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在家庭信仰成長中的經驗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陳昭容撰《臺美團契長老教會教會通訊》2007年4月 陳昭容是陳世賢(1912-1986,牙醫師)的長女,夫婿是蘇榮二長老,女蘇代千、子蘇宗光。 蘇榮二的父親是蘇友六,母親是王金鑾。  

  1. 我的家庭: 我的爸爸(陳世賢)是牙醫師(開設長榮牙科診所),媽媽是護士,我有三位弟弟(陳榮煌、陳榮郁、陳永泉),最小的弟弟從小身體就不好,常常看醫生。媽媽與普通的台灣婦女一樣要拜拜,可是她在拜拜時,心中感覺不平安、不自在,將診所的門關一半,好像怕別人看見。 有一次,當她在拜拜時,正好一位戴太太來拜訪,她看出媽媽心裡不平安,就向媽媽傳福音,「感謝主,那日拯救到佇咱家。」自那個禮拜日起,除了爸爸以外,咱4個小孩和媽媽去教會開始作禮拜。 那時(1955年),我是六年級,小弟才2歲。 爸爸說:「去教會作禮拜,是婦仁人和仔e事。」 阮去e教會是一間小小的獨立教會「恩典堂」,由新加坡來的女宣教師(杜聯光)負責。 每日早上6點有查經禱告會,晚上7點也有;禮拜日有四場e禮拜,都是照宋尚節博士e轉輪查經月曆的日程表。 記得我小時候,教會會友都守舊約十誡和安息日e教示,拜六要預備二天的菜,禮拜日不能買菜(如出埃及記拾嗎哪一樣),守十分之一的奉獻,無論恁田裡收成e農作物,或牲畜都要帶十分之一來教會奉獻,所以常常看到會友奉獻不同的東西。 在主日中餐,有些媽媽就將這些東西煮好大家一齊來分享,就像使徒行傳第四章“逐項物做公e”。 2/18咱e董俊蘭牧師在「馨園」中提到聖經的教導奉獻十分之一(瑪3:8)是薪水袋的十分之一,如果像我作生意是除去成本費用外作月定奉獻教會,是咱回報上帝的恩典。(林後9:7)逐人照伊心內所有定著的,莫得煩惱,莫得勉強,因為歡喜提出的,上帝疼伊。

    信主以後,我們家受到爸爸家親人的排斥和另眼看待。 媽媽的親人知道後,他們會了解,先把要拜的東西拿出一部分分別出來。 
  2. 信仰e成長及轉變�� 我雖然每主日都與家人去教會,我都沒有改變直到我����讀大學(讀銘傳會計統計系),參加校園團契的聚會,開始會自動去讀聖經、禱告。 “主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上帝e話是咱腳前e燈,路上的光”(詩119:105) “我趁天未光求叫你,佇你的話,我有向望”��� 大二的春假,我e心一直想要回台南,我從來沒有在學期中返家。 第二天是主日,我自然���教會,一走進教會,杜小姐在講台上,看見我就指著我說:「昭容,阮在禱告中,聖神指明是10人要冼���就是缺你一人,感謝主!讚美主!」 感謝主的恩典,受洗後e我,有很大的改變,家人都能感覺到。 畢業後,我就在離家很近的光華女中教書(主中的爸爸是阮e校長)。 我自動負責學校團契,那時大、中學校的團契由內地會宣教師負責。 每禮拜有二夜輔導同工禱告討論會,還有校園團契同工來幫忙互相交換講台。 在週末,有時學生也會到我家找我談話。 那時我在教會教主日學,也參與台南縣橄欖山冬、夏令會的輔導,佈道會後的個人決志輔導。
  3. 爸爸的信主: 本來我的身體就不好,教書和負責團契很忙有時還須打點滴。 記得有一天中午回家休息,正好爸爸也進來要午休。 當我走到二樓,他在樓下叫我也問我:「你身體不好,到底你是要你的主或是你自己?」 我馬上回答:「我要我e主。」就走進我的房間,留他在樓下慢慢去思考! 從此,爸爸改變了,感謝主! 第二天開始讀聖經,從舊約一章一章順勢讀,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到四樓作體操和讀聖經(他告訴我們,他去作早操。)。 後來也常去教會請教牧師信仰的問題,每天寫日記和禱文、感想(他去世後,我才發現。)。 他是位做事很有規則的人。 牧師e鼓勵終於受洗歸在主的名下,成為上帝所喜愛e子兒。 哈利路亞!感謝主!讚美主!
  4. 婚事和服事: 我參與校園團契的事奉時認識很多熱心的兄弟姐妹(現在大部分是牧師或牧師娘),可是爸爸的思想很保守,不甘我作牧師娘真辛苦,或是離開台南市或出國都免講。 我和蘇榮二是經過好朋友親人介紹的,公公(蘇友六,東京藥專出身,開蘇藥局)還去橄欖山向我提起婚事呢! 結婚後,我們和公婆住在一起一直到我們出國。 因婆婆(王金鑾)身體不好,我就辭去教書的工作專心照顧她。 2個小孩從小就與阿公、阿媽同住。 所以,他們很孝順、敬愛他們,養成對長輩的關懷。 那時我們還是熱心服事神,冬、夏令會,我們盡量去幫忙。 我常與另一位尤師母清晨3-4點就去成大附近的批發菜市場購買所有需要的食物及日用品,再坐計程車連4位小朋友一起上橄欖山。 魔鬼也熱心來阻擋阮,小朋友當中必定有一、二位生病、發高燒,我們還是信靠主必定保守,帶著信心上山去參加。 2個小孩在6歲時就開始學彈琴和上山葉兒童音樂班和畫圖。
  5. 來美國以後: 在1980年夏天,我和Vivian(蘇代千,時12歲)、Shaun(蘇宗光,時10歲)來美國,(榮二先于1978年來美國)。 婆婆已去世、公公還在,交給小叔家人照顧。 我們先去Savannah,GA三年因榮二的妹妹在那裡。 我們參加美國長老教會的聚會,主日學全家同班上課。 到目前主日學老師已85歲還與我們有連繫,感謝主的恩典,在主內兄弟姐妹交往是何等真善美! 三年後搬到紐約Queens,在恩惠教會作禮拜。 榮二在Ronzoni Macaroni公司工作,Vivian(蘇代千)一直學彈琴沒有中斷,Shaun(蘇宗光)改學Flute,榮二吹Ocarina。 抽空3人在家練習,有時參與教會聚會合奏獻詩。 Vivian參與司琴的事奉。
  6. 經營洗衣店: 來紐約時,已有一對高爸(高登榮)、高媽看好一家洗衣店要與我們合夥經營。 小孩每天放學後就來店裡幫忙才回去寫功課,使他們從小學習分擔家裡和店裡的工作才會體會父母的辛苦,養成他們勤勞和節儉的好習慣。 無論打工賺多少錢,都守十一奉獻的好習慣。 晚上睡覺前家人手牽手一起禱告享受每日的團圓。 因為二家合夥作生意,每年約有一個月的假期。 神都知道我們一生的道路。
  7. 爸媽去世: 在1986年8月爸爸因胃出血住院,第三天已好轉,教會長輩會來探訪他一起讀經、唱詩,在吟詩中他安祥靜靜地走了。當高媽告訴我弟弟來電話,我心中已知家裡可能發生不尋常的事。 第三天我就回台陪媽媽四禮拜,每天媽媽與我都在流眼淚;當然,捨不得爸爸就這樣走了。 媽媽對我說:「爸爸在世時常對她說“我們二人一起去天家。 如果我先走了沒人照顧妳,如果妳先走我覺得孤單無伴。” 所以,媽媽也不想活。 她吵著要跟我回美國,每天我帶她去看醫生打針和吃藥。 我返回美國後,每晚在睡前看到爸爸的遺像,我都禁不住流眼淚。 半年後1987年2月,爸爸終於將媽媽接走了。 我心中有感打電話回台,媽媽已在醫院中。 第二天再打電話,媽媽已走了。 回去時弟媳告訴我:「媽媽在去世前在昏迷中叫爸爸的小名,叫他等她穿好鞋子一起走。 主終於將媽媽接走了,同享天國的福氣。 從此,慈愛的父神擦乾我的眼淚,我決定不再流眼淚、決定勇敢向前走因有主的帶領和保守。
  8. 動手術和獨資: 在1988年10月初,有位初中同窗好友好心「雞婆」奉勸我一定要去看婦產科,三番四次催迫我直到我答應與她去看醫生,才知道我子宮和卵巢內有一個大腫瘤。 經三位醫生檢查後,決定馬上動手術。 感謝主的恩典、聖神作工,她e「雞婆」救了我的命。 休養一個月後,高媽要求我退夥,她要與店裡的僱工合夥。 無論我如何的請求幫助,她都不肯。 那時,2個小孩正在讀大學,我決心獨資來經營。 全部換德製新機器、請2個人來幫忙,榮二下班也來幫忙。 除了國定假日外,每天都開,主日沒有代洗,請人來照顧8小時。 拜三8點關門參加查經禱告會。 這是一段十分艱苦的時期,因身體還未康復、工作又加倍,榮二也很辛苦。 感謝主的恩典滿溢,小孩的學費神都預備。 我們只付1/4,Shaun碩士學費得到聯合國二年傳染病學的研究獎學金又有工作。 Vivian(蘇代千)在Union神學院就讀中,受神揀選受差派回台灣為宣教師,在咱教會公報社,教會公報負責英編的工作。 六年半的時間(1993年5月-2000年1月),因熱愛咱e故鄉台灣 -- 咱e母親,返回美國進修又回台灣,現在在南神和長榮大學教英文,她熱愛咱e故鄉和她的學生(可能以後是牧師)。
  9. 教會事工: 衛鄉教會陳柏壽牧師于1992年創立。 那時我們在三一教會服事,榮二和Vivian早上9:30去衛鄉教會幫忙司會和司琴,(榮二早上8點下班)。 主日禮拜後包便當趕回來參加三一教會下午一點半的聚會,如逢特別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 … 就不會準時到三一教會,沒有司琴而漏氣。 一直到三一教會只剩我們幾家經三年後才與衛鄉教會合作禮拜。 在教會服事一直到我們搬來N.J.,參加咱教會主日禮拜e聚會及活動。
  10. 洗衣店與服事: 洗衣店是我們服事神和人的所在,約23年的時間與我們的客人像自己家人般的親蜜,互相信任,有一半是基督徒能互相代禱、分享家中大小事,實在也捨不得離開。 我們十分思念他們,與客人照相留念、保持連繫,願主記念和保守、榮耀歸于主聖名,阿們!
  11. 兒子的婚事: 感謝神的恩典,特別賜給我們一位合阮心意e媳婦、又賜給我們一位可愛活潑的孫,感謝愛咱e上帝e恩典數都數不完。 願主祝福各位兄弟姐妹,願以馬內利!
    P.S. 當我心內有掛慮時,一幅沙灘上e腳跡出現在我的眼前。 當我們平安時是主與我們同行,有四個腳跡;當我們掛慮傷心 … 時,是主背我們走過艱難悲傷的路,是主的腳跡留在沙灘上。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