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風火山林—時代信仰騎士的吶喊》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王貞文撰 見於 荒原與泉邊--神學部落格 2009年3月12日

重錄,曾刊於《台灣教會公報》 2713期 2004年 2月23~29日的舊文。


蘇南洲《風火山林—時代信仰騎士的吶喊》台北:雅歌 2003

這本書賣得不好。
書出了以後,每一次與「雅歌」和「曠野」的靈魂人物蘇南洲見面,他都不免要提到這本書的不易推銷。也因為這本書缺乏迴響,身體逐漸被病痛侵蝕著的蘇哥,有 一種末代先知的孤獨感。
曠野之聲,在當代發聲,卻不被當代所聽。
風吹動的蘆葦在曠野歌唱著,為孤獨的基督歌唱。
再次看這本書,也把幾年前書剛出版時的書介找了出來。
因為對當前的宗教現象憂心,因為感到孤寂與困窘,我還是想貼上這篇書介,也是回顧一個充滿改革的熱情與希望的年代。
而且,曠野雜誌還活著呢!
這篇文章寫成時,曠野17歲,現在已經22歲
在曠野中修築道路
1987年,台灣長久以來威權的統治終於開始出現鬆動的跡象,一波波的街頭運動與一個看似難以搖撼的政體衝撞,知識份子終於也開始嚐試,發出謹慎小心的異議之聲,一時之間,在台灣四處,開始有些論壇與社會運動團體在集結。在這樣一個在壓力下卻生機盎然的年代,一份基督教雜誌「曠野」出刊了。
這份雜誌沒有教會的支持,也不依附任何財團,以樸素的面貌,自許為一份「當代基督徒的信念與行動雜誌」,以「尋找擁有開放心靈的人」的態度,追求「心靈重建,人格復原,社會美善」。雜誌名為「曠野」,不免會令人期待:在這名稱後面或許有以聖經中在曠野呼喊的先知為榜樣的自我期許。
十多年來,台灣走出戒嚴時期,經歷社會變革與政權轉換,時代潮流洶湧中,許多政論雜誌與社會運動的刊物像泡泡不斷冒出來、破碎、消失掉,社運團體分分合合,在一定的議題過去之後,就沉寂下來。「曠野」卻像棵不起眼但是很強軔的小樹,雖被也潮流衝擊著,雖也在風中起舞,但是,顯然地,它的根有伸到永恆者的深處。
風風雨雨裡,「曠野」竟已存17年,2003年底已經出了 126期,2004還會以縮小的版面,反璞歸真地再出發。
「曠野」在一個小角落伴著台灣社會走過17年,是時代的參與者也是觀察者,是投入者也是批判者。以孤單無比的基督教文字工作來說,這樣的堅持力真少見。社長蘇南洲的一波又一波的異象與傻勁,總編輯彭海瑩溫厚的溝通能力與實踐力,以及他們夫婦相互扶持相互體諒的團隊工作,也許是「曠野」能堅持這麼多年的重要因素吧?
以1990年「二二八平安禮拜」為時間上的分界點,蘇南洲將他自己近13年在「曠野」發出的「號角」之聲, 集結成書,名為「風火山林」。聽起來很有武俠味,作者也像一位準備退出武林的疲憊老前輩般地,在自序中說:「如今歲當知命,回首過往這五千日子,疾行如風有之,烈動如火有之,也該是徐心如林,藏劍回山的時候了。」
在這本書中有這些疾風烈火經過的痕跡:對弱勢者的關懷,對時政的憂心,對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的批判…或見都市改造的具體行動,或見將聖經的話帶進民間日常生活的努力,多條的戰線,多樣的參與。看起來也許有點讓人眼花繚亂,不過,讀者可以在這本書裡,瞥見一些這13年來台灣基督教在社會變遷中發出的關懷與批判。年齡稍長的,也許會憶起一些議題,一些爭論,憶起自己那時的堅持或激動。年輕的朋友可以聞一聞在曠野為上帝國修路的多樣方式。後面所附的大事表「曠野足跡掠影」可以幫讀者將一些文章歸位到當時的處境來讀,幫助不小。
唐吉訶德的傻勁
13年來,台灣的社會走過許多變革,局勢多變,信仰的潮流也在變,「曠野」雜誌敏感地隨著「運動」的需求,或是其他的考量,在容貌上多次蛻變,不變的,是追隨基督者不變的熱忱。而在「曠野」吹著號角者,多年來在許多教會改革與社會運動中以「百變金剛」的形象衝鋒陷陣,有時合縱連橫,有時退返孤寂,在「把13年年當30年來活」的情況下,由一位孤芳自賞的年輕人,變成身心力量耗損,因心臟病出入醫院多次,腳步緩慢沉重的 「後中年」人。
在《風火山林》中記載著這些內外變化的痕跡,但就像這本書的美術設計在每一個主題頁讓那夢幻騎士的身影再次出現,我們讀到貫穿這些歲月、運動、思考,始終不變的,是一股唐吉訶德式的傻勁。這樣的傻勁也許也是一種信仰執著。
在1996年的開心手術之後,蘇南洲寫道:「回首這些年來,幾度出入險境,其間毀譽夾雜,紛擾不斷,一再突破重重內外壓力,多少次淚向內流的孤單,卻不敢手扶犁頭向後顧。」(縱我撇下孤兒寡婦—開心手術)用這股傻勁所活出來的基督觀,是一種十字架的神學,這也是「曠野」多年來,在百變中不變的精神。
2003年底,這樣的基督形象在「曠野」仍是鮮明的:「耶穌在世明知自己將眾叛親離,被自己的人民所恨所棄,以至於送上十字架:明知自己離世後有好幾個世紀,不論自己見過及沒有見過的小門徒都要流離失所、被逼迫如喪家之犬,甚至橫死異鄉;耶穌卻以自己的手、自己的腳告訴人類,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這種雖千萬人亦當往矣的勇氣與智慧,這樣順服神的心意、超越現實的精神力量,才是耶穌要我們道成肉身關愛人間的精義。」(何必人讚心始安)
《風火山林》因為有這樣的基督觀貫徹其間,才不至於淪為老劍客話當年勇之言,才是有深度的時代見證。
教會的鞭策者
在《風火山林》一書中,有不少「時代的見證」,是作者憂心忡忡,針對某些特定的基督教現象,所提出的批判。作者對教會,對台灣基督教的領導者,都有他的期待。走出威權時代的台灣社會,成了各個宗教自由競逐的角力場,在教會中則是看到許多不同的靈性運動,許多爭取基督教的能見度的大型活動,但是,人們心靈的空虛似乎比以前更甚。面對這個現象,在本書中有些點狀出擊的銳利批判,是對台灣基督教各大教會 愛之深責之切的鞭策。
這本書有收了一個專題,就是對2001年以來的「國家祈禱早餐會」的反思與批判。不管大家對「國家祈禱早餐會」持怎樣的立場,這些討論都值得一讀,因為在這些討論中,留下台灣基督教會在威權時代結束後,所面對的挑戰與誘惑的記憶。在這場討論中可以窺見在一個新的時代與新的局面,不同的使命感的交錯衝突。這是台灣基督教眾教會還要繼續面對的問題。
在橫跨兩年長期對「國家祈禱早餐會」討論中,「曠野」以一個平信徒運動的特質,不客氣地對主流教會發出批判,其中有深入的理性論述,也有忿怒尖酸的文字, 本書誠實、不留情地留下衝突與受傷的痕跡。我們也看到不妥協、反權威的基督觀,怎樣成為作者教會論的基礎:
「教會若不能超越現實跟隨耶穌的腳蹤行;教會若為了增長而一味地追求現世所肯定的,則基督徒與當前混濁的政治風氣及商業世界中那些奪權、好名、逐利之徒何異?」(何必人讚心始安)謹將這本豐富的論述集錦推薦給對土地有情,對人有愛的基督徒。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