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個感恩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施義勝撰《和平鐘聲˙和平教會蒙恩見證文集之一》 19772月刊 P. 40-46。括弧按語是LES所加的。

在本網站請再參見施義勝:心眼永不一文。

按:關於施教正施義勝父子,詳可讀198910月刊行的《數算自己的日子─施教正醫師,施義勝老師回憶錄》一書。


1943(1122開羅會議的前夕,我誕生在臺灣東部,一個依山面海的小鎮臺東。時值二次大戰的末期。不久,父親施教正醫師被日軍徵調前往菲律賓的馬尼拉一帶叢林作戰,他是軍醫。當時的征夫十之七八生返機會甚少,只是我的父親蒙神眷守,被美軍所俘,(1945年的最後一天遣送返臺。沒有 神的恩典,我們這一家沒有今天。

我的雙親都是第一代的基督徒。小時候,父母送我們孩子上主日學,從那些聖經故事中,基督的信仰開始在我的心中紮根,但這靈性的成長是片斷的、緩慢的。記得小學四五年級時,家裡附近住看兩位外國女宣教師紀姑娘與梅姑娘。每到週末的晚上,我們附近的孩子就往她們家跑,去聽聖經故事,然後要我們背誦經文,會背者,給一張卡片。我為了愛卡片,不知不覺問背了許多經文。今天,我所以不致離開教會,主日學教育的影響是很大的。

中小學的時代,我是一個守本分,靜心讀書的學生,成績中等。高中時,在作文方面有較好的表現,一直到高二,才參加青年團契。上了高三,我開始感到大專聯考的壓力,為了開創自己的前程,我開始拼命準備聯考。經過一段長期的苦讀,(1961考上了世界新聞專校。當時我就讀的省立臺東中學的升學率是百分之二十五左右,這是我為前途奮鬥讀的開始。

1961年初秋,我隻身繞了半個臺灣島,跑到人地生疏的臺北讀書,真像一個鄉巴佬進城。當時借住在臺大對面一對新婚不久的朋友家,每天上學見到臺大的學生,我衷心羨慕。由於學校初創,又是專校,同學準備重考的很多,我也下定決心,非上大學不可。有一天,在《勵志文粹》這本書裡,讀到一句話:「別人能做到的事,問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能。」這給我很大的激勵,更加強了我上大學的決心。讀了一學期,我辦休學,進了羅斯福路的志成補習班,讀了四個月。150個學生擠在一間長方型的斗室中,為升學而苦讀,當時情景,如今回想起來實在難忘。在這一年,我按北市的地圖,找到了和平教會,也曾參加迎新和關渡的郊遊。但見到和平契友大部分是臺大與師大學生,自己心裡有很大的自卑感,又沒有人招呼我,下學期我就很少再到和平教會了。

第二年,我考取了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在淡江的一年,校園的幽美令我心怡。淡水河、觀音山的秀麗美化了我的生活。只是我對外文沒有興趣,班上男生重考之風又盛,我也準備再試一次。於是,白天應付學校繁重的功課,晚上閉門讀書,這樣過了辛苦的一年,(1963我終於上了理想中的東海大學。我感謝 神給我一顆上進奮鬥的心,沒有這心志,我不會有今天。

東大的四年,是我人生最值得回憶的一段。大度山上幽靜的校園,使我能安心向學;開放式的圖書館,使我能博覽群書小班制教學,訓練了我的思想與判斷的能力宿舍生活,

使我學習與人相處之道勞作制度中培養我負責、守時、合作的習性。在課堂上,我領受飽學之士的教導;在學園生活中,增進了我人格的教育。從東大的小團契中,我自師長的愛,領受了家的溫暖。從團契的服事,我學到了辦事能力。協助編輯契刊《葡萄園》,為臺中大專學生中心主編青年叢書,為我日後從事寫作,奠下了基礎。

東海四年,我開始提筆試看寫下我的感受與我的思想。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有一大半是在大度山上寫的,我的老師顧院長曾給我不少鼓勵。

大學畢業後的服役,當時對我是一個壓力,因我中籤步兵科。成功嶺兩個月的軍事訓練,使我初嚐軍旅生活的滋味。步兵學校兩個月的專精訓練,使我紮實的體會了做一個軍人應受的磨鍊。同想起來,我得感謝 神讓我能有機會接受這種訓練。

  由於我是步兵少尉,後來陸訓部從預官中招考教官,我報名應試。因看一位團契契友的鼓勵,我經過二個星期的準備考取了教官。畢業後,分發鳳山陸軍官學校,任預備班的教官。一個星期的課不多,其餘時間在系辦公室中,可以自己安心讀書。因此,我珍惜這一年時間,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再一次準備應試研究所。半年多的努力, 神祝福我考取了中國文化學院的政治研究所,每思及此,我不得不感謝 神這奇妙的安排。

在風雨的華岡,我渡過安靜的二年(19689月至19706研究生活。我也是所裡十位研究生中唯一沒有兼職而能專心讀書的一位。感謝父親供給我一切用費全力栽培,因此,我是所裡第一個完成碩士論文的。

從山岡上那個小教會的團契裡,我在讀經上有不少的長進。我第一次將聖經讀完一遍,就是在這山岡上。在團契的服事中,我認識了我現在的妻子黃淑英,二年多的交往, 神祝福了我們組成一個小家庭,我們一直以此獻上感謝。

畢業後的那一年初夏,我開始找工作。在一個下午,我壯著膽,晉見了文化學院的創辦人張曉峰公張其昀,陳明我留校服務的心意。他見到我的小書,正好學校出版部需要主編,就這樣我服務教育界的門因此打開。

在出版部編刊物一年,使我學到一些編輯刊物的實際經驗。同時,院長准我在夜間部開課,我第一次任教是法律系五年級,有一部分的學生年紀比我大,我必須在課前努力預備教材,一個學期之後,增進了我執教的信心,這擔子給我的操練是很大的。第二年,我轉回日間部開課,雖只教一班,但已是很感謝了。第二年調任教務處秘書,又使我學到一些教育行政經驗,受益匪淺。

在一次偶然的座談會中,臺灣神學院的教務長駱維仁博士,他是我主日學的老師,曾教導我「使徒信經」,我至今記憶猶新,邀我擔任教席,這是我獻身神學教育行列的開始。至今六載,我忠於本分,勗勉自己,做一個好牧人。

1970年,謝博文牧師主長聖公會的新埔工專,他曾是基督教論壇報社的董事,該報為我大學的老師許牧世教授所創辦。我與他只有一面之緣,他常在論壇報見到我的作品,就這樣,(19728我專任新埔工專教席, 神的安排實在太奇妙了。

(1971710日結婚成家之後,我們定居在師大附近的溫州街,於是一別十載的和平教會,我又回來了。商師母是我主日學的老師,使我對和平有幾分的親切。不久,主的恩典揀選我成為執事、書記,使我能學習服事的功課。

定居溫州街之後,想起大學時代,那給我在異鄉享受家的溫馨的小團契(在老師的家中舉行),感恩圖報,我倆「開放了」自已的新家庭,每月定期「開放」自己的家,邀請和平契友而來家中聚會。四年間,沒有間斷過,許多的遊予從這個家得到幫助與長進,主的愛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在我任講師期間,(1971臺灣的天主教與基督教正協力研究「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之專題,由東海、東吳、及輔仁三校合作進行。我的老師顧院長是研究員之一,他要找一位助理員,神的恩典,使我能參與這有意義的學術研究工作,這研究計畫進行了二年。沒料及,這研究工作直接有助於我日後的教學,並使我(1974晉升了副教授。 神在我身上的奇妙帶領,我豈能不感恩?

1971年左右,我的兩位老師在美國聯合聖經公會進行聖經新譯的工作,承師長的看重,使我在文字潤飾上有所參與學習,對這部偉大經典的新譯略盡棉力,實在感激不盡。

1973年,由一臺基督徒青年籌組的文字工作單位「長青文化公司」成立,我協助

出版三套叢書,希望提供給現今的青年一些優良的讀物。在出版計畫中,我們出版了《二十世紀的聖者 非洲之父更懷哲博士的全集》。一個尊重生命,一生獻身服務落後地區,而又兼得哲學、神學、醫學、與音樂四個博士學位的巨人。為紀念史博士誕生百周年,在臺北展開一連串的紀念活動,我身兼總幹事,後來(1975成立了「史懷哲之友聯誼會」。希望先賢的風範,能影響今日的青年,獻身人群,服務社會。

韶光易逝,日月如梭,我由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到滿懷壯志的青年,到腳踏實地的壯年。想起主耶穌在33歲就完成了救贖,成就何等大的事功,我數算自己的日子

  論學位  我擁有一個學士,一個碩士學位。

  論職位  我曾任少尉教官、主編、秘書、主任,如今是教授。

  論家庭  我擁有自己的家,賢妻與一子一女。

  論著作  我擁有六本書的版權。

  論服事  我擔任教會的執事,主日學教師。

  論友誼  我有幾個知心的朋友。

這一切,都是我從 神白白領受的。緬懷已逝去的33個春天,蒙 神眷顧一步一步的帶領,何等奇妙神給我的恩典何等壯澗高深主恩奇妙訴說不盡,有生之年,我當如何飲水思源感恩圖報?我從雙親承受養育之恩,從師長接受栽培,從友人得到鼓勵,我從他人接受太多的恩情,這一切都是主上的鴻恩。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