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先生 台灣史研究及其史學

首頁Home | 教會史話的評介總檔 | 徐謙信  | 吳文雄  | 楊舒皓  | 邱善雄  |  郭東榮 |  盧俊義  |  王貞文 |  翁佳音 |  謝大立 陳黃義敏  | TCN Staff | 鄭連德 | 鄭仰恩 |

 

 

 

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 2004年會

暨「賴永祥先生的學術世界」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台 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翁佳音

 

 

感言 :這裡我想以教會人(平信徒)身份,兼而用非學術界「清教徒」的立場來漫說賴老,或者是「現醜」一下與賴老對話,聊作晚輩獻詞。

七0年代中後期,臺灣基督教長老會被國民政府(Nationaljst, KMT)視為異端,甚至還被中國及國內「知識份子intelligentsia」視為帝國主義、「反民族」陣營(走狗!!),出身「傳統」基督徒家庭且身為長老會青年團契的我(們)被迫自我歷史意識覺醒,以教會史Identify為召喚,勤於收集教會紀念冊。後來在《教會公報》上,自愧不如人在美國的賴老,因而走向另外一種事工呼召。由這種立場的當下,依然覺得賴老的足跡,值得我們後來者駐足一看、一思。

一)日本時代以後

戰後臺灣史研究先驅者中,賴老的業績可能較被一般人忽略;這一方面也反映歷史研究的斷層。或許賴老可能因擔任台大圖書館主管之職,在戰後初期歷史論述的「再造」過程中,得地利之便,能將日本殖民時代的「府中」文獻介紹到尋常百姓家。然而,如果僅從如此觀察,可能會忽略賴老值得仿效的一面。

「從事研究之初步讀書記錄」《臺灣史研究-初集》(台北:作者出版,1970)。賴老作為圖書館主管,接收、編目錄是職內事:但他邊讀邊譯介,在漢籍文獻之外另闖一片天,繼續臺灣史根源問題、歷史建材(Bouwstoffen) 的整理:「琉球」、鄭成功、荷西英文獻,乃至是基督教與現代化等課題。賴老與他人合譯外文文獻或論文,不單只直接翻譯,仍有加工作業。例如,郭懷一事件雖然主要是從英文本的Ogilby而來,卻對照 Valentijn、Coyett,還排比清代方志、加註。這種古典學術的編目、迻譯與註解作業,在後殖民時代的鋒頭學者間,有無被遺忘?

多年前,在「田野調查」風行期間,我對賴老的業績更切身體會,歷史家的本分,還是回到文獻為第一要義。

當下我們的回應:編輯賴老的文集。

二)現代與古典之間

這裡不談戰前、戰後臺灣史研究如何形成,以及臺灣史Discourse如何角力、再造。像我(們)這樣很多方面不是「正統臺灣史」訓練出身的臺灣史研究者,在窮於發表現代學術規矩論文時,不免更加懷念戰後初期包括賴老在內的所謂「文獻耆老」之古典作業。

賴老上述的目錄學、考證,以及史事串聯「舊方法」,反而能讓臺灣歷史影像更清晰。例如教會史,很多人物、事件都被他串起來,我們更加瞭解臺灣基督徒的「團契」。同樣,近代初期(十六~十八世紀)臺灣史也可以如此做,臺灣的「團契」會因而浮出。先完成這種基礎作業,再理論推演亦不遲。

三)教會與歷史
無論如何,臺灣基督教教會史(新舊教)是臺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是今天在座或無緣出席的有志者今後共同課題。如果說賴老的多卷《教會史話》,是由盧俊義牧師促成;那麼,我或我們的後來者,應該是受到徐謙信老牧師與賴老的敦促。

回到老少對話。十幾年前我與謙信公牧師「臺灣第一所神學院」的辯論,提到我們「毛頭小子」會踵續、會為「人世旅途中間站」留下足跡。近代初期史研究者的我,向賴老報告說:臺灣的歷史,從倭寇開始,也從基督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