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郭維租醫師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李淑娟 專訪 「草地醫生•都市叢林行醫 」郭維租醫師是2003年第13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郭維租小檔案
1922年生,台北社子人,世代務農,父郭林田、母郭陳為治均受師範教育,俱為小學教師,故十分重視子女教育。郭維租士林社子公學校(今社子國小前身)畢業後,進台北二中即今之成功高中,後考上台北高等學校,即今國立台北師大前身;1942年去東瀛留學,考上東京帝大醫學部。
1943年,在東京巧遇影響其一生最鉅的日本名學者矢內原忠雄,同年3月搭乘『高千穗』客輪返台省親,遇船難得以幸運生還,因而發願餘生將為人服務。
1945年日本東京帝大畢業,1946年5月返台,進台大醫院內科服務,11月與留日婦產科醫師王彩雲結婚。1951年任林本源博愛醫院內科主任,1955年出任林本源博愛醫院院長。
1960年秋,博愛醫院因擴道拆屋而解散,郭氏醫師夫婦乃轉往寧夏路相屋,開設博愛診所,直至1989年診所才遷移至中山北路2段現址。
1962年發起成立台北基督教醫學協會,並接任理事與『醫療與傳道』月刊主編。
1967年創議中華民國基督徒醫學協會在關仔嶺正式成立。1975年與陳五福醫師籌備『台灣史懷哲之友會』,赴東京參加『第1屆亞太史懷哲之友大會』並發表演講;台灣史懷哲之友會在次年成立。
1980年赴泰為難民服務,1982年出任台灣痲瘋救濟協會會長。1995年榮獲『第5屆賴和醫療服務獎』。今年(2003年) 再度獲醫療奉獻獎個人奉獻獎。
草地醫生•都市叢林行醫
看病數十年,他堅持一律照成本收費,貧病者還可賒帳;因此,房子至今還是租來的;老病人依賴他,子女敬愛他,如今醫界許多具理想色彩的中堅分子,也都是受他的親身影響。
走進中山北路近五條通的陋巷裡,找到位在陳舊大樓裡的老診所,發現它至今仍維持五十年前『醫局』的風貌;古老的書桌、黑色沙發診療台、堆積如山的書籍,棲身其間的是,82歲的老醫師和年過半百的護士。
在這都會的十里洋場行醫,但郭維租卻自稱是個十足的『草地醫生』;他也以最單純的方式、最舒緩的節奏看診,每天坐等老主顧上門,對這些老病人兼老友好言相慰、委婉相勸,以成本收費;他說,這是一種志業,不是營生。
雖然老醫師天天來診所坐陣,但是,究竟有多少識途老馬,找得到這裡來就醫?郭老先生堆滿日式親切的笑容說,上門的都是老友啦!看了幾十年,有的交情還勝過親人,問起診來像寒暄;每次子女要他早點退休,但一聽老友紅著眼眶問:『都看了幾十年,診所一收,我們去那裡呢?』老先生的診所就硬撐到今天。他說,那怕只有一個病人來,『當醫生的,就不能放著不管。』
這就是『草地醫生』的原則。跟了郭醫師幾十年的呂姓護士說,老醫師看病根本就說是義診,連藥費也只照進價收費,這樣的收入,根本無法維持診所開銷;郭老醫師只好和老婆王彩雲醫師輪流到大同公司的診療所看病,同時出任淡水真理大學校醫,來平衡診所財務。因此,開業了50年,診所一直都是租來的,不要說親友來站岡、查帳、查病歷。郭老醫師說:『都怪祖父取名取壞了!維租、維租,難怪奮鬥了大半生,房子還是維持租來的!』
說笑歸說笑,私下他一本正經:『行醫,面對的是生老病死,豈能當生財的工具?』他自述出身台北社子的務農家庭,直到上一輩父親和母親都受了日據時代師範教育,當上社子公學校教師。他是長子,從小成績第一,幼時目賭阿公、阿媽生病,家裡還得差人從社子老遠到台北來請大夫往診,心想:若社子能有個醫生,就好了。後來二妹因肺炎早夭,更加深了他學醫的志向。郭維租一心想到日本深造,但是下有三個弟弟、四個妹妹,食指浩繁,他根本不敢捏;父母知道後,咬緊牙根,說什麼也要成全長子的願望。
留學東瀛 受矢內原影響至鉅
郭維租如願進了東京帝國大學醫科部,在留日期間,發生兩件事對他日後生涯有決定性的影響:一是偶然機緣下,他親灸了日本知名思想家矢內原忠雄。矢內原所著『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帝國主義下的印度』、『滿洲問題』等著作,充滿人道思想,因而被當時盛行的軍國主義者視為眼中釘,備受壓迫,甚至被迫辭去東京帝大教職;但日本知識界卻稱他為『日本的瘠梁』。郭維租有了這位思想啟蒙的恩師,從此視他為精神導師,也因他的帶領,成了虔誠基督徒。
另一件是在認識矢內原同一年,郭醫師搭『高千穗號』返台探親;不意,因遭美軍魚雷誤擊,造成上千人罹;而他正是這場船難中幸運獲救的二百五十人之一。郭維租說,在九死一生中,他深刻體會:這是上帝給他最特殊的『洗禮』,因此,他承諾:餘生要為同胞、社會和國家多做有意義的事。
戰後學成返台,郭維租進了台大醫院當無給職助教,並與在東京相戀的帝國女子醫專高材生王彩雲成婚。王彩雲出身醫師世家,父親是嘉義朴子名醫,家族內有四十多名醫師,這項紀錄恐怕至今仍是台灣之最。郭母原擔心兒子從此成了富家千金的乘龍快婿;事實正好相反,王彩雲沒有一點富家女驕氣,先生在台大工作沒有收入,便全靠她變賣嫁妝,維持家計。
義診、社會救助 馬不停蹄
郭維租在台大致力於台大醫院戰後重建,並協助設立住院醫師制度;工作之餘,則全神投入義診和社會救助工作。他曾在教會號召下,從事痲瘋病醫療,並赴海外義診。有時,也帶領學生上山義診;許多當年曾追隨郭維租的基督徒醫學生,如今是醫界視為最具理想色彩的中壯年醫師,如台大職業病研究所教授王榮德、晚近赴美攻讀神學的精神科醫師蔡茂堂等,他們都曾自述,郭醫師天真、率性,雖不擅辯論,但與他相處完全沒有壓力和代溝;在醫學生時代,郭醫師帶著他們跑遍南部山地部落義診,短則天、三天,長則一星期;日後行醫,他們永難忘記備受忽視的不幸社會邊緣人身影,可以說這些都是郭醫師給他們的親身影響。
在台大待了6年,升任內科主治醫師一年後,郭維租決轉往經營不善的公益林本源博愛醫院當內科主任,後並升任院長,但仍靠領薪俸過日子。後來博愛因故結束營業,郭醫師便與太太相偕到寧夏路租屋開診所。
那年郭醫師38歲,在寧夏路開業近30年後,才搬到中山北路現址;夫婦倆多年來一個看內科、一個看婦產科,兩個赴日深造的醫師,始終維持平民收費,甚讓貧病者賒帳;開業50年後,昔日同窗均已成千萬名醫,或在醫學領域享有盛名,他郭維租還是做他自己;堅持年少時心願,當個『草地醫生』。
甘於平凡 行醫唯愛是問
郭醫師生了四女一男,他們對甘守清貧的父母十分敬重,而且全考上醫學院,三個當醫生,兩個當牙醫,女婿中也有三個醫生,兩個當牙醫,一家醫門英傑出了十個醫生,常為醫界、親友所稱頌。這對夫妻提起子女,才會露出難得一見的得意色:他們說,子女是上帝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長女郭敬惠醫師說,父親開診所不止收費低,還堅持不做不必要的注射、不開沒必要的藥;即使病人相求,他也不依,還苦口婆心地對病人說教:父親教導他們要感恩知足,他們銘記在心,並衷心感謝上帝給他們如此愛主、淡泊名利的父親,和一個永遠支持並深深諒解、欣賞父親的母親。
郭維租說,他一向覺得自己非常富有,尤其家裡每個人都喜愛音樂;除了鋼琴,各精通另一種樂器,大家有共同話題和興趣,相處十分融洽;世紀交響樂團當初成立,即以郭家為最重要的班底。
除了音樂、行醫,郭維租熱中的工作可多了;他還曾出面組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台灣基督徒醫學協會、台灣痲瘋救濟協會等,號召醫界投入社會關懷和扶助弱勢團體工作,因而在1995年榮獲賴和醫療服務獎。
如此一個自甘平凡、平實、行醫唯愛是問的醫者典範,雖非僅見於夙昔,但於今確實渺難再得了。
或許一座醫療俸獻獎並不足以道盡他豐厚、富足的一生,他卻彰顯了這個獎座要打造的傳統醫者的價值。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