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雄醫師 沒有光環的原鄉勇士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Yuhani撰 「沒有光環的原鄉勇士──巴德雄醫師」《台灣教會公報》 3167期 2012年11月5--11日 p. 14 巴德雄醫師 魯凱族人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 於台東縣各地衛生所服務30年,四處巡迴部落為原住民看診,而得第19屆醫療奉獻獎。 

初秋的早晨,獨自搭車行在美麗的花東縱谷,平靜又安祥。沿途縱谷的青山翠谷、綠油油水稻迎風搖曳,讓人心曠神怡。我沿著這條線尋訪幾間衛生所,並探訪在偏遠山區默默付出、奉獻一生的大夫──巴德雄醫師。
電話那頭傳來低沉的聲音,巴醫師從太麻里衛生所卸下主任職務,轉調到更偏遠的原住民部落達仁鄉衛生所已半年多。達仁鄉位於台東縣最南端,大部分由山地地形組成,距台東市76公里,與屏東縣交界;土地面積306.4平方公里,總人口數4196人,以排灣族群為主。
1年多以前,巴德雄因喉嚨痛發燒到耳鼻喉科就診,意外發現是鼻咽癌。他表示,家族有鼻咽癌病史,但站在為民眾健康把關的第一線,每天忙於工作,自己卻從未做過健康檢查。發現罹癌後,巴醫師不得不請假半年治療,因而轉調達仁鄉衛生所,只擔任看診工作。不過他仍不改低調,十分謙虛地希望不要訪問他,而應該去找其他醫師談談。
我好奇巴醫師為什麼留在窮鄉僻壤,花這麼多時間與精神照顧這裡的人?於是嘗試從媒體報導及他周遭朋友側面了解關於他的大小事。
「醫療工作結合人性與人道關懷,是相當美好的事情。」
巴醫師在很小的時候隨父母從屏東縣霧台鄉遷移到台東太麻里定居。由於家境極為貧困,父母最放心不下的是萬一家中有人生病,可能得花掉工作好幾天才攢下來的錢,甚至得四處借錢才能看醫生。巴醫師接受電視台採訪時曾說:「父母無助的眼神在見到醫護人員的那一刻,即轉為崇敬,把醫師當神般這激起我奮門的心,從小六開始就有當醫師的夢想。」
巴醫師是魯凱族原住民,當時能夠到都市求學,甚至考上醫學院是非常難得的事,因此他的血液裡一直有一個熱忱和感動:要為自己族人的健康付出一點心力。他後來順利從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畢業後,便陸續在台東的長濱鄉及蘭嶼等地的衛生所服務,接著到太麻里衛生所,待了近20年。雖然在衛生所工作忙碌,巴醫師並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更擴大服務境界,如每週2天到比太麻里更偏遠的金崙及大溪衛生室看診,同時維持每週1次巡迴醫療服務,主動將醫療服務送到族人門前,而且常常犧牲假期,支援隔鄰大武鄉24小時急救診,可以說每天10幾個小時都在不停地奔波服務。。
過去30年漫長歲月裡,不論是長濱、關山、蘭嶼、金崙或太麻里,巴醫師堅持盡一個醫師的職責,把病人健康的需要和痛苦擺在第一位,他認為所做的沒有什麼特別可書之處。2011年榮獲衛生署首屆「原住民及離島養成公費生偏鄉服務奉獻獎」肯定時,他還謙虛的說,有許多人比他更值得拿到那個獎,而歸功於衛生所所有同仁的努力。
獲獎後他接受採訪時說:「目前的醫療工作結合人性與人道關懷,是相當美好的事情。」只是一路走來,他憂慮原住民深受煙、檳榔和酒(香檳酒)其害,交通意外事故、罹患癌症率等也逐漸上升,雖然現在原住民的健康已改善不少,但他認為,許多族人面對大環境衝擊時產生莫大的苦悶,為此令他感到焦慮;他認為自己年紀已過半百,因此更有責任把時間和精神放在照顧更多族人的需要上,特別是原住民同胞的身體與生命照顧。
偏遠地區醫療人員嚴重不足,則是另一個令巴醫師憂心的問題,而且最需要的不僅是駐診醫師而已,還有協助衛教工作的護理人員、藥劑師等,都需要專業培養與長期訓練。過去他擔任衛生所主任時,特別在衛教與預防上面花了許多心思,他說:「對原住民醫生來說,他的價值是什麼,就是連結這樣的障礙,去解決他原本沒有,所欠缺不到位的醫療資源。」
「全人關懷的觀念,最需要被落實在這些偏遠的原住民族群身上。」
筆者造訪巴醫師曾經服務過的長��鄉衛生所,目前只有一位郭姓護理長負責代理所有業務。曾與巴醫師在���麻里衛生所共事多年的林主任、護理長何小姐,都肯定巴醫師犧牲奉獻的精神,也不約而同表示��遠地區醫療缺乏最大的癥結問題是醫師不足!這些資深的醫療人員受巴醫師教誨與感召,深深影響他��的工作態度,都在偏遠地區服務10年以上。
根據衛生署的資料顯示,衛生署從1969年培育原住民和離島地區醫事人員以來,已經有778位醫事人員,約7成的醫事人員履約,繼續留在偏遠地區服務。為提供在地原住民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衛生署特別補助偏遠地區行動數位醫療車,希望能深入偏遠部落,提供居民肝病篩檢和牙科診療等醫療服務。雖然如此,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仍極度缺乏,��了交通不便,原住民醫師的培育不易,更不用談醫師願意駐診了。相形之下,巴醫師自始至終都抱著「關懷」與「陪伴」的行醫心志。
「全人關懷的觀念,最需要被落實在這些偏遠的原住民族群身上──病人是最好的老師。從病人對談中發現很多東西不能化成文字閱讀,只能自己吸收歸納在心裡,編纂成自己的教科書。」巴醫師動完手術出院後,接受媒體訪問時有感而發。也許這樣的心志和情懷,讓他願意默默地做一個沒有光環的勇士。
「醫生的光環,不會因時間、地點而改變。認真去做,這個角色才會被認定且存在。」
在山與海之間蜿蜒的台九線公路上,我結束一天的工作,兼程趕回花蓮。回想這偏遠而孤單的醫療站裡只有一些零星的病人,但醫療人員仍然堅持著崗位、守護民眾的健康。想起巴醫師曾說:「醫生的光環,不會因時間、地點而改變。認真去做,這個角色才會被認定且存在。」對於巴醫師,因他的低調而認識不多,但我看到了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與人才缺乏的問題,也看到促使巴醫師堅持留在原鄉服務的感動,是出自於來自原住民血液裡勇士的精神。
聖經上記著說:「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哥林多前書4章1節)筆者曾經參與醫院關懷照顧工作,對一個生病的人而言,不管是長期或是短期,他們的痛苦與創傷確實非常需要醫療專業人員的關懷與照顧;而耶穌已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憐憫,以謙卑的態度,像僕人一般的服事需要的人,特別對遭受痛苦打擊的病患施予同情、關切、愛惜、聆聽、陪伴等愛心關懷行動,是出於善意、發自內心的互助行為。這樣的精神放在為健康守護第一線的醫療護理工作上,就變得更有意義、更人性化。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還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感人故事,像巴德雄醫師、徐超斌醫師等,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