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與語言、文學的互動--序《白話字文學》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李勤岸撰 序《白話字文學》 [《白話字文學》台南:真平企業 2010年出版]。此文也見於「勤岸台文網」

蘇東坡晚年,自題金山畫像,說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我60歲,父親節那工,忽然間心臟中風 (心肌梗塞),雖然現代醫學進步,有辦法動心導管手術,將我的性命救回來,我自己也很清楚已經來到晚年。這顆心雖然尚未如同「已灰之木」,然而這個身軀已經宛如無繩索繫住的一隻艋舺(獨木舟),輕飄飄,漂流在茫茫大海,隨時可能沉下去。若要問我平生功業,當然是沒有,若是問我平生志業,我浮出來的不是東坡式苦楚、反諷的地名,我浮出來的是語言、文學、文化三項。

做一個語言學者,我的專業是理論語言學,不過我最感興趣的卻是與語言學有交集的領域,譬如說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或文學語言學。若看我的書房藏書差不多就了解過半,我的書除了專業的語法、詞法、語音、聲韻的書之外,大多數都是與文學、文化相關的。甚至有一大堆是書名直接就有語言、文學、文化這三個詞了。而我教書的單位竟然就叫做「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呢!

白話字文學,要緊的是白話文學。透過白話字的書寫,台灣文學的白話文學竟然早於中國白話文學33年,這是研究台灣文學的學者一向渾然不知的史實。因此,白話字文獻可以說是台灣很重要的文化資產,卻又長期未被學界所重視,一向被人棄置牆角一隅,任其灰塵蜘網叢生。我雖然在台灣生長、受教育,卻全然不知我們有這項寶貝。一直到我第二次出國留學,1995年,去Houston 參加第一屆北美洲台語文夏令會 (後來改名世界台語文化營),看到哈佛圖書館副館長賴永祥長老所報告的白話字文學作品--1920年代鄭溪泮、賴仁聲的小說,大吃一驚。後來,我就立志要讓台灣人都知道這個寶貝。我的博士論文就運用這批資料來和現代台語小說做詞彙比較。後來我的國科會研究計畫都與白話字文學有關,特別是最近三年所主持的 《台灣教會公報白話字數位典藏計畫,1885~1996》,將這個寶貝數位典藏,建置「台灣白話字文獻館」網站。這個計畫已經結案,國科會認為這個文獻非常寶貴,決定將之永久保存,也已經開始進行作業了。

本書有七章,都是我做白話字研究計畫中間所寫的。 有的是較全面性論述的 (第1章是台灣教會公報及其數位典藏,第7章是北部白話字月刊〈芥菜子〉),有的是針對某一個文類所寫的。 有運用語料庫語言學的電腦輔助分析法來做的,像第3章〈賴仁聲白話字文學的跨語言現象〉及第6章〈白話字文學的文化現代性〉,也有較傾向文學文化討論的, 像第4章〈蔡培火白話字散文《十項管見》的關鍵〉。也有特別探討台灣人愛情、性、婚姻觀與人格特質的,像第2章〈白話字小說中呈現的台灣人形象kap文化面貌〉。我在博士班開一門必修課「認知、語言及文化」,第5章討論語言文字及國家認同就是運用文化語言學的語言相對論來探討的。 整體來說,都是透過白話字文學的文獻資料,運用語言學方法來做文化研究。

白話字文獻是台灣人的重要文化資產,是台灣文化的一大寶貝,我們 就應該好好來利用,可以做文學研究、語言研究、文化研究,也可以像我的做法,研究這三項之間的互動,讓我們對台灣文化有更寬廣更深入的了解。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