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先春牧師 (江淑文)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江淑文 寫在駱先春牧師逝世十週年 題 :「二十世紀神蹟」的參與者——駱先春牧師 《新使者雜誌》 17期 1993年8月,又見於《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人光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 p.246-253。附 駱先春牧師小檔案 

◆永遠也忘不了饑餓的感覺
「我永遠也忘不了饑餓的感覺是什麼。」在一次餐聚中,面對諸多佳餚時,駱先春牧師的三男駱維仁博士說出童年時的遭遇,在他的腦海中刻下無法泯滅的回憶。
1937年3月31日駱先春牧師來到三峽教會,開始他的牧會生涯。當時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牧師的謝禮不多,家裡的孩子不少,為要維持一家12口的生活,每天大家只能吃一餐,而駱牧師又不忍心看孩子們挨餓,常會將自己的那一份留給孩子吃。有一次駱牧師娘無意中發現,駱牧師不但把蕃薯稀飯裡的「料」分給孩子,連粥水也捨不得喝,拼命的喝水止饑。營養不良,加上水喝太多,以致他雙腳浮腫,不良於行。
駱維仁博士回憶說,他7歲的時候,曾經用輕便車推著雙腳無法走路的父親,到山上會友家種蕃薯。費了3小時吃力地抵達山上時,見會友已外出工作,他們因肚子餓,即就地撿拾會友養豬剩下來的蕃薯來吃。另外,有一次他還去教會對面的賣菜攤位,將菜販丟棄不要的芹菜葉撿回來吃。
對孩子們而言,那是段除了饑餓還是饑餓的童年。在駱先春牧師的心中,卻是用知足的感恩心情來看待。他常被長途跋涉前來聚會的信徒的熱誠所感動,聚會結束時,常以有限的配給米,加上多量的水,煮成稀飯,與信徒共享。他在任期間,常有蛇類在教會的周圍竄來竄去,有一次一條7尺餘的錦蛇還竄入牧師館的榻榻米底下,這些都被視為「意外的珍客」。而當他發現後山澄清之泉水,並將之引道到牧師館、教會使用時,他也雀躍不已。1938年5月12日就任牧師的那一天,更是一生難忘的光榮日子,高興之餘,他將一切榮光歸給上帝。
◆那一段平靜的生活
台灣結束日本統治時代之後,駱先春牧師也離開牧會九年的三峽教會,前往淡江中學教書。那時,駱牧師因英語能力好,也兼任台北美國新聞處的職員及數份英文教學的工作,收入逐漸增加。相對地,給予孩子們的物質和教育環境也大大提高。在平穩舒適中,已步入中年、牧師生涯漸有成的駱牧師,心底還保留了一塊淨土,收藏著他年輕時對上帝的允諾。
早在1928年,駱牧師只有24歲,那時他還是神學院的學生。暑假中,他志願配搭孫雅各牧師的原住民宣教事工,利用暑假前往花蓮鳳林教會協助傳道工作。他直接感受到原住民生活落後,被日本人和平地人歧視,為煙酒惡習所束縛,害怕人死後變成的神鬼的恐懼心理。那時有一幅實景,更是讓他銘記在心。根據駱牧師自己描述:「有一次,看到太魯閣族同胞揹負一大花青的香蕉,從山上到街上賣給商人。我親眼看到那個商人給他角半銀(十五分錢),他就向那個人買一瓶米酒九分錢,再買三分錢的魚脯,蹲在樹下拍手唱歌痛飲一場。日����晚晡,他才將剩餘的三分錢給那個商人買幾條香蕉——都是黑皮、臭爛的,吃完了���認為今日的使命已經完畢,就起身空囊素手而歸。妻兒待餵、學生待父帶文具回來都一無所得,因此家人饑餓,學生穿破衣,宛若帶機槍的兵士似地登校。看這樣如何求上進。但駱牧師感謝上帝給他機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明白自己能在未來服事工作上做些什麼?他在心裡對上帝說:「上帝若是允許,將來要做山地教化的工作。」
◆「不進卻退」的選擇
事隔二十年了,駱牧師常在想,如果他滿足於眼前的生活,那麼早昔他對上帝許下的承諾又算什麼?就在1947年,他堅辭淡江中學的教職,想和孫雅各牧師一起從事山地宣教的工作。許多人無法理解他「不進卻退」的選擇。對他的家人而言,這又是一次變動。在三峽時,日子雖然清苦但安定。到了東部,出外拜訪原住民時,因為路途遙遠,往往一出門就是兩、三個禮拜才能回家,幾乎居無定所。夜宿荒野中,駱牧師曾有半夜被老鼠咬醒、被臭蟲攻擊的經驗。也曾經在來回的路途中,因食物用盡,只好挨餓前進。
駱維仁博士回憶說,那時候他被留在北部讀書,但因為思念父母,無心課業,常常溜上火車,前往三峽和基隆的姐姐家尋求親情的安慰。
當時駱先春牧師宣教的範圍在台東、花蓮一帶,關心的對象有阿美、彪馬、排灣、魯凱及蘭嶼的雅美族。當時原住民對平地人還是有戒心,彼此溝通都有困難,遑論要進入他們的內在世界,將福音的種子撒在他們的心靈中。駱牧師用著迂迴、緩和的方式打開僵局。駱牧師年輕時,曾在日本人的醫療所擔任藥局生3年,頗有醫學知識,使得他能用醫藥治療他們肉體上的軟弱,幫助許多人克服了寄生蟲、瘧疾和百日咳等流行病。那時許多原住民的小孩因腹內有迴蟲,多肚大如鼓。駱牧師自費購買迴蟲藥給他們服用,當一團團的迴蟲被排泄出來時,原住民當場嘆為驚奇,直稱駱牧師為「神」。另外,駱牧師也主動參與原住民的豐年祭;把原住民為慶典而唱的歌曲當場用簡譜速記下來,馬上回應,唱給他們聽。駱牧師這種運用音樂上的你唱我和的彼此共鳴方式,很快地被原住民認同,進而接納他。
◆不得不提的音樂恩賜
在此,不得不略提駱先春牧師在教會音樂上的成就。駱牧師在世時,有人尊稱他為「一部活活的台灣教會音樂史」,在神學院求學開始,就展露聖詩創作方面的恩賜。長期參與台語聖詩的整理工作,在即現今教會通用的聖詩本523首中,屬駱牧師作詞的有20首、作曲約7首、譯詞的有90餘首。我們的禮拜中最常吟的263首「至聖的天父,求你俯落聽」就是他的處女作;第434首「天父阮大家齊聲」是他和四男駱維道博士合作而成的,父子聯手共同聲讚天父,在教會中傳為美談。
◆越艱難越用心服事
整個宣教過程中,經濟、交通及與原住民溝通的困難都不是問題,最讓他錯愕、心痛的打擊,竟是來自外教派的攻擊。台灣光復後,許多教派也進入原住民族群中,但他們不是抱著攜手共傳福音的服事心理,而是懷著「搶地盤、瓜分信徒」的心理前來。抓住原住民社區亟需物資補助的弱點,不將人力、物力投資到其他福音尚未傳達的地方,反而利用來自美國的救濟物質,誘拐已經信主的弟兄姐妹到他們的教會禮拜。
這些突發狀況,讓駱牧師非常為難。幸而孫雅各牧師從旁協助他,在平地與友好教派中建立共識,共同協助山地教會的工作,用實際培育人才的方式,鼓勵更多人加入。此後,許多平地教會與青年歸主協會的弟兄姐妹參與,也陸續有一些受栽培的原住民傳道者回到自己的家鄉服事。他們的努力,開啟了原住民傳統、封閉的信仰世界,逐漸接受基督教信仰,這些成就被稱為「二十世紀的神蹟」。
經過這些波折以後,駱牧師對整個山地宣教有更深刻的認識,不只是讓原住民「知道」福音而已,更要讓他們「了解」聖經和教理,好讓這些純樸的信徒在面對外來的衝擊時,也能辨別真理和異端。因此,他在1958年完成阿美族語的馬可福音,讓他們能用自己的話讀聖經,算是最早的「福音本土化」。
總計駱牧師到1967年榮退為止,為山地宣教工作整整付出20年的心力。雖然是身退,但心仍留在山地教會,在1979年他因腦中風昏迷,醒來後說的第一句話是「阿美族的聖詩還沒有完成」。在駱維仁博士的印象中,他對父親的感覺是嚴肅的。其實駱先春牧師也有溫柔的一面,只是多化成無止盡的關懷,用於最需要關懷的原住民當中。
參考資料:
1. 胡文池,〈悼念老同工駱先春牧師〉,《台灣教會公報》,1672期。
2.〈駱先春牧師略傳〉,《台灣教會公報》,1673期。
3. 駱先春,〈難忘的三峽〉,同上。
4. 鄭敏熙,〈駱先春老牧師——一部活活的台灣教會音樂史〉,《台灣教會公報》,1675期。
5. 駱先春,〈追憶孫雅各牧師與我之往事〉,同上。
6.《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1984年3月2日二版。
駱先春牧師小檔案
1905年12月15日  出生淡水
1931年      台灣神學院畢,同年前往日本中央神學院深造
1933年      返台,被任命為傳道師,前往新竹教會
1934年      辭去新竹教會牧職,前往淡江中學任教
1935年      正式參與聖詩編譯工作,到1967年止
1936年      辭去淡江中學教職
1937年3月31日    任三峽教會傳道師
1938年2月7日      被設立為牧師,同年5月10日就任三峽教會牧師
1941年12月8日    二次大戰爆發,為維護信仰,與三峽教會陳文贊長老被監禁66天
1945年11月27日     離開三峽教會,再度任教淡江中學
1947年      辭去淡江教職,同年12月9日舉家搬往台東,開始山地宣教工作
1957年      因駱師母身體欠安,暫居台北
1958年      第一版35首阿美族語聖詩出版,翻譯阿美族語的馬可聖經,由聖經公會出版
1958年12月25日  173首的五線譜阿美族語聖詩完成出版
1967年      榮退
1982年      獲台灣神學院頒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1984年2月28日 榮歸天家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