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車傳教師夫婦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周恬弘撰 《新使者雜誌》 32期 1996年2月 p.24-28:文末云

除了百年紀念感恩禮拜的經驗外,大多來自 李末子老師所著《空谷足音——我的父親李水車》一書。


◆難忘的禮拜

1994年8月28日午後,位在花蓮市中心,平時鬧中取靜的花蓮港教會,卻逐漸熱絡起來。教堂中不斷傳出詩班練唱的歌聲,花圈及花籃一個接一個地被送進教堂,盛裝的人們陸續湧入禮拜堂,教會庭院裡有專人親切愉悅地招呼來賓,顯出一片洋洋喜氣。

三點一到,可容納三百人聚會的教堂座無虛席,整個會場充滿一股既莊嚴又興奮的氣氛,迫切期待著典禮的開始。終於,鋼琴的奏樂聲響起,全場頓時安靜下來,李水車傳教師夫婦百年紀念感恩追思音樂禮拜正式展開。

跟李教師家族毫無親戚關係,但受李氏子孫友人之邀而恭逢此次盛會的我,坐在教堂一角默默地觀察,參與禮拜的進行。只是,做為一個「旁觀」的外人,我也逐漸融入禮拜的感恩與追思之中。由李教師後代家族所組成的近四十人的詩班,帶領會眾一步一步地靠近李教師夫婦的生命內涵,以及他們所信靠的上帝。而當家族詩班緩 慢地吟唱出由名作曲家也是李教師的女婿郭子究老師所編寫的〈李水車傳教師夫婦百年紀念歌〉時,會眾的感動達到最高潮。受震撼之餘,有一股強烈的聲音在我心 中旋問著:「李水車教師夫婦是什麼人?他們對後代家族為何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對教會的貢獻在哪裡?」

◆其生平與家族

根據李教師的孫婿李孟哲牧師所撰的〈李水車教師夫婦略傳〉,李教師於1895年生於台北崙仔頂,他的母親林蜂女士在懷胎期間曾求神問卜,知胎兒命中缺水,恰好在回程中經三角埔看見許多水車,因此胎兒出生後取名為「水車」。

林蜂女士原本篤信佛教,但於29歲罹患重病,四處求神問佛均無效,經友人帶領信主,病得痊癒,而由吳威廉牧師領洗歸主。

李教師在15歲時由母親送入淡水牛津學堂唸書,之後繼續進入台北神學校就讀,於1916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隨即與 陳月霞女士結為夫妻。

李教師娘為台北士林後港墘人,被大稻埕柯郎先生收為童養媳。柯家為虔誠的基督教家庭,視教師娘如同己出,並送她就讀淡江女學堂。 陳月霞女士畢業後在馬偕醫院服務,於雙連教會聚會時認識李水車教師,兩人因相識、相戀而結為連理。

李教師夫婦三十年的傳道生涯中,曾先後牧會過和尚洲教會(今蘆洲教會)、桃園大嵙崁教會(今大溪教會)、宜蘭哩沙教會(今三星教會)、宜蘭礁溪教會、花蓮花蓮港教會、花蓮觀音山教會及苗栗後龍教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甫結束之際,教師娘及李教師在兩個月內先後逝世,以50壯年結束坎坷多棘的宣教生涯。但他們所遺留的十一位子女,經過50年之後,已發展成一 個一百多人的大家族,在公、教、學、商、藝術及教會界都有相當的貢獻。在百年感恩追思禮拜中,散居美、日及台灣各地的李教師家族幾乎到齊,其凝聚力令人印象深刻。

◆不可遺略的傳道典範

在李水車教師夫婦身上,正可以看到二次大戰結束之前30至50年那一代傳教師的寫照。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中,這中間一代的傳道人極易受到忽略:他們既不屬於教會開創期那30年裡的人物,也不在終戰之 後這50年文字傳播發達的時代中。但是在日本據台整整50年裡,若不是這些傳教師承接宣教的棒子,在極為困苦的政經及社會環境中,堅毅地延續及拓展福音,今天的台灣教會不知會變成如何?

宣教熱誠及廣闊的教會觀是李水車教師夫婦,也應是大多數終戰前傳道人最顯著的特質。李教師夫婦在當時均屬知識分子,以他們的專業知識在社會上必能謀得比一般 人更好的生活。但是因為單純的信仰及對宣教的熱誠,他們一起投入當時物質生活沒有什麼保障,甚至是受一般人鄙視看輕的傳道生涯。

當時傳道人物質生活困苦的程度,令今人無法思議。李教師娘必須強忍生產的劇痛,給自己接生;他們經常一起替人做粗活,賺取微薄的工資,補貼家用;李教師的兒子聞到 教堂旁花生攤販飄來的煮花生香味,卻只能站在旁邊流口水,而沒有錢可以買;兒子出外求學時只有一條長褲,臀部都磨破了,只好穿上雨衣遮掩。

儘管如此,李教師夫婦仍以傳道及幫助別人為最重要的事。他們曾向人借錢,贖回被賣入火坑的少女;也曾為了替親人還債,把次女送給別人當養女。在牧會時,李教師更是經常翻山越嶺,奔走在山田之間,探訪關懷信徒,了解其生活需要,協助排解紛爭及家庭問題。

當時教會的制度未如現今這般建全,亦無法提供傳道人足夠的保障,這是李教師對整體教會的尊重與服從,卻叫今天的傳道人汗顏。總會傳道局差派他到哪裡,他全家隨即動員前往,似乎在他心中,只有整體的宣教大局,而無他個人的考慮。這對今天強烈的自我本位主義、一心嚮往都市大教會發展的傳道人,應該有一些反省及啟 示的作用。

李水車教師這種顧全宣教大局,不計較個人利益的態度,在一件事上表露無遺。1939年從後龍再搬回花蓮後,李教師開拓了家庭式的小型聚會所,可是在發現有一些花蓮教會的舊識信徒也風聞前來參加聚會,花蓮港教會竟傳出教會分裂的謠言之後,李教師決定馬上結束家裡的聚會,帶領信徒及全家人參加花蓮港教會聚會。

因為這樣的宣教衝勁與廣闊的服事胸襟,李水車教師這一代的傳教師終能在惡劣的環境中,造就了福音在台灣的拓展及延續。相較於戰後的傳道工作,戰前的成就是毫不遜色,甚至是超越的。(註)

◆專業與傳道的結合

專業技能在李水車教師夫婦的傳道與服務工作上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李教師有深厚的漢學及日文基礎,在當時的文盲社會中,發揮了極大的功能。他經常替人代筆書寫中文或日文,也義務指導鄰居小孩學習漢文。李教師的熱誠、愛心、具體服務及認真教學,逐漸取得民眾及家長的肯定與信仰,結交了許多朋友。漢文能力無形中 成為傳福音及李教師服務人群的有力媒介。

教師娘 陳月霞 女士在花蓮觀音山教會時,有感於原住民村落嚴重缺乏醫護人員和醫療設施,以及要先能自助才能助人的觀念,因此護士出身的她便在先生的支持協助下,通過考試,取得助產士的資格。藉此她更有機會為別人服務,擴展接觸面,同時更受到別人的尊敬。

由於有專業技能的支持,李教師夫婦在各地的福音開拓事工均能順利進行,不管是在偏遠的觀音山教會,或是心田極為堅硬的苗栗後龍地區。在後龍牧會時,李教師更以其遠見與地方士紳名望之士共組青年會(YMCA),集合社會資源去幫助窮困的弱勢者。

◆精神藝術遺產遠勝物質遺產

在百年感恩禮拜中,李教師子孫所組成的詩班做了極美的見證。一個平時散居各地的家族,竟能臨時組成一個近40人的高水準詩班,絕非易事,這是如何做到的?

李教師的么女李末子老師曾在其著作《空谷足音——我的父親李水車》中指出:父母一生安貧樂道,雖沒有留給兒女什麼金錢財富,但留給我們的卻是足以讓我們一輩子享用不盡的寶藏——信仰、音樂與美術。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物質生活雖貧乏,精神生活卻是富足的。雖曾遭遇許多的挫折與失意,甚而感到心力交瘁,但是信仰終能使我在困頓中得到安慰,在氣餒時得著盼望。不因貧窮走上歧途,反而因此得到磨練,在磨練中得到造就。

音樂和美術,豐富且美化了我們的人生,在日常生活中帶來的快樂,絕非金錢可以替代,親人相聚時最常聽到的不是快樂的歌聲就是笑聲。

我們不必為爭奪父母的遺產而兄弟鬩牆、手足失和,因為上帝和父母早已妥善的分配給我們每一個人,沒有誰能拿得走別人的那一份,那一份並不多,卻足夠我們享用一輩子。

聖經上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現在我終於明白父母是富有的。他們將擁有的全給了我們,我們也將繼續把父親留給我們的寶藏,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李末子老師的每一句話均深深打動我的心,也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世上最真實、最能久留長傳的產業,不是萬貫家財,而是信仰與藝術。對於今天習慣於用金錢與物質做為滿足小孩需求的唯一方式的父母親而言,李水車教師夫婦及其子孫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感謝與結語

這篇文章不像是正規的人物傳記,而較是我個人從李水車教師夫婦及其家族身上所擷取的一些生活與信仰體驗的分享。我對他們的了解,除了百年紀念感恩禮拜的經驗外,大多來自 李末子 老師所著《空谷足音——我的父親李水車》一書,在此特別表達我對他們的感謝及敬意。

一篇短短的文章所能表達的非常有限,但希望能引起更多人進一步的探索。其他有關李教師帶領芝宛信主,以及上帝如何奇妙保守他們全家的見證等等,則留給讀者自己去「挖掘」。

註:請參閱許石枝長老所撰〈教牧中心主義與信徒的參與——松年〉一文中所附的教會教勢統計與分析比較。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