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愛傳奇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吳理真撰 《台灣教會公報》2526 2000730 p.9


 社會救濟事業,多半是由宗教團體發起。廿世紀最偉大的仁愛典範之一的德蕾莎修女,以及慈濟的創始人證嚴法師,都是某宗教的修行人,她們實踐大愛的動力,多來自於信仰的體會。但是距今77年前,台灣就有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在沒有任何宗教背景的支持下,憑個人的力量建立了「愛愛寮」,收容流落街頭的乞丐,教導他們生活技能。淡水人施乾,一位理想主義者,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是奇特的存在。而他的日籍妻子在他身故後承其遺志,繼續經營愛愛寮(後來改為收容孤苦無依老人的愛愛院),多年來已成為傳頌台灣、日本的「愛的傳奇」。

偉大的社會良心─施乾

 施乾,1899年出生於淡水,家族薄有資產。他以相當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台北工業學校,進入台灣總督府商工課任職。在日本統治台灣初期,以台灣人的身分進入總督府任職,是相當不容易的事,他原本可以當個衣食無慮的公務員,結交權貴擺派頭的紳士。但是他卻選擇了一條非常不一樣的道路。

 在一次奉派調查艋舺地區貧戶之時,施乾發現當地乞丐甚多,甚至好幾代都靠乞食維生,情況相當悲慘。古道熱腸的他決心要從根本來改善這些人的生活,著手開始把乞丐找來教導讀書識字、學習生活技能。1923年,施乾辭去人人羨慕、待遇優渥的公職,變賣家產,在今天的大理街搭建房舍,設立了「愛愛寮」。

 據說當時施乾時常拖著拖車,到處尋找乞丐、鴉片癮者、精神病患和痲瘋病患等被社會遺棄的人,帶到「愛愛寮」來收容。愛愛寮像個大家庭,施乾及妻兒都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也像個學校,幫助乞丐重建生活。他對這些人很關心,也很嚴厲,急切地希望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讓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他的女兒回憶起爸爸時,常以「雷公性」來形容他的脾氣,熱情而急躁的性情可見一斑。

 親身與乞丐一起生活,關心他們,也觀察他們。施乾寫成《乞食的社會生活》、《乞食撲滅論》等書,大聲疾呼請社會大眾關心注意,一起來讓社會不再有乞丐存在。他認為產生乞丐的原因,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競爭造成有人被犧牲,一方面是個人不願向上或沒有機會向上。於是他教導乞丐生活技能、學習識字,並收容被社會遺棄、沒有辦法照顧自己的可憐人,並呼籲政府也要出來做。

  施乾的事蹟在當時相當轟動,總督府多次表揚,連日本天皇都在1929年「御下賜金」。但是這些支持,並不足以讓愛愛寮無後顧之憂。

 「愛愛寮」的經費,最早是靠施家的家產(施乾勸說他父親賣掉一棟洋房讓他辦愛愛院,以及一些支持者的認捐,加上院民種菜、養豬及做手工的收入,勉強維持。有時也有官方的補貼或其他公益團體的撥款相助。直到現在,愛愛院都沒有一筆基金、或是固定的產業收入。維持這個人道主義的理想事業,其實相當艱苦。

日本小姐成了台灣乞丐母

 1934年,喪偶的施乾在京都再婚,對象是當地富商清水家的長女、24歲的清水照子。兩人的婚姻,使這位高等女學校畢業的日本名門閨秀,成了「台灣乞丐母」。照子女士婚後來到陌生的台灣,身心所受的衝擊都相當大,何況又要面對奇特的乞丐寮生活。她努力適應,關心這些被社會所棄的人,不畏其身上的怪味與爛瘡,為他們洗澡、清潔,餵他們吃飯,很快贏得院民的信任與感激。

 1937年台灣進入「戰時體制」後,物質匱乏,愛愛寮這樣的慈善事業更加困難維持,施乾先生必須時常出外募款、籌錢,或協助公家的事情,照子女士就得負起照顧全院的責任。就在戰爭結束前的1944年,積勞成疾的施乾去世了,年僅45歲,留下6名子女,照子女士必須辛苦地維持一家人與愛愛院百多位院民的生活。

 戰後接收台灣的國民政府,對愛愛寮沒有興趣,任其自生自滅。照子女士考慮回日本,然而不忍心看一百多個院民重新成為乞丐,最後終於決心歸化為台灣人,繼續施乾的志業。如今,照子女士高齡90,身體健康,仍關心愛愛院的事務。她的事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報導,日本、台灣多年來也有不少要褒獎她的計劃,但是她對所有的褒獎向來都婉謝。對講究公關行銷的現代慈善事業而言,受獎對提高知名度、爭取支持是很有幫助的,尤其對愛愛院這樣缺乏龐大財力的機構。但是照子女士基於日本女性的謙卑,及基督徒「左手所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的精神,始終堅持著不接受表揚。這樣的態度,如同施乾當年創辦愛愛寮類似,都是濁世清流、非常難得的行徑。

你的杖你的杆安慰我

 照子女士在戰後困頓的局面中,找到支撐她的一股重要力量:她認識了耶穌基督。信主以後,她熱心參加聚會,並向院民傳福音。每天在愛愛院裡,也有小型的聚會。在愛愛院,常可聽到她以不甚標準的北京話慢慢地說:「耶穌愛你!神祝福你!」

 國民政府把愛愛寮改名為愛愛院,並安排愛愛院收容孤苦無依的老人,這些老人多是戰後隨中國政府來台灣的平民,沒有家人,也沒有榮民身分的福利,許多是纏綿病榻、身心障礙者,而且因長期處於社會邊緣,有些對人充滿敵意。幫助乞丐起碼可以從有些努力改進自己條件者身上獲得成就感,但是照顧這些「南腔北調人」,往往付出關心之後,不但得不到感激,還會被抱怨指責一番,照子女士及其家人這些年來的付出,其中的辛苦實在不是外人所能了解的!

 照子女士因為有了虔誠的信仰,更懂得「愛」的意義,順服上帝的旨意,日日實踐「愛」而活得精神奕奕。她深知安穩在主懷中的滋味,將一切交託給上帝,始終保持單純善良的天性,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曾失落信心。而基督教的教導,也讓她更加謙卑、克己。

 施乾雖然不是基督徒,但是從他的行徑看得出日本的基督教思想家賀川豐彥的影子。照子女士成為基督徒,宗教信仰成為支撐她繼續愛愛院工作的力量。而他們的四女兒施香,則成了一位牧師娘。「愛愛」傳奇,有上帝奇妙的作為。

讓愛愛的精神繼續傳承

 國民政府來台灣之後,愛愛寮的名稱幾經變動,現在改稱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多年來由施照子女士擔任院長,最近已正式成立財團法人。隨著社會變遷,愛愛院收容的對象從乞丐變成孤苦無依的老人,其中大半是戰後來台、沒有榮民身分的外省人。除了部分政府補助款之外,愛愛院仍然要靠外界的捐款才能維持。目前愛愛院的業務包括:安老所、養護所,還有自費安養中心。收容人數約兩百人。

 愛愛寮的設立比慈濟要早半個世紀以上,其用心之偉大並不下於慈濟。但是愛愛寮從施乾的時代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做「媒體公關」,或是自我宣傳。最早愛愛寮的事蹟廣為人知,據說是因為日本名作家菊池寬在艋舺看不到乞丐、大為困惑,一打聽才知道施乾的愛愛寮,於是回日本寫文章宣傳此事,才引起日本天皇的注意。但是即使如此,之後愛愛寮還是不懂得做宣傳。因為缺乏強有力的經濟支持,多年來,愛愛院在經營上時常面臨困境。為了讓施乾的人道主義在新世紀的台灣繼續發揚光大,為了讓愛愛寮的傳奇不致成為絕響,盼望您出一點力,一起來續成。

------------------------------------------------------------------------------------------------------

施照子1909 年3月30日生,, 2002年12月9日去世,享年93歲。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