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恩蒙福的一生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林宗要牧師

《受恩蒙福的一生》永望  2005年8月  261頁 (收32篇講章) 請參 目錄

楊啟壽牧師序/編者序


我出生於70多年前的傳統草地(彰化縣芳苑鄉),在母胎裡就有基督信仰,孩童時就參加主日學,因為老母的信仰,認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那位聖者就是聰明,所以讓我成為在族親中第一位受正規教育的人,可見信仰對人生的關鍵性影響。國校時常常負責親族中農業品買賣的賬項工作,當時在心靈上充滿著自信及榮譽感(有可能影響我日後人生價值觀及行為心態之因)。老母的信仰對阮幼時的教育及信仰,以及做人道理有決定性的影響,幼時就被要求在品德上以及信仰方面的嚴謹,而造成一位草地囝仔能完成神學教育,擔任牧師職,這過程讓阮體會到上主無限之恩典及賜福在阮的身上。

畢業時(1952年)雖有四五名教會代表找我,要我到他們的教會牧會,但是因為傳道師沒有選擇權,最後受派到由當時的T.K.C.(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所發起的五角銀運動所創設的新屋教會,14年久在新屋教會,確實體會到上主無微不至的帶領,讓一位客話完全不懂的人,日後竟然能以很標準的客話來講道,14年久在新屋的牧會確實寒困,負擔重、挑戰大,但未曾因為肉體的負擔以及牧會工作量大而灰心或失志過,反而在辛苦的牧會生活中體會到喜悅的感受,因為教會內有幾位年紀和我差不多的青年人非常支持,協助牧會事奉,牧師娘的關懷探訪工作做得非常好,因此讓一間被當時教界認為獨立的客家教會,在五年內能自立,七年後就完成建堂工作(全無向外募捐),因此受總會指定為北部的農林示範教會,常有外國朋友來訪參觀。

19665月中的一個主日,有虎尾教會五名長老忽然間(無任何告知)來參加新屋教會禮拜,禮拜後五名長老向我說明來意,就是要聘請我到該會牧會,徵求我意見,並提出乙份聘書(主要是年限及謝禮等),我即時回答他們,期盼於祈禱中聽上帝的指示,於6月時回覆,後來就決定到虎尾。虎尾教會是一間組織良好,人才濟濟,尤其是對牧師的謝禮上,可以做他教會的典範,虎尾教會給的謝禮是按總會的規定加六成,是一間頗能顧慮到牧師實際生活之教會,五名長老來新屋時每個人以不同觀點觀察評估:牧師講道,師母司琴,牧師子品德,以及看宿舍是否整齊(每人回去時在禮拜中向會友報告他們所觀察到的內容)。

在虎尾教會10多年的教會生活,可用戰戰兢兢的心情去面對牧會事工,每周至少負擔上午及晚上二場禮拜及每禮拜的家庭禮拜,共三次的講道,另外每月有一次的青少年主日講道(青少年30多名,主日學百名左右)以及主日學禮拜的講道,工作量相當大,因此關懷的事工幾乎都由牧師娘負責(教會有雇用一位姊妹替代牧師娘的煮飯、洗衣、清掃的工作),讓牧師娘專心於教會的事奉,當時的教會給牧師的謝禮是14個月,但虎尾教會給我的謝禮是15個月,包括每年一個月的退職基金,由教會會計負擔保管生息,到1974年時因倒風日盛,會計恐怕牧師基金會發生意外,因此決定由牧師自己保管,於翌年光寶公司成立需要創設資金,我就將那7萬元交給元生投資於光寶,於10多年後,光寶股票上市,我所投資的股票也成為我經濟之主要來源。

在此體會到一位清寒的傳教者,上帝的恩典及賜福竟然這麼大,讓阮的經濟生活完全改觀,若不是主的恩典及賜福是不可能的代誌,因此常常有感激的心情面對上主所託付的牧會事工,以報答主恩,因為子女都已上大學及中學,所以阮較有時間去關懷,尤其是牧師娘的探訪可用「走到腳底長繭」來形容她的狀況,特別是有幾戶弱勢的會友,阮所給與的關懷讓他們很感動(關心他們的病疼及實際生活之需求),確實在虎尾教會,阮有體會到上主無限恩典及賜福,因為教會關心牧師子女教育、牧師的生活,教會都表現出他們細心的關愛,因此在虎尾教會可用「無後顧之憂的牧會生活」來形容阮在虎尾教會的牧會。在我的牧會規劃中,希望有機會對弱小或回故鄉,還福音債的期盼,卻因為我家庭的因素無法完成(只有很短的時間在台中東勢教會及牧師娘的故鄉路上教會),而結束在長老會的專職事奉,搬到台北與元生(我的長子)共同生活。

志芳(洪長老)知道阮的情形,因此曾事先建言,是否可以來木柵幫忙?我有答應他,若只是講道應該是無問題,於19841216日首次在木柵教會講道,題目:理想的基督徒。自19853月起正式成為木柵教會的牧師,與主日兄姊建立了非常深厚的主內情誼,20年來,阮確實在木柵教會體驗到這也是上主無限的恩典及賜福,互阮二位已進入老年的人,體會到無與倫比、非常尊貴的主內情誼,阮確信兄姊間所付出給阮的非常尊貴情誼,對阮的人生晚境的身心有正面價值的積極作用,這種上主美好的安排,使阮的身心獲得無限的正面價值的滋潤。 

回顧50多年來牧會生活,雖然在工作上難免有瑕疵及身心的負擔,但整體而言,阮行走的50多年來牧會的路徑,我確實很用心於講道的準備及經營牧會,才能完成受託的使命,無論牧會生活、子女的成長及就業的過程,阮都繼承先人敬虔的信仰,在教導子女方面特別謹慎,尤其是牧師娘對子女的信仰及品德培育相當用心,因此阮的子孫都免讓阮操心,他們的信仰及愛主的熱誠,投入參與教會的事奉,是可以令我們放心的,這是阮二人在人生晚境時最大的安慰,感謝主恩。

回首70多年來走過的道路,任何時刻阮都不斷地體會到上主恩典及賜福滿滿,願阮能珍惜上主所賜給阮的時刻,善利用阮人生晚境來報答主的恩典及賜福,是阮目前所努力的生活內容,因為「祢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祢的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祢的右手有永遠的福樂。」(詩16:11)。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