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位對布農族有貢獻的傳道者--胡文池牧師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盧俊義談胡文池牧師之三  

1999年6月6日文,刊登於1999717日《自由時報》


盧俊義談胡文池牧師 (一) (二) (四) 

說 到胡文池牧師,平地人認識他的可能很少,但是在原住民布農族人則是對他知之甚詳。他就是開拓布農族基督教會,以及翻譯布農族語新約聖經的牧師,前不久才過他的九十歲生日,以及和牧師娘葉寶玉女士結婚滿六十四週年的紀念日。目前夫妻二人身體尚且康健,可以說是台灣社會要研究布農族文化、生態、習俗、宗教信仰、語言的「活字典」。

一九四七年十月,胡牧師接受孫雅各牧師的鼓勵,投入開拓布農族傳道事工。當時他帶著牧師娘和五個孩子搭船到花蓮,然後再從花蓮走三天的路到台東關山鎮落腳。牧師娘體材矮胖,卻也得跟著雙腳修長、步伐大她一倍的丈夫走在那時尚未全線通行的花東縱谷路面崎嶇不平的道路。他 們用自己釘的嬰兒車,推著當時才初生沒有多久的嬰兒和次幼小的孩子,另三個尚且還是國小低年級年齡的孩子則是牽著母親的群端跟著走。走到瑞穗,當晚在客棧停留時,牧師娘已經無法挺著身走上台階,而是用爬的上去。這種夫妻同心、同工的精神,且毫無怨言的傳道毅力,確實已經無法在今天的傳道者中找到了!

每次看到胡文池牧師,我都會一種莫名的羞愧感冉冉地從內心中升起。那是發生在一九七七年的事;那時他已經六十八歲了,是已經退休了的牧師,卻還繼續每天騎著50cc的小機車到關山崁頂「山地原住民肺結核中心」,那是一所基督教芥菜種會為原住民肺結核病患開設的收容所兼療養院,收容了約有四十餘名病患在那裡療養,他每天去看顧他們,傳福音給他們聽。那年九月,他和牧師娘葉寶玉要到美國探望他的子孫,要我替他去帶那些病患禮拜。我雖然是答應了,但卻不是很「甘心」,因為一聽到是肺結核病患,我的心就冷了半截。雖然我已經是牧師,但還是很害怕接觸到這類的病人,尤其是當時原住民社區感染肺結核病的比率相當高,且在他們當中「開放式」的肺結核病患很普遍。我很害怕自己也被感染,心中實在是害怕,但卻又不敢對他說「不」。

由於我不會講日語,也不會講原住民的語言,因此,當我開始去帶他們敬拜的時候,病患中就推選一位會講北京話的替我翻譯。那個人就站在我的身邊,我們靠著相當近,有時我講話的口水會噴到他身上,同樣的,他的口水也會噴到我的臉上。為了要講道,我總不能帶著口罩啊。當我開始接下這個工作直到他回來,有四個月的時間,每次去該療養院回來,我都會先到樓上平台上脫下衣服、曬曬日光、吹吹風、抖一抖後才進入屋內。因為我很害怕自己因為帶領那些病患禮拜,自己也被感染了肺結核病菌。而孩子會在我進入家門後,馬上過來要我抱著他們,我更擔心會傳染給孩子。

每想到這件事,心中就感到相當的羞愧!胡文池牧師不是像我這樣窩囊;他和那些原住民肺結核病患在一起,每天早上上山去看他們,為他們祈禱,巡視病房,替他們禱告,也和他們共同分擔家裡因為沒有人工作養家的愁煩。在肺結核療養院二十多年的時間,他從來沒有為此戴上口罩,也沒有害怕會受感染。而我只不過是去代替他幾個月時間,還沒有開始工作,就已經在擔憂會被感染。想起牧師,回頭看自己,這件事一直是我此生傳道工作中最大的「罪證」。也因為這件事的經驗,我經常會想起聖經的這句話:「有了愛就沒有恐懼;完全的愛驅除一切的恐懼。所以,那有恐懼的就沒有完全的愛,因為恐懼和懲罰是相關連的。」(約翰一書四:18

胡牧師說得一口相當流利且非常文雅的布農語。為了翻譯聖經,他不但整理布農語的結構、文法,且還教導信徒們怎樣學習新的語彙,例如教他們知道「香」(這是布農語所沒有的語言)是甚麼意思。布農族信耶穌的人很多,他們的生活因為信耶穌而改善,也因信耶穌,改變了原有生活的習性、人文思想,以及對平地漢人採取信任、包容、寬恕的態度。如果要說對原住民的社會有貢獻,胡文池牧師是很值得我們感念的一位傳道者。對台灣原住民有貢獻,也等於是對台灣社會有貢獻,認識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社會甚少重視像他這樣的人,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像胡文池牧師這樣的傳道者,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和天主教會裡尚且還有不少,確實值得我們社會給予珍惜、感恩,和懷念。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