教會建築上來看,顯然巨型教會的教堂除了巨大高聳之外要怎樣表現出信仰意義的禮拜空間?近來敬拜讚美的方式也讓禮拜空間產生重大的變化,講台更高了、「舞台?」上方綜藝型的聲光效果設備、投影幕的位置與使用時間長期佔據了重要位置,取代了傳統的角色,甚至遮擋住十字架的救贖象徵也無以為意了。傳統聖禮的建築空間設計也都被忽視了。從禮拜原理應該作為禮拜主要角色的「會眾」,因為這些改變,逐步被邊緣化,成為純然的觀眾,連唱詩、禱告、啟應經文、公禱、回應詩等等可以讓會眾有參與的角色也被逐步縮減弱化到甚至不存在,因此產生的教堂禮拜空間從它的意義上要如何去評斷它的美呢?或者僅是只剩下一個沒有內在美的外殼美?
教會建築史上有許多傳統成為諸多教堂建築刻板的擺脫不掉東西,這好像是重要的資產可以採用來加分,很容易做建築辨識的標誌,對於設計者那是更容易的事情。可是對於藝術創作卻是很大的損傷,如果這樣抄襲就喪失我們對歷史文化提供創新貢獻的機會了。當教會主辦建築的人士若願意這樣的開放嘗試,就給設計者這樣的挑戰,教堂設計從傳統轉化的創新才有可能出現。教會建築文化才能在世俗社會文化中稍微站上一點位置。
我們仍然尊重傳統建築元素的應用,將它適度的轉化成為新的樣式,這樣的嘗試讓傳統與現代化有一些連接,不會因為現代化而失去對傳統的認知,辨識,認同。也不至於拘泥於傳統而讓人覺得教會是個活在舊時代的團體。
福音從中東地區經由歐美傳到我們台灣,福音也因此夾帶了許多各地方的傳統,當教會不經過思辨全盤接收甚至將它絕對化,讓教會被認為是外來的信仰,這樣的損失實在太大了。教會建築的在地化(本土化、本色化)是個課題,必須有共識要成為這社區所認同的一部分。無論在建材與色澤的選擇上就偏向這個方向,用這樣來認同社區,用這樣來表達本土性的認同,也是實踐道成肉身信仰的另一意象。
※以兩間神學院禮拜堂為例
在xyz的三軸中,我們先以兩間神學院的禮拜堂為例來找出他們的定位點,然後我們也可以將我們所認識的,親身體驗過的教堂為他們找到這樣的定位點,藉此找到它是否含有意義的美。
在xy兩個二度空間的軸線上X軸的左端是本土的、本色的、與社區有認同的,另一端是脫離本土元素、外來的品種。Y軸的下端是傳統的、歷史的元素表現,而另一端卻是及現代化、科技的表現。這兩個軸線交織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是就是偏向外來與現代科技表現的國際現代式。第二象限是外來的卻又極富歷史傳統的方式,第三象限就是充滿本土的又是極傳統的歷史表現,第四象限是本土的又有現代感的轉化表現,這個象限的表現正式尋求道成肉身體現要有的定位區塊,也是當今我們所最欠缺思考與表現的,就是說Here and Now的信仰表現。這樣大致上的區分可以幫助我們去定位這些建築,再加上第三軸Z軸,那是以信仰、神學為主的標軸,當教堂建築能在這三軸取得中心平衡的位置定點時,或者說接近三軸交叉點時,那應該是個有意義的建築了,可是卻是個很難的課題,信仰軸線是不能偏離的軸線,無論如何教堂若偏離了它的信仰神學根基,其它的價值也無法定論了。
建築設計常常被視為藝術工作,其實它不像一般純藝術有很大的創作自由。常常受限於許多必須面對的需求,諸如業主的期望,種種限制諸如政府法規的、財務上的、材料與技術上的、還有營造上的種種狀況,各方意見的溝通都使建築設計成為在受限之下妥協出來的所謂藝術。我們到最後所看到的結果常常與當初設定的意義目標有很大的差距。若能在至少兩個軸線的定點成為有意義的就不簡單了。
台灣神學院的禮拜堂,一般都認為那是很本土的建築,落點可以放在第三象限的最左下角,然而它的平面格局卻是很正統的西方basilica格局,與台南神學院的禮拜堂是屬於同種的,只是它的外皮全然不同而已,台南神學院的禮拜從台灣觀點可以放在第二象限的最右下角。如果這是一所座落在英國的禮拜堂,可能落點就要改為左下角了。所以這樣的定落點也要考慮所處的時空背景來找出那意義。要給一些歷史建築做定位若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當然會與當今的截然不同了,同樣對於各國不同的時空之下的建築給予定位,也要考慮各個不同的時空環境來下定論的。
實習作業:這裡提供幾個教堂相片,或者自己將所認知的教堂放在這架構裡,讓我們憑著感知來幫它找定位點,我們也可以為自己所屬的教會用這樣的軸線指標找看看這禮拜堂所顯示出來的意義與美學。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