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聖詩與韻文詩篇》前言

首頁Home | 諸家論述總檔 |翁佳音曾宗盛 | 徐謙信 | 夏文學 | 江玉玲 | 郭東榮 | 郭正昭 | 李加恩 | 林昌華 | 林俊育 | 林暢有 | 盧俊義 | 阮宗興 | 王昭文 | 王成 | 蘇慶輝 | 謝大立 陳俊宏 |鄭仰恩| 張德麟 | 張德謙 |張妙娟

 

江玉玲


《聖詩歌》自序

《臺語聖詩與韻文詩篇》

 

江玉玲

 20054月初版. 道聲出版社. .250


 

臺灣長老會目前使用的523首《聖詩》(1964出版,以下稱「臺語《聖詩》」),百分之九十五的旋律源於西洋,而歌詞也百分之八十五譯自西洋聖詩。坊間有些聖詩「史源」方面的中文參考資料,關於「年代久遠」或者是「非英語系國家」的聖詩,也常常被「殖民」式的間接引用來源不詳的日文或英文二手資料,「聽說」、「據說」的八卦滿天飛,著撰者望文生義的將羽毛變成天鵝,常常看了令人冒冷汗。

 這本書是回來臺灣這幾年研究成果的累積與修正。主旨在於透過文獻的考證與比對、嚴謹的版本分析,釐清韻文詩篇從歐洲傳來臺灣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誤解與混淆,並深入詩譜原稿,根據歷來相關的研究,有系統的還原臺語《聖詩》與韻文詩篇之間的歷史淵源。其實「還原聖詩的真相」是件艱鉅的工程,往往花費了很多時間卻不見「經濟效益」,追蹤的成效,也無法像吃麥當勞速食一樣,馬上立竿見影。以本書中的例子而言,「日內瓦詩篇」可分成瑞士人1551年至1562年一系列的法文「日內瓦詩篇」(Genevan Psalter)及1560年英國人出版的87首「英文日內瓦詩篇」(Anglo-Genevan Psalter)兩種。而後者是「瑪麗逃亡朝」(Marien-Exile1553-1558)後,從蘇格蘭逃到瑞士日內瓦的英國人,仿照瑞士人的法文「日內瓦詩篇」編纂的英文詩篇集,所以名稱上為了區別而加上「Anglo」。雖然兩者產地都是日內瓦,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韻文詩篇系統。法文「日內瓦詩篇」在1562年將150篇詩篇完整出版(例如臺語《聖詩》第362首旋律),而「英文日內瓦詩篇」只編了87首(例如臺語《聖詩》第2首旋律),並沒有第100篇。除了這兩種毫不相屬的詩篇集之外,甚至還可擴展到1562年倫敦出版的150首完整英文韻文詩篇(例如調名OLD 112TH的臺語《聖詩》第353首旋律,以及OLD 124TH的臺語《聖詩》第44首旋律)。如果再詳細一點,還可以搬出後來對聖詩學(Hymnology)影響深遠的另一個韻文詩篇系統:150首完整「蘇格蘭韻文詩篇」(Scottish Metrical Psalter1564年愛丁堡出版,例如臺語《聖詩》第1220122238首的旋律)。

 「臺灣基督教聖詩史」的追溯,已實際影響到「臺灣音樂史」的真相釐清。本書列舉的是大家耳孰能詳的「大衛詩篇第100篇」旋律的問題。這個旋律關係著目前已知文獻中,有關臺灣音樂的最早紀錄。十七世紀荷蘭人在臺灣使用過大衛詩篇第100篇的旋律,這是史料上有記載的。然而今天在臺灣使用的詩篇第100篇旋律(例如臺語《聖詩》第34首及第508首)並非當年荷蘭人在臺灣使用的旋律。本書壓軸的第六章第三節將綜合全書的脈絡,對這個目前臺灣音樂史已知文獻中提到的最早旋律,做個詳細說明。

在臺灣想「用心」唱聖詩時,常會遇到的問題是,不明白聖詩的來源與用途。例如臺語《聖詩》第1首〈無行惡人道路〉(Bô Kiân Pháin Lâng Tō Lō.),它時常被放在星期天上午的大禮拜中吟唱。可是它的調名VESPER,卻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這是一首「晚禱」的旋律。這樣的使用,就好像在婚禮中奏哀樂一樣,不是很恰當。不過另一個有趣的聯想是,當初會將〈無行惡人道路〉配上「晚禱」的旋律來唱,不知是否與惡人走夜路有關?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這麼「顧人怨」的替聖詩做「歷史溯源」?或者「聖詩愛唱就好,何必知道這麼多」?可是,不好好的了解聖詩而隨便唱它,就如同不好好讀聖經的人一樣,難免會誤信傳言:彼得於「狗」叫時三次不認主!雖然這個理由有點吹毛求疵,不過如果好好的了解聖詩的來龍去脈,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愛「敬拜讚美」而不愛唱已有百年歷史的「傳統聖詩」?試想:我們的聖詩裡有很多百年前福音詩歌的遺產,而福音詩歌是當時的流行音樂,在歷經調整與修正之後,今天留得下來的,都成了我們聖詩中的「古典」及「傳統」。而現在的「流行」,可能成為未來的「傳統」。了解聖詩歷史,對於聖詩發展的鑑往知來上,確有實質的意義。

 這是一本探討臺語《聖詩》溯自日內瓦詩篇歷程的實驗紀錄,以加爾文法文日內瓦詩篇為起點,歷經英文詩篇、蘇格蘭詩篇、荷蘭詩篇,而傳到臺灣的詳細經過。整體而言,這還只是個點狀而非全面性的研究。盼能提供其他聖詩議題研究些許參考,未來能將許多點狀研究連結成帶狀、繼而向全面研究的組成邁進。誠心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