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會史話的誕生和影響

首頁Home | 教會史話的評介總檔 | 徐謙信  | 吳文雄  | 楊舒皓  | 邱善雄  |  郭東榮 |  盧俊義  |  王貞文 |  翁佳音 |  謝大立 陳黃義敏  | TCN Staff | 鄭連德 | 鄭仰恩 |

 

教會史話的誕生和影響

意外認識賴永祥教授

 

 

 

 

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2004年會

暨「賴永祥先生的學術世界」研討會 

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盧俊義  2004.12.10   

   
 
 

 

一、楔子

從接到賴永祥教授的信詢問有關信徒的資料,到認識賴永祥教授,並且從他努力追蹤信徒的腳蹤,才明白這樣的工作者是很有歷史眼力的學者,也只有這種學者才會想要放下身段去做這種歷史考證的工作,因此,這也是引起我在一九八七年去接長老教會的《台灣教會公報》之後,在一九八八年開始請賴教授開闢《教會史話》 專欄,專門介紹信徒的史蹟之因。

二 、從沒有到有、不斷地寫信詢問所建構起來的歷史

寫信問,且是不厭其煩地問,也不怕沒有回信的挫折感,也不曾因為被拒絕而難過,只有問又問,這原本是傳道者應該有的傳道精神,卻在賴教授的身上看到了。而《教會史話》 的歷史資料就是在這種不停地問的努力之下,使許多原本被塵封的歷史真相大白。

賴教授《教會史話》 歷史工作,並不是從圖書館中翻找出來的,許多資料都是從寫信詢問中找到的。他寫信的方式很特別,不是寫了信就舀有人回信,而是寫了又寄去的信,經常石沈大海,沒有回音。但他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寫信,反而是過了一段時間,又再發出第二封信,再寫一次上次他所想問的問題。收信的人,有的人第一次接到之後,不認識賴教授的人會覺得很奇怪,怎會有這樣的人寫這種信,問已經被遺忘的祖先或足尚且還活著的長輩問題。更特別的,是所問的這些問題經常都是與「祖譜」有密切關係。因此,不認識的收信人往往會採取不理會的態度。賴教授就會繼續發信,有些收信人就會先回問賴教授的身份、問問題的目的等,當這些情形弄清楚之後,才會回信給他。《教會史話》 的資料就
是這樣一信一信地建構起來。

三、重建基督徒族譜的契機

很多人在問,賴教授怎麼會那麼清楚我家的事?他怎麼比我還清楚我家的族譜?其實,若是用心讀一讀賴教授所寫的《教會史話》 ,就會發現他所寫的史話有很強的史料基礎,這些就是從收集到的教會史料作基礎,才會知道有甚麼樣的史料需要進一步的查證和收集更健全,這些資料都是他從歷史檔案中研判得到 的,而這些歷史檔案史料有很多都是來自圖書館的,這必然跟他長久以來對整理圖書工作的專業有密切關係。他用這方面的專才,加上殷勤地詢問、追蹤,終於為台灣教會整理出一部份有關信徒方面的史料,這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宣教歷史上的貢獻是無法磨滅的。

台灣基督徒最為一般民眾詬病的事,就是將祖先牌位給「摧毀」了,這是源於宣教師錯誤的做法,且這種不正確的做法卻成為今天許多教會「除偶像」的傳統。但甚少注意到當將祖先牌位給除掉的同時,也除掉了基督徒的家族歷史命脈,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我們可以說賴永祥教授今天所寫的《教會史話》 ,有一部份重大的貢獻,就是將這些被除掉的文化遺產一族譜,重新架構且重建起來。雖然不是全部,但至少已經在重新修補這件宣教歷史上長久累積起來的傷痕,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可說是一件極其珍貴的貢獻。也透過賴永祥教授的努力,今天的基督教會該怎樣看待族譜(祖先牌位)的問題,已經不是歷史的問題,而是信仰態度和內涵的問題,而這更是今天神學界需要深思探討的急切課題。因為族譜和傳統上的「神仔牌」之間的關係,遷涉到台灣文化在基督教信仰中的地位問題。

四、重新建構教會歷史中 「人」之部分的重要文獻

許多人看教會歷史,經常是看整體教會的,特別是看哪一個年代發生甚麼的大事,或是從這些大事記中尋找與社會之間互動的關係。但賴教授的教會史話,則是以人物為主題,配合教會宣教背景,作為《教會史話》 的基礎,因此,他寫的《教會史話》 有個特色,就是以人物,尤其是宣教師和本地信徒的人物史,更大的特點,就是這些人物並不是什麼社會名流,也不是教會名人的人物誌,而是一般信徒,他們在每間教會開拓過程中,信仰上遇到的困境,以及他們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所扮演的角色,甚至是在傳承信仰上所做的事蹟。因此,他寫的《教會史話》 ,也可說是「平信徒史話」。

沒有人物,就沒有歷史基礎;沒有信徒,就沒有教會。而這些小人物、平信徒所經歷的,和他們所領受的信仰觀念,往往影響著他們對教會未來發展的走向。因此,當一般人重視大人物的所言所行時,這些經常名不經傳的小人物、平信徒,卻是教會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這一點才是今天研究史學者應該要注意,且借鏡學習的地方,因為賴教授已經將做歷史研究給予「平民化」了,這對史學的研究很有意義。若是史學能朝這方向推動,相信這個社會會更健康,更有活力,會讓一般民眾發現自己就是歷史的要角、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