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祥著,《教會史話》(一至五輯)

台南:人光 1990-1995

首頁Home | 教會史話的評介總檔 | 徐謙信  | 吳文雄  | 楊舒皓  | 邱善雄  |  郭東榮 |  盧俊義  |  王貞文 |  翁佳音 |  謝大立 陳黃義敏  | TCN Staff | 鄭連德 | 鄭仰恩 |

 

 

王貞文    2005/5/8   


在台灣教會史資料散亂,說故事的人又逐漸凋零的狀況下,賴永祥教授的《教會史話》 是一部極難得的台灣教會史資料寶庫。本文將先介紹賴永祥教授其人,再談《教會史話》的特色,最後,我想討論《教會史話》對台灣教會史的教學的意義。

 

 一、賴永祥簡介

賴永祥,1922年生於台南後壁,後隨家人遷至基隆。曾就讀於基隆第一公學校,台北州基隆中學,台北高等學校,東京帝大法學部。1946年以東京帝大法學士的資格回台灣,卻只能在中學教書。[1]228事件之後,台灣菁英所創辦的「延平學院」被國民政府關閉,只好以「延平補校」的方式尋求存活的空間,[2]賴永祥在這所台灣人的教育史上意義重大的學校教授國際法與台灣史。[3]

1951年,賴教授進入台灣大學圖書館任職,擔任閱覽組主任。一直到1972年,他在台大服務。1961年起,籌辦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他所致力發展的圖書分類法,奠定了台灣圖書分類的基礎。他對台灣圖書館學的教育貢獻也很大,培育了許多優秀的圖書館人員。

在台大服務期間,他也與陳漢光、曹永和、楊雲萍合辦〔台灣風物〕雜誌。[4] 在這份雜誌上,他譯介了許多明鄭時期的史料,包含荷蘭文、西班牙文有關台灣的記載,以及英屬東印度公司的檔案。[5]

1972年起,賴教授應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之聘,擔任客座研究員。1973年起任副館長,至1995年12月退休。[6]

賴教授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從小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隆教會長大,曾任台北和平教會執事與長老。在他的圖書館專業與台灣早期史料的整理工作之外,他一直都默默地在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留記錄,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1965)提供詳細的宣教史文獻目錄,又幫忙校注、增訂黃武東與徐謙信在1959年所編的《歷史年譜》。退休後的賴教授,更是孜孜不倦地整理、註解他所收集的台灣教會史的史料,直到現在。

賴教授目前與兒女居住在美國。他仍對歷史資料的彙整有很強的使命感,正努力要自己做好一套好使用的「引得」,讓他所整理的資料可以被充份地利用。[7]

二、《教會史話》的寫作特色

《教會史話》 是賴永祥在最近的十幾年中一個重要的工作。

自1988年1月開始,接受當時的《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盧俊義牧師的邀請,在「《台灣教會公報》」上,以每周一則的方式,將他所閱讀、所收集的史料整理成有主題的「歷史知識」(Historie)供大眾閱讀。1990年開始,每輯滿百篇,就出一本《教會史話》的合集,目前已經出到第五輯。

賴永祥自己陳明書寫《教會史話》 時的理念說:「我不作長篇大論,只想多介紹有關史料並述及若干史實。」[8] 雖然不少人期待他就手邊的資料著手寫史,但是,他認為著史的時機尚未成熟,「如果不在史料方面下工夫就寫,那是文章家的作為。[9]這樣堅持考據的重要性,與他謙和且嚴謹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是賴永祥寫作《教會史話》 的基本理念,也是最值得年輕學者學習之處。

台灣史學者翁佳音特別推崇賴永祥在譯介史料上的貢獻,因為他不單只有翻譯,同時也謹慎地比較不同版本的資料,細心地加註解。翁佳音認為,在目前台灣只求建立自己一套歷史論述的流行風潮裡,「古典學術的編目、翻譯與註解作業」,有被遺忘與忽視的危險。[10]在教會史的範圍裡,史料之散佚、歷史紀錄之不精確、加上教會對歷史的不重視,史料與文獻的保存與註解更是成了邊緣中的邊緣的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教會史話》 對史料細心與謹慎的處理方式,實在是一難得的好典範。

筆者認為,《教會史話》 有下列特色:

1. 視野寬廣:

這些一則一則寫成的《教會史話》  ,和教會官方的歷史不同,所注意到的,不只是教勢的發展,福音的傳播,更注意到基督教與台灣社會的互動,也注意到基督教對經濟生活、文化風俗等層面的影響。除了關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史料之外,他也討論天主教在台灣的宣教、中國沿海地區的宣教工作等等。

2. 關懷本土:

從《教會史話》 看到賴永祥最為人所稱道的歷史工作,就是收集、整理了許許多多台灣教會中的家族與個人的資料。他在談自己撰寫《教會史話》 的理念時,開宗明義地說:「我會談西洋宣教師們拓建教會之勞績,但也將不忽略本地傳教者、任職者及信徒所扮演之角色。其實教會之土著化是靠本地人。我們更需要蒐集本地教會及信徒之史料。」[11] 為此,賴永祥盡力蒐集各教會沿革、紀念冊、基督徒家譜、傳記、回憶錄、見證、日誌、記事冊等,對於許多人的資料,他更是不怕挫折地一再寫信詢問,建立起豐富的檔案資料,編織出台灣教會底層活潑多樣的面貌。

賴永祥所收集的家譜與故事中,有早期的本土傳道人如黃能傑、吳葛、高長等家族的事跡,也有不少平埔族基督徒的家族史。他也記下這些家族裡的平信徒們的生涯與事蹟,打破了以傳道人為主體的教會史論述方式,十分可貴。

3. 堅持真理:

在耙梳史料之際,往往會發現許多被微妙的權力關係所掩蓋、甚至誤讀的歷史記載,賴永祥會把這些事,就史料所提供的材料,詳實地、不加評論地寫出來。這些經過詳實考據之後所得之史實,和教會中流傳的傳說、聖人傳往往有點不同,有時似乎是把一些光環戳破了。在教會公報上發表時,也曾因此引來相關人士來「興師問罪」。然而,賴永祥是堅持有一分証據說一分話的,甚至,有十分証據才能說七分話。這種對真理的堅持,補足了許多官史與傳奇的不足之處。

 三、從台灣教會史的教學看《教會史話》 的貢獻

筆者自2004年秋季開始從事「台灣教會史」的教學工作。新手上路,所累積的知識有限,判斷力有限,只能先仔細思量「教會歷史知識的功用」。以一般的教會歷史寫作與教學的方向看來,教會歷史知識對教會來說,大略有下面兩種功能:

  •         對外—辯明這個宗教團體的身份認同。

  •         對內—促進信徒對他們所屬團體的認同與委身。

在這個情況下,教會歷史的論述有它一定的關懷,所用的材料,大致上可分為兩類:

  1. 可以成為教會展望的基礎的宣教史。如甘為霖牧師的《台灣佈教之成功》,巴克禮牧師的”Formosa for Christ”《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等。

  2. 聖人傳,為的是要宣揚一些信仰典範,是以信仰與宣教事工為主軸的個人生命史。這類著作在台灣教界甚多。由萬榮華所撰”Barclay of Formosa”(1936),楊士養與林信堅的《信仰偉人列傳》,以至於「新使者」雜誌所主導的「教會歷史人物檔案」與《台灣教會公報》的「信仰人物版」的書寫方式,大部份不脫「信仰典範」、「聖人傳」的傳統。這些聖人傳的書寫,常以隱惡揚善為主旨,強調感人的故事,甚至有些作品可說是比較偏向「基督教勵志文學」(Erbauungsliteratur),較重勵志的一面,對歷史的真實面並不關心。

如果台灣教會史的教學,只是神學生的「教會認同」的教育,確實這樣的勵志故事就夠用了。但是,如果要把台灣教會史的教學,定位在一個「求真、篤信、力行」養成過程,要學習到在真理面前的謙卑與慎重,《教會史話》就成了不可缺乏的補充教材了。

   賴永祥的《教會史話》在神學院的歷史教育中可提供下列衝擊:

  1. 顯現出一個還未被拼出全貌的歷史—認同還在活潑地浮動著,還沒有被簡化成某種意識型態下的精神教育。藉著閱讀這些史實,可以訓練學生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裡,尋找自己的小傳統。

  2. 藉著這些史話所提供的豐富資料,再配合其他的歷史知識,來耙梳一些史實之間的關聯性,整理出人與事較整全的面貌,可以鍛鍊細膩的求真精神。

  3. 一些家族史的資料,可當範例提供給學生,學習由自己身邊的人與事開始,去尋找自己所屬的信仰團體與台灣社會互動的痕跡。

總而言之,賴永祥的《教會史話》中開闊的視野、對本土的關懷、對真理的堅持,可幫助神學人贏得真正的「歷史知識」(Historie),對上帝在台灣這片土地的作為,有更深刻的體認。

 

       

刊載於台南神學院出版《神學與教會》第30卷第2, 516-521,20056

 


[1] 以上資料根據莊芳榮,<賴永祥先生與台灣圖書館事業>,與林偉盛,<賴永祥先生與早期台灣史研究>,兩篇論文均發表於《「賴永祥先生的學術世界」研討會手冊》,中研院台史所2004.12.10,頁9與頁15

[2] 延平學院至延平補校的歷史,參考謝聰敏,<延平學院的朱昭陽與劉明>,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2.2.18.。 延平學院原是以台灣人為主體來辦高等教育的美好例子,書籍藏量極豐,二二八時,部份學生被捕,部隊進駐學校,焚毀書籍。二二八事件之後,學校被關閉,校長朱昭陽、創辦人劉明與許多學生在二二八之後的白色恐怖中經驗到政治獄的壓迫。

[3] 賴教授自己口述的回憶。參考林偉盛文,同註一。

[4] 莊芳榮 9。

[5] 林偉盛17。

[6] 莊芳榮9

[7] 賴永祥教授在「賴永祥先生的學術世界」研討會上(2004.12.10)自述。

[8]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前言(未編頁碼)。

[9] 同上。

[10] 翁佳音,<賴永祥先生的台灣史研究及其史學>,《「賴永祥先生的學術世界」研討會手冊》,中研院台史所2004.12.10頁25

[11]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前言(未編頁碼)1995增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