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有這位曠野獨行俠 ──讀《曠野春秋》雜感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王昭文撰 《曠野》雜誌 166期 2010年8月; 蘇南洲撰的《曠野春秋/以基督精神關懷人間,安身立命》台北市 雅歌出版社 2010年7月出版 222頁 21cm 曠野叢書。  

蘇南洲又有新書出版了!《曠野春秋》延續《風火山林》的模式,主要收錄《曠野》雜誌七、八年來的社論,呈現這幾年來他所關心的種種議題:政治觀察與批判、社會願景的擘畫、核心價值的提倡,也有感性記憶與靈性經驗的文字紀錄。本書後半部是有關「二二八」的文章,並收錄2006年華神原本要出版《二二八的省思》一書而衍生的事件相關紀錄。 最後有三篇訪問和推薦文,幫助讀者更加認識作者的工作、想法和心路歷程。
蘇南洲和彭海瑩夫婦二十多年來以《曠野》雜誌和〈雅歌〉出版社為透過文字事工進行信仰實踐的場域,守著基督教信仰的立場,與現代社會對話,在台灣的出版界實為異數。近年〈雅歌〉所出版的書,某些系列議題大眾化、內容切基督徒生活所需卻不流俗,頗能抓住讀者的心;而「曠野叢書」則是依循《曠野》雜誌的精神,對教會與社會提出深刻的批判與反省,具有前瞻性的視野。
辦《曠野》雜誌和〈雅歌〉出版社,對大部分人來說已經是常吃力的事業,但是蘇南洲的社會關懷觸角不是只有文字事工,他參與許多社會改革運動,有許多創舉。關懷二二八家屬、搶救雛妓、社區運動、都市改造、弱勢關懷、殘障關懷……,從1987年以來,蘇南洲所參與的運動,幾乎可寫出一部基督教社會運動史。 但很可惜的是,由蘇南洲個人串起的這些社會運動,並未成為教會文化主流,也未能藉著這些運動滋長出一個有力的基督教社會關懷團體,甚至蘇南洲本人在這些議題與教會及社會衝撞的過程中受傷累累、遭到排擠以至被邊緣化而分道揚鑣。
沒有任何教團作為後援,沒有強大金主,甚至連個幫派也結不成。多年來,蘇南洲在各種場域中行動、呼喊的獨行俠,不時退居曠野充電再出發,又換了著力點。之所以形成這種現象,蘇南洲的獨特心智與過於認真的風格是原因之一,但主要還是因為當前教會和社會的文化結構因素,暴露出台灣基督教界對社會改革的無力與無心。
「蘇南洲路線」的檢視
1987年「曠野社」成立,一群跨教派的基督徒開始對社會議題發聲。雖說是跨教派,但大多數成員來自國語教會陣營中的福音主義教派,願意關懷弱勢,但對教會人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半無法想像,面對當時民主化浪潮想要有所響應,但對逐漸壯大的民進黨又不是那麼有好感。當蘇南洲主導關注二二八議題、投入二二八家屬 的關懷工作之後,《曠野》內容轉變了,「曠野社」也解體了。當時這個議題可能對這些人來說太難面對,總認為這是政治性議題,而無法僅從人權和關懷受苦者的角度來做。
另一方面,長老教會自1970年代開始發展鄉土神學、不畏發表對時局的主張,逐漸被視為反國民黨陣營的一分子,與黨外運動及後來的民進黨較為親近;1980年代在原住民權益運動、反雛妓運動、殘障人權運動等議題上,長老教會是走得比較前面的;1987年「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亦有長老教會人士的參與。當時各種社會改革及政治改革的議題,長老教會或有所表態、或有所參與。
照理說,蘇南洲既然有心從基督信仰為出發點來推動社會改革,應該會是長老教會的盟友,甚至應該加入長老教會才對,不過事實卻非如此。可能因為蘇南洲在「怎樣推動社會改革才能真正有效」的判斷上,和大多數長老教會人士不大一樣。當時長老教會內熱心社會改革的人士,多言辭激進,隨時擺出準備「為義受逼迫」的姿態,但往往忙於表態、宣示立場,做意識教育,卻不是很關心議題真正的進展。蘇南洲則是「以建築師的理念來展開行動」,詳細規劃藍圖、了解敵我的強弱、尋找適當的機會,不硬碰硬去做蚍蜉撼樹的事。以二二八關懷來說,長老教會許多人士強調「公義和平」,沒有公義的和平不算和平,因此訴求政府應該要道歉、還原真相,並積極協助第一個紀念碑的建立;蘇南洲則從關懷二二八家屬入手,並率先舉辦以和解寬慰為基調、跨越族群藩籬的「二二八平安禮拜」,以柔性方式讓行政院長對二二八家屬致意,不再抹黑漠視。
在當時深受長老教會文化薰陶的我,不是很能認同蘇南洲的作法,總覺得二二八議題一定要立場堅定地向政府抗議,和解也要等政府道歉後再來和解,家屬被政客搶先摸了頭,二二八平反運動還能繼續嗎?然而從事後的發展來看,「二二八平安禮拜」之後家屬和關懷者進一步組織化為「二二八家屬團契」、「二二八關懷月刊」、「二二八關懷聯合會」(這是林宗義和蘇南洲的功勞),促成政府啟動一連串的真相調查、道歉、賠償、建碑、史料開放、平反等工作,後來白色恐怖受害者也依類似模式得到某程度的補償。這些轉型正義工程,是民主政治穩固化的基石,之所以能實現,實因民間持續不斷的給予壓力、並提供各種構想。「蘇南洲路線」 不激烈對抗,而是建立與政府折衝的管道和模式,並非沒給壓力,在議題的推進上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蘇南洲路線」需要敏銳的社會分析能力、創意構想和多方結盟的能力,這只有少數菁英辦得到。走得太快、太前面,其他人跟不上來,又缺乏既存教團勢力的背書,甚至常因為表現得太積極而遭忌。自己越入社會越了解成事之難,就越欽佩蘇南洲的能力,也更清楚為何他以獨行的姿態行走江湖。他是吹笛者,或許跟著跳舞者並不多,但是他留下重重的屐痕,可供有心人沿著足跡前進。
成為「絆腳石」
還想談一點有關華神原本要出版《二二八的省思》、被蘇南洲擋下一事的感想。在這本書中這個事件是個重點。
2006年華神計畫出版一本多人共著的文集《二二八的省思》,新書發表會邀請蘇南洲上台分享,他要求先看過該書內容再說,結果只先拿到幾篇文章,有些和二二八事件相關性不高,有些則是立論有待商榷。他建議至少該放入二二八家屬的見證,結果編者直接收錄了《基督教與二二八》(1991,〈雅歌〉出版社, 台北 )書中的一篇文章。蘇南洲不能同意該書觀點,拒絕為這本書背書,後來就以這篇文章未得到正式授權為理由,擋下了該書的出版。(事件始末詳見《曠野春秋》)
這個讓蘇南洲身心俱疲、忿忿不平的事件,展現出「蘇南洲路線」頑固堅強的一面,不鄉愿、不妥協,傾全力以小博大。有人會說他小題大做,竟然在版權上刁難人家。其實他真正在意的是: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傷二二八家屬了,作為一個長期關懷二二八受害者的基督徒,實在不願意看見基督教學術機構出版此種內容的書。他說:「這次事件有三大問題:1.出書的動機 2.內容3.版權,其中版權問題是最不要緊的,卻是唯一能溝通的。」從版權問題切入,其實是給華神一個下台階,他其實救了華神。
《曠野春秋》一書中收錄了事件過程中蘇南洲的心路歷程,以及他與友人來往討論的文字。那段日子我也接到他的電話,對此事做了不少討論。在書中沒有明確呈現的是:蘇南洲認為在這件事情上長老教會應該要表態,但是他失望了。他之所以被逼著出手、成為擋下這本書出版的人,是因為沒有其他(更應該出來的)人站出來。就我個人所知,長老教會裡知道此事的只有高層少數人,而高位者面對問題時的思惟與反應原本就是會和蘇南洲的期待不同。我想長老教會大部分被蘇南洲通知到的人,雖然感到不以為然,但大概都認為只能等書出版了再就書的內容提出討論。蘇南洲擋下這本書出版,撤除了火線,據我所知關心此事的人都是叫好、欽佩、感謝的。
蘇南洲在這當中,獨自一人扮演「絆腳石」,承擔了某些人的難堪、甚至近乎屈辱的對待,但也有不少人默默在感謝。看似製造衝突,其實他是避免了一場信仰態度、政治立場及意識形態的大混戰。
幸好有這位曠野獨行俠,台灣基督教界還能交出一些社會關懷的成績。幸好有這塊「絆腳石」,台灣教會才有機會做更深的反省。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