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高唱咱的歌》謝大立自序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謝大立撰 《揚聲高唱咱的歌---口述歷史與教會史研究初探》台灣神學院出版社 2013年 自序。

自1996年撰寫道學碩士論文1 時,因著研究主題相關的史料相當有限,轉而訴諸口述訪談挖掘更廣泛的史料,以便使論述更為深化、豐富、多元。1996年6月12日在指導教授鄭仰恩博士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前往中研院社研所拜訪張炎憲教授,請教有關口述歷史的方法論。2 那次的學習經驗,成為我研究口述歷史的入門集訓,奠立日後研究的基礎。在整個論文研究撰寫的過程中,引發我對口述歷史的理論產生極大的興趣,也開始關注口述歷史在台灣教會史研究的價值及意義。2000年我正式進入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班攻讀教會歷史,繼續深究口述歷史與敘事研究的關聯性,並以台灣教會婦女生命史為論文撰寫的主軸。 3
在近年來的教學經驗中,我深刻感受到華人教會普遍對這方面的材料相當陌生,因此萌生整理出版的念頭,盼藉此拋磚引玉助益地域教會史的研究開發。整體而言,本書的主軸旨在探究口述歷史的方法論,及其在教會史研究中所可能帶出的貢獻,並在實踐的層面上提供操作、應用的參考指南。我將本書命名為《揚聲高唱咱的歌---口述歷史與教會史研究初探》,因每一次故事的講述就是一首獨立的歌,在講述進行時,故事的講述者猶如歌手般盡情地詮釋著自身的生命之歌。 4然而,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講述者重拾見證人的位置,見證他親身所經歷的歷史事件及信仰經驗,讓聽故事的人感同身受,一同與見證人唱著「我們的歌」 ,代代流傳。 ,講述者重拾見證人的位置,見證他親身所經歷的歷史事件���信仰經驗,讓聽故事的人感同身受,一同與見證人唱著「我們的歌」5 ,代代流傳。
本書【理論篇】依序介紹口述歷史的學理,前三篇主要以道學碩士論文第五章〈口述歷史在台灣教會史研究的適切性〉為架構,輔以相關資料及文獻,鋪陳口述歷史的理論探究及實踐,以提供有興趣從事口述歷史的同好一些入門參考。第四篇〈口述歷史與敘事研究〉出自筆者神學碩士論文 6第三章,主要探討口述歷史與敘事研究之間的關聯性。從跨學科的研究取向,針對「敘事」(Narrative)在各學科中的理解及應用作初步的探索,並嘗試以口述歷史研究的視域與敘事理論進行對話。
【史料運用篇】部分,第一篇〈試論口述歷史作為揭開宗教女性生命史研究的進路〉 7主要呈現了進入實際運用口述史料建構台灣教會婦女史的範疇,本文一開始介紹女性口述歷史的特性及其在婦女研究中的重要性,接著以三位基督徒婦女的生命敘事為研究的個案,呈現宗教女性生命史研究的價值及神學意涵。後三篇是與台灣教會史相關的人物小傳,三位傳主皆為牧師,第一位是畢生奉獻醫療傳道的謝緯牧師/醫師,第二位是致力於白話字推廣的姚正道牧師,第三位是曾在本國從事跨文化宣教的林宗要牧師(在客家區開拓教會)。這三篇小傳分別應《台灣教會公報》及《新使者》邀稿為文 8,撰寫過程皆輔以口述史料而完成的,藉此為本土傳道人才的足跡留下一些紀錄。
在【附錄】部分收錄了三篇短文、一篇小論文以及訪談相關參考資料,第一篇短文〈在歷史中找尋自我認同〉,是應賴永祥教授之邀為其《教會史話》(第六輯)9 所撰寫的跋文,該文書寫我閱讀《教會史話》的心得,並剖析我跨入台灣教會史研究的學習歷程。第二、三篇短文 10是應台灣教會公報普世專欄邀稿所撰寫,主要記錄我們全家在新加坡宣教事奉的一些觀察。第四篇〈新世紀宣教運動的省思〉是一篇小論文,這是我在道學碩士班二年級時修習台灣教會史的第一份研究報告,雖然不是相當成熟,但卻標示出我對台灣宣教史研究的興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文主要是運用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資料中心所收藏的史料來撰寫,於此可窺見史料蒐集保存對歷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在此一併收錄,主要是呈現我過去十多年來學習台灣教會史的路徑。野人獻曝,還盼諸位先進不吝批評、指教!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鄭仰恩博士,他一路帶我進入歷史神學的領域,不厭其煩地指點我許多的困惑,並耐心地包容我多次改變論文的研究方向。更令我敬佩的是,他對研究生主體性思考的尊重與支持,無形中建立了我在學習研究過程中的自信心,也激發我對研究工作的興趣及使命感。感謝多位在敘事研究領域帶給我啟蒙的老師---鄧開福博士、曾宗盛博士、林鴻信博士、洪健棣博士以及東吳大學歷史系劉靜貞博士,他們分別就聖經、神學、心理學、歷史學的視域提供我各種閱讀及思考的空間,使我有機會學習跨學科的研究課題。
感謝所有樂意與我分享生命經驗的信仰前輩,因著他們的信任與協助使得本書的完成得以建立在這些實務訪談的基礎上。從他們身上我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生命課題,他們是我最好的歷史老師,他們豐富的歷史經驗及信仰見證,堪為這世代年輕人的生命典範。
感謝在我生命中形成重要支持力量的家人,無論得時不得時,他們總是我最忠實的聽眾(雖然有時故事不一定很好聽),特別是我的父母謝正次長老夫婦以及岳父母潘時雄長老夫婦,他們讓我無後顧之憂地全力以赴。感謝妙萍,她除了牽手的角色,還成為我的研究夥伴,協助繁雜的資料整理工作。恩約、恩予是我在繁瑣的研究寫作過程中,最有力的開心果。
最後,承蒙台灣神學院出版社全力支持本書的出版,新加坡神學院謝木水博士以及新加坡樂齡學院院長李宗高博士惠賜推薦序,新加坡長老會嘉恩堂陳棠明弟兄(永精公司)慷慨資助本書出版的所有經費,南與北出版社總編輯吳信如姐妹、美編林婉君姐妹鼎力相助樂意承擔所有編輯工作,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資料中心助理盧啟明弟兄協助校對、潤稿,群策群力才得以有如今的樣貌呈現於讀者面前,在此一並致謝。歷史記錄的工作需要多方的配合,誠願拙作的出版能引出更多優質的教會史著,以記念上主厚恩何其美妙。
謝大立
主後201於新加坡武吉知馬山腳仔工人房  

1. 謝大立,《謝緯和他的時代—兼論口述歷史在台灣教會史研究之適切性》(台灣神學院神學研究所道學碩士論文,1998),該論文後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謝大立,《謝緯和他的時代》(台南:人光出版,2001)。
2. 整個訪問的紀錄保存在論文的附錄。參謝大立,《謝緯和他的時代》附錄十一,頁45-54。
3.謝大立,《女性生命經驗的敘事探究---以三位台灣基督徒婦女的生命典範為例》(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論文,2005)。
4.阿爾伯特˙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144。
5.原本只是講述者的生命之歌---「他們的歌」。但當講述進行時,聽故事的人也開始成了這首歌的一部分,並肩負起歌手的角色繼續唱出---「我們的歌」。口述歷史的合作特性,在此即顯明出來。沒有講故事的人,故事無法再現;沒有聽故事的人,故事無法被記憶(錄)、傳承。
6.該論文共有七章,其中第四、五、六章採以口述的歷史書寫分別再現林高雪貞、高李麗珍以及蘇蕙蓁的生命敘事,這些口述實錄已陸續出版中。
7.本文改寫自筆者神學碩士論文第二章及第七章,曾刊登於《台灣神學論刊》第三十期(台北: 台灣神學院,2008),頁43-76。
8.依序為《台灣教會公報》2937期(2008年6月9-15日)頁10,新使者雜誌77期(2003年8月)頁26-29,以及新使者雜誌90期(2005年10月)頁19-21。
9. 該書後來因故而未印刷出版。
10. 〈今日宣教、明日歷史〉曾刊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152期(2012年7月23-29 日) 頁12。〈關注生命 留下感動〉曾刊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189期(2013年4月8-14 日)頁12。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