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台灣基督教史研究的史料與文獻(全文)

首頁Home | 諸家論述總檔 |翁佳音曾宗盛 | 徐謙信 | 夏文學 | 江玉玲 | 郭東榮 | 郭正昭 | 李加恩 | 林昌華 | 林俊育 | 林暢有 | 盧俊義 | 阮宗興 | 王昭文 | 王成 | 蘇慶輝 | 謝大立 陳俊宏 |鄭仰恩| 張德麟 | 張德謙 |張妙娟

林昌華


宣教師與台灣長老教會

台灣教會歷史與我

早期台灣基督教史研究

馬偕研究的史料問題

阿立、塔瑪吉山哈與海伯

荷蘭宣教師與西拉雅族

教會史家甘為霖牧師 

 

林昌華

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2004年會暨「賴永祥先生的學術世界」研討會2004.12.10


目       錄


一、「近世初期荷蘭人之台灣宣教」目錄內容分析... PAGEREF _Toc161252006 \h 2

二、新近出版的荷文,西班牙文史料與文獻... PAGEREF _Toc161252007 \h 3

三、史料目錄:... PAGEREF _Toc161252008 \h 4

1、曹永和,包樂史,江樹生編《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台灣檔案目錄》... PAGEREF _Toc161255430 \h 4

2、《東印度總督及評議會史料目錄集(統治機構1621-1811年)》... PAGEREF _Toc161255431 \h 4

3、林昌華編,《荷蘭東印度公司收到書信與文書有關台灣部分目錄》... PAGEREF _Toc161255432 \h 4

四、荷蘭本土教會議事錄:... PAGEREF _Toc161252011 \h 5

荷蘭倫敦小會資料集... PAGEREF _Toc161252012 \h 5

五、19到20世紀荷蘭有關東印度教會研究的重要作者與文獻... PAGEREF _Toc161252013 \h 5

雅各•安尼•荷羅特( Jacob Anne Grothe, 1815-1899) PAGEREF _Toc161252014 \h 5

范。特洛斯登伯。布來殷(van Troostenburg De Bruyn, 1830-1903)... PAGEREF _Toc161252015 \h 7

雅各•茂伊(1868-1939)... PAGEREF _Toc161252016 \h 9

荷屬東印度基督教會史料集... PAGEREF _Toc161252017 \h 10

約翰•克李斯丹•諾登伯《荷蘭在17、18世紀的基督教海外宣教》... PAGEREF _Toc161252018 \h 11

卡爾•威瑟•提奧多魯斯•范•布斯拉•范•杜布丹(1873-1955)... PAGEREF _Toc161252019 \h 12

《改革宗教會在荷蘭以及東印度公司時期在東印度的宣教》... PAGEREF _Toc161252020 \h 12

《東印度公司誌,第4卷》... PAGEREF _Toc161252021 \h 13

一般報告書的台灣部分... PAGEREF _Toc161252022 \h 14

程紹剛,《荷蘭東印度公司與福爾摩沙,一段遭到遺忘的歷史》... PAGEREF _Toc161252023 \h 14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沙1624-1662年》... PAGEREF _Toc161252024 \h 14

興瑟的論文... PAGEREF _Toc161252025 \h 14

《台灣宣教成功》附錄當中的4段對話... PAGEREF _Toc161252026 \h 15

六、手稿文獻資料... PAGEREF _Toc161252027 \h 17

七、17世紀台灣基督教會歷史研究的展望... PAGEREF _Toc161252028 \h 21

 


 

1965年,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慶祝來台宣教百週年之時,編有《百年史》一書,另外也徐謙信牧師也著有《荷蘭時代之台灣基督教史,前篇》,作為慶祝來台百週年的紀念叢書之一,這可算是自甘為霖牧師編著編著《Formosa Under the Dutch》(荷蘭統治下的台灣)以來,台灣教會歷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

特別是在《百年史》附錄,由賴永祥教授所編的「基督教台灣宣教史文獻」當中的『近世初期荷蘭人之台灣宣教 』一篇,為後進的研究者提供了有關台灣早期基督教歷史的文獻參考指南,對於提攜後進的功勞不可謂不大。

然而綜觀這十數年來台灣歷史的研究發展極為迅速,並且不斷有相關作品出現,因此在賴永祥長老所編輯的書目問世40年之後的現在,有必要就目前出現的史料以及文獻作一增補。

一、「近世初期荷蘭人之台灣宣教」目錄內容分析

「近世初期荷蘭人之台灣宣教」書目資料分為,1、史料彙編,2、宣教師著作,3、聖經之翻譯,4、論述,5、教化之遺留等五個類別。當中史料彙編有3件、宣教師著作有10件、聖經翻譯2件、論述有21件、教化之遺留有4件,而總共有40個條目。

進一步分析這40個條目的內容,有關基督教的史料彙編有3個項目,而收錄宣教相關的史料有2件,那就是荷羅特(J. A. Grothe)的「早期荷蘭宣教史檔案」(Archief voor de Geschisdenis der Oude Hollandsche Zending)。以及法連丹(François Valentijn)的《新舊東印度誌》(Oud en nieuw Oost-Indiën)兩種。[1]

宣教師的著作類10件當中所介紹的史料有6種,即荷魯特的《早期荷蘭宣教史檔案》、倪但理(Daniel Gravius)的《西拉雅語基督教信條書及詮釋》(Patar ki Tna-msing-an ki Christang Formosas. Et Belg. ‘t Formulier des Christendom met de verklaringen van dien inde Sideis-Formosaansche tale)[2]、花德烈(Jacobus Vertrecht)所編寫的《台灣島法波蘭語教理問答與講道篇》(Leerstukken en Preeken in de Favorlangsche Taal(( Eyland Formosa))。以及兩種字彙集。包含哈博宜(Gilbertus Harpartius)的法波蘭語字彙集(Woord-boek der Favolangsche Taal)以及著作年代與作者不詳的西拉雅語字彙集手稿(Woordenlijst der Formosaansche Taal Volgens een Handschrift in the Bibliothek der Urtrechtsche Academi)[3]。而標號5的史料,即尤羅伯牧師在1645年所編的《台灣與ABC教理問答》(Solat, i.A,B,C, u.s.f. Katechismus. Formosanisher-sprache),此文獻已經失佚。[4]聖經之翻譯所收錄的文獻一件,即倪但理牧師翻譯的馬太福音書。[5]

綜觀賴永祥教授所編的目錄,最主要是以台灣的史料為主,然而台灣的命運卻常常與周圍國家的變遷互相的連動,國家的命運是如此,那麼由西方傳入台灣的基督教會也不更是如此嗎?所以筆者認為,在編著有關早期台灣教會歷史目錄時,有必要將同時期東印度甚至荷蘭本土的出版文獻與史料一併討論才是。

二、新近出版的荷文,西班牙文史料與文獻

90年代至今,隨著台灣歷史受到應有的重視之後,有關17世紀的史料與研究也陸續出版,在這個當中最重要的有3套書,包括:

  1. 曹永和,包樂史《熱蘭遮城日誌,共4 》<De daghregister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這裡所說的熱蘭遮城日誌並不是原先收藏熱蘭遮城城堡當中的日誌,這些史料已經隨著鄭成功佔領台灣而消失殆盡。目前所見的日誌內容是當時由台灣寄往巴達維亞東印度總督府和荷蘭十七人董事會的副本,收藏於荷蘭國立檔案館當中。但是這些記錄的內容並不完整,例如1624到1629年9月的史料欠缺,1641年只有1月,42年只有10月,49年欠缺,52,53年欠缺,58年8月到61年2月欠缺,62年只有1、2月。[6]

    熱蘭遮城日誌第1卷是1629-41年,第2卷是1641-48年,第3卷是1648-55年,第4卷是1655-62年。這些日誌當中除了有熱蘭遮城所記載的商業紀錄以外,也有各地的治安與宣教的情形,荷蘭遠征隊的踏查旅行記錄,地方集會(landsdagh)出席的狀況等記錄。這是十七世紀台灣各地的最詳細紀錄與基本資料,雖然記錄的主要內容不是以宣教為主,但是在記錄當中可以看到宣教師和當地居民的接觸記錄,是研究17世紀台灣基督教史的基本史料。目前熱蘭遮城日誌在經過江樹生先生的翻譯之後,前3卷已經由台南市政府出版,第4卷應該已經在排版當中,相信很快就會出現,隨著日誌完整的翻譯完成,將會提供台灣的研究者更多的方便。

  2. 包樂史、娜妲麗、佛列其,《台灣人的接觸,關於台灣原住民社會的紀錄,由荷蘭檔案館史料選譯,第1卷,第2卷。》台北:順益原住民博物館,1999、2000年L. Blusse, N. Everts, E, Frech <Formosa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1: 1623-35, Vol.2: 1636-45>

《台灣人的接觸》是順益原住民博物館一連串有關台灣原住民史料整理計畫的一部分,在這個計畫當中包括17和19世紀的史料都陸續出版,至於有關17世紀的史料方面,已經出版的兩卷是有1623年的雷爾生在澎湖群島佔領時的日誌開始,到1646年台灣長官卡弘( Francois Caron)寫給東印度主席孔雷理斯•范•德•蘭(Cornelis van der Lijn)的書信告終,總共收錄有456個條目的資料,內容是以荷英對照的形式出版,這對於無法使用荷蘭文作研究的人來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史料集。[7]

  1. 鮑曉歐《西班牙在台灣,第1卷:1582-1641,第2卷1642-1682》Jose Eugenio Borao Mateo<Spaniard in Taiwan Vol.I. 1582-1641, Vol.II. 1642-1682>。

    西班牙在1626年到1642年間統治台灣北部的淡水和雞籠,這是眾所周知之事,但是有關西班牙在台灣的統治狀況與宣教的成敗,向來都是研究者一個很頭痛的問題,因為在台灣歷史研究者當中能夠閱讀西班牙文的人實在有限。而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布拉奧先生自從在1993年的《台灣史田野研究通信,第27期》當中發表「北台灣的原住民族─根據17世紀的西班牙文獻」(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Taiwan, according to 17th century Spanish sources)之後,他就進入西班牙時期的台灣歷史研究,終於在2001年以及2002年出版了這兩卷有關西班牙與台灣的重要史料集。

這兩卷書以時間的架構分為6段,第1段是「接觸與相關的消息」(1582-26),2. 豐收時期(1627-35)3. 消退(1636-43)。進入第2卷,4.「戰敗以及後續的影響」(1642-44),5.「因為失去福爾摩沙而審判口苦愛拉(Corcuera)(1644),6. 「與明鄭王朝的關係」(1645-1682)

三、史料目錄:

  1. 曹永和,包樂史,江樹生編《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台灣檔案目錄》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97年。

  2. 《東印度總督及評議會史料目錄集(統治機構1621-1811年)》,海牙:國立檔案館,2002年。<Inventaris van het archief van de Gouverneur-Generaal en Raden van Indiee( Hoge Regering, 1621-1811)> Den Haag: Natoional Archief. 2002.

    本史料目錄是在2002年出版,內容是收藏在雅加達的「國家檔案館」當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資料目錄,這是荷蘭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共同記憶計畫成果的部分成果。

  3. 林昌華編,《荷蘭東印度公司收到書信與文書有關台灣部分目錄》<Overgekomen brieven en papieren van VOC>,本目錄所收的條目有962條,(台灣小會決議錄與書信集尚未編入)。是筆者將海牙檔案館2樓所收藏打字稿本的《收到文書》有關台灣部分的目錄抄錄下來,另再加上荷魯特《檔案集》的目錄,收錄而成。將來本目錄還會再加上《大員小會決議錄》,《大員小會與其他教會機構往來書信》,期待讓這些的目錄更為完整。本史料集將會掛在台灣神學院歷史資料室網站,供研究者檢索。

四、荷蘭本土教會議事錄:

荷蘭倫敦小會資料集<Acta van het consistorie van de Nederlandse gemeente te London>

倫敦小會(Londen Consistory)成立於1550年,是荷蘭改革宗教會最早的教會組織,算是日內瓦以外的重要宗教改革分支(加爾文(Jean Calvin)也不過在1541年前於日內瓦建立小會)。由於當時的荷蘭受到西班牙統治,所以參與宗教改革的信徒受到天主教會嚴厲的逼迫,因此最初的教會組織並不是在荷蘭境內成立的,而是在英國倫敦成立。倫敦小會的議事錄當已經出版的部分是由1569年到1585年,但卻是這個小會議事錄的第3卷,而前2卷由1560到1568年的部分尚未整理完成。

本書是由第3卷開始,時間上是由1569年11月到1571年8月,

第4卷:1571年11月到1572年8月。

第5卷a:1572年9月到1575年6月。 

第5卷b:1578年6月到1585年12月。

附錄:1、倫敦小會名冊,為倫敦小會奉獻記錄(包括布魯塞爾,亨特(Gent)普理菲議會(Privy Council),以及兩封由亨特的牧師與教會寫給倫敦小會的書信)

五、19到20世紀荷蘭有關東印度教會研究的重要作者與文獻

雅各•安尼•荷羅特( Jacob Anne Grothe, 1815-1899)

雅各•安尼•荷羅特寫有5本書,當中的3到5種是與東印度的宣教有關的史料與文獻。當中的第4種是在介紹荷蘭東印度公司再來登大學裡面所設立,專為訓練前往東印度宣教師的神學院的事蹟,稱為華留士神學院是因為那間神學院是由來登大學教授華留士所主持,這個學校訓練來台灣最重要的3位宣教師,甘治士(Georgius Candidius),尤羅伯(Robertus Junius)以及花德烈(Jacobus Vertrecht)

  1. <Dissertatio literaria inauguralis de Soceate Aristophanis> 1843. Trajecti ad Rhenum: J. de Kruijff. 1843

  2. 《1588到95年間的歷史文獻》烏特烈支:烏特烈支皇家歷史學會印行, 1861-65年<Stukken voor de geschiedenis de jaren 1588-95>Utrecht: Overgedrukt uit de Kronijk van het Histor.Genootschap te Utrecht,1861-65.

  3. 《東印度公司一位官員文獻所見的最早事蹟》烏特烈支:歷史學會,1872-74<Eerst sprokkeling uit de papieren van eenen bewinderhebber der Oost-Indische Compagnie> Utrecht: Historisch Genootschap. 1872-74.

  4. 《華留士的神學院》烏特烈支:S.I. <De Seminaer des Walaeus>Utrecht:

  5. 《早期荷蘭宣教史檔案集》,烏特烈支:班登,1884-1891年<Archief voor geschiedenis oude Hollandsche Zending >Utrecht: Bentam. 1884-1891.

這一套書總共有6卷,第1、2卷是關於北荷蘭大會史料當中有關海外宣教的檔案資料,第3、4卷是有關台灣的部分,這個部分大都已經經由甘為霖牧師翻譯成為英文,以《荷蘭統治下的台灣》(Formosa Under the Dutch)的書名出版,第5、6卷是有關荷蘭教會在班達等地宣教的史料集。由於第3、4卷已經在賴永祥教授的目錄當中出現,所以就不再多加介紹。

5.1.《早期荷蘭宣教史檔案集,第1卷:由北荷蘭省大會史料摘錄》烏特烈支:班登,1884年。Jacob Anne Grothe<Archief voor de Geschiedenis der Oude Hollandsche Zending, I. Aanteekening uit de Acta der Provinciale Synoden van Noord-Holland>, Utrecht: van Bentum. 1884.

荷魯特所收錄大會中會的史料包括有:荷恩大會(Synode Hoorn)英克懷山大會(Synode Enkhuizen)愛登大會(Synode Edam)奧克瑪大會(Synode Alkmaar)哈倫大會(Synode Haerlem)阿姆斯特丹大會(Synode Amsterdam)等大會的資料。所收錄的資料都是與東印度地區宣教的相關事宜、人事資料、以及東印度地區教會的報告書。例如在1645年哈倫大會當的議事錄當中就有一篇來自台灣的報告書,在書信當中提到當時台灣教會的狀況,有多少人受洗,結婚,教會學校的學生人數,另外也有提到對漢人宣教以及所遇見的困難等。[8]

5.2.《早期荷蘭宣教史檔案集,第2卷:由不同的大會和中會的史料摘錄》烏特烈支:班登,1885年。<Archief voor de Geschiedenis der Oude Hollandsche Zending, II. Aanteekening uit verschilldende Synondale en Classicale Acta), Utrecht: C. van Bentum.1885.

本書所收錄的南荷大會的紀錄有鹿特丹大會(Synode Rotterdam),賀爾昆大會(Synode Gorcum)海牙大會(Synode Gravenhage)布立樂大會(Synode Briele)福爾登大會(Synode Woerden)愛色斯坦大會(Synode Ijselstein)台夫特大會(Synode Delft)來登大會(Synode Leyden)史希但大會(Synode Schiedam)雷爾但大會(Synode Leerdam)多特烈支大會(Synode Dortrecht)布倫大會(Synode Buren)史虹厚文(Synode Schoonhoven)烏特烈支大會(Synode Utrecht)以及阿姆斯特丹中會(Classis Amsterdam)的史料。

在這些史料當中與台灣最有關連的是阿姆斯特丹中會的史料,因為不管是東印度公司的總部或是基督教會資源的中心都在這座城市。所有當時在台灣宣教的紛爭都是在這裡處理,所以阿姆斯特丹中會所保存的台灣教會史料也最多。

荷魯特也極為重視阿姆斯特丹中會的資料,因此在本書當中有將近70頁是這個中會的史料。在這些資料當中也有來台宣教者的紀錄,如甘治士與尤羅伯的史料。

范。特洛斯登伯。布來殷(van Troostenburg De Bruyn, 1830-1903)

十九世紀末有關東印度宣教的研究者最重要的人物是范。特洛斯登伯。布來殷(van Troostenburg De Bruyn),他在一八八四年以及一八九三年出版兩本非常重要的書籍,第一本是「東印度公司之下,在荷蘭東印度的荷蘭改革宗教會(1602-1795)」( De Hervormde Kerk in Nederlandsche Oost-Indië onder De Oost-Indische Compgagnie. 1602-1795), 這本書是在討論荷蘭改革宗教會在東印度地區的制度史,因此章節編排的方式不是依照時間的順序,而是以主題的方式來討論,本書分為十三個章節,分別討論教會的統計,教會的建築,組織,法規,牧師,疾病慰問使,教會擴展,教育,教會的影響,教會的文字事工,東印度的神學訓練,信仰讀本以及基督徒生活等。

另一本書為「東印度牧師的傳記辭典」(Biographisch Woordenboek van Oost-Indische Predikanten)在這個辭典當中收羅自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曾經在東印度地區服務的牧師的簡單傳記。

在這些傳記裡面有所有來台宣教師的資料,包括他們出生的城市,接受神學教育的所在,在東印度或台灣工作的情況,以及後來回去荷蘭之後的發展等記錄。在此節譯17世紀來台最重要宣教師尤羅伯的例子來說明:

「尤羅伯又稱為德。榮格(de Jonghe)1606年出生於鹿特丹,19歲時進入來登神學院就讀,他在華留士的學院就讀,畢業後由鹿特丹中會封牧然後派往東印度服務,他搭乘鹿特丹號大帆船前往東印度,在1629年2月29日到達巴達維亞,同年3月3日出發前來台灣。

在1629到1643年間擔任宣教師,他在蕭壟社與新港社學習台灣的語言,任內為5500位原住民洗禮,(小孩不包括在內),為超過1000對的夫婦舉行基督教的婚禮,他也大型的村社設立學校,訓練超過600位的學生,教導學生以羅馬字書寫原住民的語言,也為台灣人訓練大約50位教師,並且為原住民翻譯教理問答,禱告詞,十誡,主禱文,使徒信經,每個禮拜當中舉行3到4次的崇拜。1641年休假回到巴達維亞,他在那裡再度簽約,後來他在台灣繼續停留2年半的時間,1643年12月14日,他回到巴達維亞,但是這次他表示因為身體健康的狀況,他急切的想要回去祖國,當時在台灣還有2位牧師1位教師留在那裡(巴非斯和西門•范•布練牧師,以及約翰尼司•司羅非斯(Johannes Slovius)。

回去荷蘭之後,他先後在台夫特以及阿姆斯特丹擔任牧師,並且同時在東印度公司的贊助之下,訓練荷蘭的年輕人台灣的語言,以便將來派往台灣服務。」[9]

受過尤羅伯訓練的宣教士當中有3位後來來到台灣服務,他們是牟士(Mus)在台灣的時間是1655─61年,干比宇(Campius) 是在1655-16?年,芬德魯斯(Vinderus)是1657-59年,這三位宣教士當中,Mus在鄭成功攻台時殉教,而另外一位干比宇的命運卻有所爭議,因為根據法連丹的《爪哇宣教士遺事》(Javaansche zaaken van den godienst, bl. 55)當中的紀錄,他是在1657年過世,而另外一本書《荷蘭宣教士傳記辭典》(V.d. Aa, Biograph. Woordenboek der Nederland III bl. 28)當中卻記載,他是在鄭成功攻台時殉教的數位宣教士當中的一位,然而在荷魯特 的《早期荷蘭宣教史料集》(Archief voor de Geschiesdenis der oude Hollandsche Zending)當中1655年12月21日大員評議會的報告書中記錄,干比宇因病於二林(Tackeij)過世,而他的妻子也病危,比較起來應該是Grothe的紀錄較為正確。因為在他的紀錄比較完整。氛德魯斯則是在1659年過世,他的妻子隔年改嫁台灣評議會法院秘書Johan de Ridder van Amersfoort.。

第3本,「疾病慰問使的傳記辭典」,很可惜的是這本傳記辭典所提供的資料並不是很豐富,有可能是因為2個原因,第一就是,本來疾病慰問使在教會的功能是比較是屬於輔助性的工作,並且他們有許多人沒有受過正式的神學訓練,因此有關他們的資料就不算很多,而出現在小會的紀錄(由於記錄的性質使然,所以出現在小會當中的人物都是有一些問題的人)都是一些負面的紀錄,因此似乎比較不適合拿來當作傳記的資料。再加上作者身體的狀況不是很好(他在本書出版的隔年過世),所以比較沒有辦法擠身在煩浩的原始稿件當中尋找,抄錄所需的資料。       

  1. 范•特洛斯登伯•布來殷《東印度牧師傳記辭典》內梅亨:密爾伯,1893年。

    C.A.L. Van Troostenburg De Bruyn:<Biographisch Woordenboek van Oost-Indische Predikanten.>Nijmegen: P.J. Milborn.1893

  2. 范•特洛斯登伯•布來殷《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下的荷蘭東印度改革宗教會》

    <De Hervormde kerk in Nederlandsch Oost-Indiee onder de Oost-Indische Compganie (1602-1795)>  1884

  3. 范•特洛斯登伯•布來殷《荷蘭東印度的疾病慰問使傳記辭典》阿姆斯特丹:傅立斯,1902年。

    Krankbezoekers in Nederlandsch Oost-Indiee, Amsterdam. R.W.P.De Vries. 1902.

雅各•茂伊(1868-1939)

雅各•茂伊算是荷蘭教會當中整理東印度教會史料最為完整的研究者,總共出版四本書,在這四本書當中與台灣有直接關係的是第4本,這本書分為3卷,

  1. 《荷屬印度基督教會歷史,殖民時期優秀的牧師,以及荷蘭東印度的教會組織》<Geschiedenis der Protestansche Kerk in Nederlandsch-Indieein opdracht van Zijne Excellentie den Minister van Koloniën, op voorstel van het bestuur over de Protestantsche Kerken in Nederlandsch-Indië teboekgesteld>Weltevreden: Landsdrukkerij, 1923.

  2. 《荷屬印度基督教史:第1卷,由東印度公司肇始到安東尼。范。迪門總督的出現,1602-1635》<Geschiedenis der Prostentansche kerk in Nederlandsche-Indiee; 1e boek: Van de stichting der Oost-Indische Compagnie tot het optreden van den Gouverneur-Generael Antonio van Diemen(1602-1636)>Weltevreden: Landsdrukkerij, 1923.

  3. 《荷屬東印度基督教會地圖;包含完整的教區以及宣教人員分類的簡圖,以及解釋的文字》<atlas der Portestantsche Kerk in Nederlandsch Oost-Ondiee; bevattende eenvoudige overzichtskaarten van hare predikansressorten en van hare hulppredikersafdelingen met toelichtenden text> Topografische Inrichting. 1925.

  4. 《荷屬東印度基督教會史料集;第1卷,1927年,第2卷,1929年,第3卷1931年》<Bouwstoffen voor de geschiedenis der Protestansche kerk in Nederlandsche-Indiee; dl.1927, dl2 1929, dl31931>

由於個人所擁有書籍的限制,本人只介紹第2和第4本。

荷屬東印度基督教史,第1卷。顧名思義應該是作者期待會有後續的書籍出版才對,但卻是事與願違。這部作品原先是由荷屬東印度的殖民部門出資,聘請茂伊先生撰寫一系列荷屬東印度基督教歷史書,但是第1本出版之後,卻因為預算緊縮,後續的出版計畫取消。所以目前只有第1卷留存於世。

雖然在本書當中並沒有討論台灣的宣教史,但是由於內容寫得極為詳細,是瞭解派遣宣教師來台以前,東印度基督教傳教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書加上簡介共有5段,

簡介:第1章、東印度教會的肇始與擴張,它的組成與特色。第2章、東印度地區原來的宗教,自然崇拜,回教,以及天主教在這個地區的宣教成果。第3章,荷蘭改革宗教會進入建立教會的基礎,第4章,教會的養育者荷蘭東印度公司。

第1卷:

第1章,安汶的征服直到丹卡茲(Sabastiaen Danckaerts)的離任(1605-1622)

第2章,與班達(Banda)、提那特(Ternate)、蘇祿( Solor)以及庫邦(Koepang)的初次接觸直到1622年。

第3章,班登與巴達維亞,由東印度的接觸到1622年。

第4章,班答:胡瑟伯斯(Hulsebos)的來到直到卡本提總督( De Carpentier)的「教會命令」(Kerkorde)的影響。

第5章,巴達維亞,由胡瑟伯斯的離任到安東尼•范•迪門(Antonio van Diemen)總督就任,1622-32年。

第6章,班達,范•迪門總督第一次教會命令的影響,1624-36年。第7章,安汶,由丹卡茲的離任到范•迪門總督的來到,1622-1636,第8章,提那特,提摩群島(Timoe-groep)由1622到范•迪門總督的來到。

第2卷:范•迪門總督時期,東印度教會歷史以外的事情。

第1章,基督教對異教以及回教徒的宣教。

第2章,歐洲人牧師的派遣與供應。

第3章,學校教育。

第4章,教會的誡律。

第5章,教會對於自身權益的奮鬥。

第6章,教會所使用舊和新的禮典。

第7章,努力形成基督教的社會。

第3卷:東印度教會對荷蘭政府機構的倚賴

第1章,東印度教會對於荷蘭改革宗教會各個不同機構的倚賴。

第2章,東印度教會對於東印度公司各商部以及17人董事會的倚賴。

第3章,東印度教會對荷蘭共和國政府的倚賴。

荷屬東印度基督教會史料集;第1卷,1927年,第2卷,1929年

這本史料集共有3卷,第1、2卷是以巴達維亞以及相關的教會為主,而第3卷則是以班達地區教會的史料為主,並且所收錄的時間是在1670年以後的教會史料,與台灣沒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本文的討論集中在第1、2卷。

更嚴格來講,這兩卷史料應該取名為決議錄集才是,而關於決議錄的部分,可以分為兩種決議錄。

第一卷,1. 荷蘭東印度公司17人董事會有關東印度教會事務的決議錄,收錄的時間由1603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後次年)到1671年為止,在這個決議錄當中所討論的事情比較多政策性問題的討論,例如在1605年3月的決議錄當中討論如何訓練學生讀神學院,以便將來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地區傳教人員。1621年7月的決議錄當中討論,派遣安汶的孩童前來荷蘭接受神學教育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和後來甘治士牧師或尤羅伯所念讀的華留士學院以及甘治士請求公司派遣台灣孩童留學荷蘭的問題接軌討論。由於17人董事會並不是每次開會都會討論東印度教會的政策制訂,因此相對的收錄的史料也比較少。只有80頁而已。

第1卷,巴達維亞小會決議錄(het resolutie van den kerkenraad te Batavia van Anno. 1620-1645.

第2卷,巴達維亞小會教會史料(Kerkelijke acten van de Consistorie van Batavia)1646-1665

雖然第1卷和第2卷的名稱並不相同,但是史料的內容是相同,都是巴達維亞小會的決議錄。

「巴達維亞小會」這個名稱向來受到學界的混淆使用,有稱為「巴達維亞宗務院」,也有稱為「巴達維亞教會評議會」,這些名稱都不是正確的,因為巴達維亞的小會的名稱,(有時用Kerkenraed, 有時用 Consistory),這就是在改革宗教會或長老教會,中會小會體制的一環,是教會組織當中最基礎的單位。

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上,好像巴達維亞小會的位階高於別的小會,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因為在教會體制當中,每一間小會都是平等的,並不互相隸屬。但是因為巴達維亞是東印度公司總督與評議會的所在地,司法的仲裁單位也在巴達維亞,再加上宣教師由歐洲派往亞洲的過程當中,都會先到達巴城,並且東印度總督與評議會對於教會人事和資源的安排都有相當的影響力,所以在實際的運作,巴達維亞地位高於其他地方的小會;但在教會組織上兩者是相等的。事實上董事會也看到這樣的情形所以在1636年9月的決議錄當中決定,宣教師先前往巴達維亞,然後再由那裡派往東印度的其他所在。

這個巴達維亞小會決議錄邊有詳細的人名索引,這是研究東印度教會或是台灣基督教會歷史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只要17世紀在東印度或台灣服務的宣教師都可以在決議錄當中看到相關的決議資料,這是比傳記辭典更為重要的原始資料。

約翰•克李斯丹•諾登伯,(1815-1895)《荷蘭在17、18世紀的基督教海外宣教》,鹿特丹:森內特,1891年。Johan Christaan Neurdenburg<De Christelijk Zending der Nederlanders in de 17de en 18de eeuw> Rotterdam: M.WYT. Zonet. 1891.

諾登博士一位研究宣教學的學者,著有13本書,研究的主要區域在印尼東部的諸島,包括東爪哇、安汶、西利伯斯,米拿哈撒等地,另外一個重點是有關基督教育的研究。而本書算是他一個比較通論性的著作。全書共有3章194頁,在書中他引用許多宣教師的書信資料,但是因為本書的作者並沒有做出詳細的架構出來,而章節的分段部分也沒有作簡短的介紹,使得本書成為本難以由前言或大綱就知道內容。所以算是一本比較難以掌握的書。

卡爾•威瑟•提奧多魯斯•范•布斯拉•范•杜布丹(1873-1955)

杜布丹是國立烏特烈支大學的神學博士,先後有9本的著作,他對於東印度的旅行記錄很有興趣,著作當中有2本就是相關的著作,《第一次東印度旅行的紀錄》(Eerst indrukken van een Indische reis, 1931)以及《在荷屬東印度宣教旅行的一次記錄》(Enkele reisindrukken over de zending in Ned. Ind. 1903)另外的著作有人物史研究以及路德宗宣教史研究,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有關荷蘭在東印度宣教史研究的著作。

卡爾•威瑟•提奧多魯斯•范•布斯拉•范•杜布丹,《改革宗教會在荷蘭以及東印度公司時期在東印度的宣教》,烏特烈支:1906年。Carl Wessel Theodorus van Boezlaer van Dubbeldam:<De Gereformeerde Kerken in Nederland en de Zending in Oost-Indische Compagnie in de dagen der Oost-Indische Compagnie>. Utrecht. 1906.

本書是杜布丹烏特烈支大學的博士論文,全書分為4章以及附錄。

序言:介紹他所使用的原始檔案資料、已出版的檔案資料、重要的書籍以及文章。

第1章:肇始

阿姆斯特丹:

A.    關於中會與小會

B.    小會中的東印度事務

C.    由中會派出的牧師

D.    選派與東印度公司協調的代表

密德堡

荷恩與英克懷山

台夫特與鹿特丹

第2章,集中權力的嘗試

第3章,東印度事務的代表

I.他們的活動

A.    與中會的關係

B.    集會

C.    與東印度通信

D.    互相的聯繫

E.     派遣牧師與疾病慰問使

F.     與17人董事會的協調

II. 與宣教師的關係

III. 宣教的事務

A.    教會命令與東印度

B.    聖經以及其他文獻的翻譯

C.    關注牧師在東印度的發展

D.    荷蘭與東印度的神學院

E.     與宣教更進一步的關係

第4章,關於聖餐誡規的問題

A.    誡規如何使用

B.    誡規使用的先例

C.    東印度地區誡規的使用

D.    荷蘭地區誡規的使用

E.     兩造雙方的辯論

F.     誡規的終止

附錄:包括有阿姆斯特丹中會資料摘錄、阿姆斯特丹小會協議摘錄,威爾希蘭、臺夫特中會資料摘錄,1616年阿姆斯特丹小會對於威爾登的認證書,1616年阿姆斯特丹以及威爾希蘭中會對於東印度地區教會和學校工作人員的規條,1616年17人董事會對於東印度地區的牧師和疾病慰問使的指示,1636年,阿姆斯特丹中會對於東印度牧師的指示,1623年荷蘭省針對東印度地區的教會命令。1643年巴達維亞教會命令等。

卡爾•威瑟•提奧多魯斯•范•布斯拉•范•杜布丹《東印度公司誌,第4卷》海牙:尼霍夫,1954年。Van Boetzelaer <Pieter van Dam’s beschrijvinge van 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ierde Boek.> ‘s Gravenhage: Verkrijbaar bij Martinus Nijhoff. 1954.

本書為彼得•范•丹《東印度公司誌》的第4卷,曹永和院士對於東印度公司誌前3卷的介紹,「這一本書的撰述者彼得•范丹於17世紀末年曾擔任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長官,受公司董事委囑,利用公司各種祕密書類,經過8年的歲月,編撰成此書,成書於18世紀初年。因為編得很好,所以公司存在期間,供作公司重要資料。是非對外公開的密件,所以僅有稿本,到1927-1954年間,使由FW.Stapel等校注,收於《國家史料叢刊》(Rijks Geschiedenkundigde Publicatien)印行」。[10]

但是《東印度公司誌,第4卷》是由杜布丹先生所校注。

本書嚴格上來講應該算是一本史料集,內容是收錄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荷蘭改革宗教會關係的文件集,也就是說是公司的對於東印度地區教會的政策制訂史料彙編。

本書的架構有2個部分,第一段是作者書寫的本文,內容是討論東印度公司對於佔領地區的傳教供作如何推動,傳教的神職人員如何招募,(包括公司提供經費讓年輕人念神學院,或是訓練安汶的年輕人在荷蘭接受神學教育),疾病慰問使的派遣問題,學校教育和學校教師的養成訓練問題,另外還有就是公司與教會關係的定位問題等。

第二段,是與東印度傳教有關的決議錄、書信摘要、指令、書信、報告書、巴達維亞小會書信寫給中會的書信,給17人董事會的書信,教會命令、等等史料集。

本書的結構的安排比較不平均,作者書寫的本文只有62頁,但是做為附錄的史料集卻有226頁。

編者杜布丹先生在序言當中指出,本書算是彼得•范丹著作最弱的部分,第1是,短少的本文加上過多的附錄,顯示出結構的不平均,第2就是,在特洛斯登伯和茂伊的著作出本之後,本書所使用的史料就不是最完整的了。

一般報告書的台灣部分:

程紹剛,《荷蘭東印度公司與福爾摩沙,一段遭到遺忘的歷史》,來登:來登大學博士論文,Chen Shaogang<De VOC en Formosa 1624-1662, een vergeten geschiedenis>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沙1624-1662年》,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這本書事實上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總督及評議會向17人董事會提交的一般報告書》(Generale Missiven van Gouverneurs-Generaal en Raden aan Heren XVII der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將台灣有關的史料選出編輯而成。這個《一般報告書》的內容是根據東印度公司各地商館長官所寫的年度報告書精簡而成,這個《一般報告書》到2004年9月為止,已經出版到第11本,而台灣的部分是在這個一般報告書的第1-3卷當中。

興瑟的論文

Ginsel 先生的論文題目是《改革宗教會在台灣:一個東印度公司之下商業教會的命運1627-1662》<De Gereformeerde Kerk op Formosa of de lotgevallen eener handelskerk onder de Oost-Indische-Compagnie 1627-1662>Nijmegen: 1931.論文總共有六章,第一章Candidius(1627-1631)牧師在台灣開創教會的過程,第二章是Robertus Jinius(1629-1643)擴張在台灣的宣教工作。第三章台灣宣教工作的繼續擴展(1643-1662)第四章,台灣的宗教教育。第五章,教會的政治角色。第六章,荷蘭在台灣所設教會的終結。Ginsel的論文大量使用當時荷蘭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可算是研究十七世紀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台宣教工作的經典。目前論文的第一,二章以及第四章已經由翁佳音和林偉盛翻譯成中文。發表於《台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一、二期》。

 《台灣宣教成功》附錄當中的4段對話:

在台灣宣教之成功當中的荷蘭資料都已經譯成英文,但是不知是何原因,甘為霖所收錄的4段對話卻沒有譯成英文,這件史料是在荷蘭的Utrecht大學的圖書館中被發現,發表於荷蘭《巴達維亞學會論文集》(Verhandelingen van het Bataviaasche Genootschaap),然後被收在William Campbell所編的《台灣宣教之成功》當中做為附錄。

根據William Campbell的推斷,這件史料應該是Favolang語和荷蘭文對照的對話錄,因為在原住民的文字當中可以見到Happart牧師所編寫的Favolang語辭典的部分單字。[11]

這些簡短對話錄是荷蘭文與Farvolang語對照的問答,當中共有四段的對話,第一段是Pieter和Jan,第二段是Conelisz.和Dirk,第三段是Nicolas和Hendrick,第四段是Davidt和Gerredt的對話等[12],以下節錄第一到第三段對話的完整內容如下:

第1段的對話:彼得(Pieter)和楊(Jan)的對話:

P、 楊你為何如此匆忙?

J、我要到學校去。

P、噢!那表示現在的時間已經晚了,但是我沒有聽到鐘聲啊?

J、那你剛剛一定還在睡覺。

P、鐘聲已經響過很久了嗎?

J、是的,大約一個沙漏的時間了

P、嘿!那等我一下,我和你一起走。

J、我不再等你了,因為我馬上要走了。

P、不要那樣嘛,等會兒,我拿了書就走。

J、那快一點,不然我們會挨罵。

P、好了我已經拿好了,那我們走吧。

第2段對話:孔雷里斯(Cornelis)與迪爾克(Dirck)的對話:

C、迪爾克,迪爾克是你嗎?

D、誰叫我,是你孔雷里斯嗎?

C、是的,是我。

D、你有什麼事情要告訴我嗎?

C、我叫你,這樣我們可以一起到學校去。

D、我已經準備好了,我們走吧。

C、不用急,因為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

D、那麼你為什麼那麼早呢?

C、我想你會大概還在睡覺。

D、沒有,我沒有睡那麼遲。

C、那比較好,這樣我們就會早到而不會遲到。

第3段對話:尼可拉司(Niclas)和漢德立克(Hendrick)的對話

N、你已經學會什麼了?

H、我已經學會荷蘭語的祈禱文以及問答。

N、你們有學寫字嗎?

H、是的,但是我從開始到現在學的時間還不是很久。

N、學多久了?

H、大約兩個月。

N、我們差不多要開始學了。

H、我們是同一個年紀。

N、那是沒錯,但是我們就是如此,我們還要再學兩到三個月。

H、那麼我們來比賽,看誰是輸的人

六、手稿文獻資料

荷蘭的國立檔案館(Nationaal Archief, Den Haag)與印尼的國家檔案館(Arsip National)在公元二000年敲定一項合作計畫,那就是由荷蘭的檔案館支援檔案員前往印尼協助整理收藏在印尼的荷蘭檔案,而整理計畫在去年(2002)發現台灣的教會檔案。

這些檔案資料在一六六二年荷蘭人被迫離開台灣之後就靜靜的躺在當時荷蘭殖民當局的檔案中,甚至連十九世紀末以及二十世紀初那些荷蘭教會歷史的研究者都沒有發現這批資料。因此這批教會史料的發現可以算是台灣歷史學界的一件大事。

這批史料算是印尼國立檔案館中保存情況較為理想的檔案資料,雖是如此,史料仍然有許多頁已經因為濕氣的關係,使得寫在紙上的墨水暈染開來,使得一些的書信幾乎無法閱讀。

這批史料在檔案館的編號是四0四三號,檔案的內容有三個類別:

第一類,往來書信(Briefwisseling van de Kerkenraed van Tayouan):大員小會(Tayouan Kerkenraed)在一六四二年三月23日至一六六0年三月4日間,與巴達維亞小會、阿姆斯特丹中會( Classis van Amsterdam)、威爾希蘭中會(Classis van Walheren)以及台灣長官(gouverneur van Taiwan)的往來書信。

第二類,決議錄:收錄有一六四三年十月5日至一六四九年六月的大員小會決議錄(Resolutie van de Kerkenraed van Tayouan)。

第三類,商業文書:一六六二和一六六三年年的商業簿記(het Negotieboek)的摘錄。

這批資料的意義

這批資料具有兩個方面的研究價值,首先這些資料是十七世紀台灣教會的史料,因此對於研究台灣教會歷史的人來說,這些大員小會的決議錄以及往來的書信是重要的史料。因為在這些史料當中解決了一些先前無法得到解釋的問題,例如有關尤羅伯牧師所設立的蕭壟小會的存廢問題就可以在第七次的決議錄當中看到解答。以下僅以大員小會第一次會議的決議錄,來看決議錄內容的大致架構。

大員小會第1次會議錄:

大員小會成立於1643年10月6日,首屆的會議主席是西門•范•布練,當時尤羅伯牧師還在台灣,他也列席在會議之中。有關台灣小會的問題(大員與蕭壟小會)是一個極為有趣的問題,因為尤羅伯在大員小會成立之前就已經在蕭壟成立荷蘭人與西拉雅人各半的小會,而在大員小會的第7屆會議當中,大員小會解散蕭壟小會。在這個當中所顯示出傳教人員當中張力,是值得探討的一個題目。另外在小會當中所討論教會信徒之間的關係或是傳教人員的不良素行,也是嚴謹研究台灣基督教歷史的重要部分。

 

1、大員小會議事錄:

Kerke boek van Teyoan aengevangen onder de bedieninge van Simon van Breen Predikant aldaer

Eerst sessie gehouden den 6 October

Dominee Simon van Breen en Sr. Nicasius de Hooge gecommitteert

synde om beneffens Sr. Cornelis Cesar als gecommitteerde

uit den Rade, ter presentie van D. Rob. Junius ende

Bavius enige noordelijke dorpen op Formosa te weten

Soulang, Mattou, Sinckan, Backluan en Tavakan te

visiteeren, doen harer ervindinge rapport, en verklaren

de gemeenten in gemelte plaetsen haer te vinden in goeden

staet, immers na dat het Euangelium soo korten tyd onder

haer gelicht heeft: men kon uitsoekende, naulik iemand

vinden, self tot kinderen van 7 a 8 jaren toe, die het

vaderonse, beloof, thiengeboden, morgen en avondgebed

ook d' gebeden voor en na den eeten, niet wiste geschiktelik

te reciteeren: eenige jongmans bysonderlik onderwesen

om als leeraers gebruikt te worden, hadden

soo veel gevordert, dat self vande voorneme hoofdstukken

onser religie met sonderling verstand en oordeel wisten

reden te geven. De schryfkunst nam ook onder de

Formosaensche jeugd toe sullende na alle apparentie

veel meer toenemen, indien van goede schryf in stumerte

versien werden.

En alsoo t' schip d' Salmander in weinig dagen

na Battavia te vertrekken stonde, en betamelik scheen van den

staet der gemeenten soo in Teyouan als op Formosa niet

alleen d' kerkenraed van Battavia, maer ook d' vaderlandsche

Classen van Amsterdam en Middelburg te verwittigen

soo sijn nevens Dominee Simon van Breen verkoren Sr. Pieter Boon

ouderling en Mr. Philips diakon, om met d' ouderlingen

van Soulang den brief t' hooren lesen die uit gemeenen

naem versonden te werden, Dominee Bavius geconcipieert

hadde.

hoe houden des Helige Avondmaels na bij synde; worden

de ledematen gecenseert en hoort de kerkenraed

met leedwesen Vuffr Pyls en Paulus Struis

met sijn huis vrouwe hadden malkander ongeschiktelik

uitgescholden: Sr. Schillemans was in questie met

Vuffr Pels, had insonderheid seer groote onlust met

Sr. Cesar en sijn huisvrouw Mayken Huiberts

maer had ongemoeht op d' strafe Puff Pyls voor een

oud vel uit geroepen Bartel Brendsen en syn huisevrouw

waren in heete twist en by na onversoenelyke

oneenigheid met Guillem Cysers en Maiken

Huiberts, synde niet alleen seer ergerlyke scheld

worden gins en weer gegaen, maer hebbende

ook d' vrouwen malkanderen geslagen en Bartel

Arendsen Guillem Zysens tot een dueld geprovoceert :

Arend Rossenenraed krankboezoeker

in het fort leefde onchristelik in onmatigheid traeghe

en twistig huishouden waren d' kerken-raad

verstaet, dat op het serieuste bestraft en tot beterschap

vermaent soude werden, niet sonder driegenent dat

by foute van gehoorsaemheid syn ampt soude moeten

(afgaen en voor een ander en bequamer plaetse

geven. D. andere genaemde ledematen soudemen

niet alleen bestraffen en hares amps vermanen,

maer ook trachten te bevredigen, den

ongeseggelyken het avondmael ontseggen.

     Simon van Breen

         predikant

     Pieter Boon

         ouderling

     Philippus Heulman

         diacon

     Nicolaes Reyerss  diacon   

大員小會議事錄,是由在那裡服務的西門•范•布練牧師所創設

第一次小會於(1643年)10月6日召開  

西門•范•布練牧師以及尼可修斯先生為高等委員,另外還有孔雷理斯•凱撒為大員評議會委員,尤羅伯牧師以及巴非斯,他是唯一在北部村社(即蕭壟、麻豆、新港、目加溜灣、以及大目降)服務的人員,在最近前往那裡進行訪問,並且做成報告,並且解釋在上述地方一般的狀況都算很好,畢竟在這麼短時間當中的傳福音工作之後,成果算是相當的亮麗,他們也發現有一些7到8歲的孩童能夠背誦主禱文,信經,十誡、晨禱和晚禱的禱詞,以及飯前和飯後的禱告。特別是有一些年輕人特別進行教育以便將來擔任教師,他們不僅瞭解我們所使用的信仰要項,也瞭解這些要項的原理。另外也有教導台灣的年輕人書寫的技術,他們的進展極為顯著,有些人能夠寫得很好。

由於大船薩曼德號將在近日內離開前往巴達維亞,因此有必要將台灣島上大員的情況告知不僅是巴達維亞小會,另外還有祖國的阿姆斯特丹和密德堡中會也能被告知。

另外,西門•范•布練也選彼得。班擔任長老,非利普擔任執事,另外再加上蕭壟小會的長老一起來聽讀書信,而他們的名字已經由巴非斯牧師起草。

關於舉行聖餐的情況,教會評論會員的狀況,很遺憾的得知,派爾斯和史特勞斯不適當的虐待他們的妻子。須樂曼先生對派爾斯進行審問,另外一件極為困擾的事情是凱撒先生和他的妻子懷伯特不必要的只是為了派爾斯張揚一件沒有顯露出來的罪就懲罰他。布連森和他的妻子激烈的爭吵,而凱瑟以及胡伯意見不合,他們不只一再地互相斥責,他們的太太也互相的攻擊。

疾病慰問使羅森拉得在城堡的生活沒有基督徒的見證,他毫無節制的懶散,並且和他的家人爭吵,教會小會聽見這件事情,就對他進行嚴厲的懲罰,一直到他改善為止。不給他們一頓毒打,他們幾乎是不會順服。

上述的這些事情經過討論並做成決議,他們不僅要接受懲罰和警告,也要想辦法平息那些被禁聖餐者的紛爭。

牧師:西門•范•布練

長老:彼得•班

執事:非利普•懷爾曼

           尼可拉司•雷爾森     

七、17世紀台灣基督教會歷史研究的展望:

以世界史的角度重新來思考當時的台灣基督教史

台灣在十七世紀時所處的環境是一個歐亞交流非常密切的時代,而當時的教會組織的運作,與人員的往來也牽涉到台灣,巴達維亞以及荷蘭本國三地。這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這是先前研究著所忽略的。這三到之間的關係可以歸類到以下的三個類型,荷蘭與巴達維亞的關係,荷蘭與台灣的關係,巴達維亞與台灣的關係。在這裡所謂的巴達維亞是個簡稱,事實上他包括了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所統治的每一個地方,這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南非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等地。第一個類型,已經有許多荷蘭或是印尼的學者做了許多的研究,並且也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可以參考。第二種類型的研究,自岩生成一,中村孝志和曹永和教授以降,已經收集了出版了許多的史料,例如《熱蘭遮城日誌》,《台灣會遇》以及《西班牙在台灣》等書。而且也有一些年輕的學者在進行研究當中。但是在三個類型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希望在將來隨著史料的整理出版,能有更多的學者能夠從事第三種類型的研究。

將已經整理出來的史料作一整理與研究

對於十七世紀的台灣教會歷史研究,隨著《熱蘭遮城日誌》的出版完成,應該有足夠的史料可以進行較為細緻的研究,因為在日誌當中已經記錄了許多以村莊為單位的記事,在這些詳細的資料當中也不乏教會的史料,因此將這些以出版的史料作相當的整理定然可以為十七世紀的台灣教會歷史描繪出更為清楚的輪廓。再加上日誌與其他的出版文獻當中不難找到當時在台灣服務的人員的傳記資料,因此將這些相當豐富的史料整合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將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荷蘭學者對於東印度公司與荷蘭改革宗教會所做的研究作一整理與整合。

荷蘭的學者自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曾經出現兩次研究東印度教會的熱潮,其一出現在一八八0年代,出現的重要史料正如前述有兩本討論東印度教會的制度與宣教師傳記的兩本書籍,荷魯特的「早期荷蘭宣教史檔案」等書。而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作品有茂壹(Mooij)的巴達維亞小會決議錄(這是一本史料的書籍,內容十七世紀巴達維亞小會的決議錄)。正如巴達維亞日記是研究台灣歷史相當重要的史料,因為在書中收錄有台灣相關的史料,相同的本決議錄也與台灣有關。

除外還有彼得。范。丹(Pieter van Dam)第四冊有關宣教的書,茂伊所寫的東印度教會史第一卷等書。這些學者的作品向來是台灣方面所忽略的。如今沒有再繼續忽視的理由了,因為只有藉著這種較為寬廣視野的研究才能瞭解十七世紀台灣教會歷史的確實位置,也才能瞭解他們所討論的議題,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有可能開發出台灣特殊的議題。

新近發現史料的解讀與出版

正如上述,將台灣教會原本已經消失的史料重新解讀翻譯,是建立早期台灣教會歷史重要的一步。然後將這些史料放在當時大航海時代的架構下來研究,才會瞭解台灣教會歷史的內容與意義。

17世紀台灣基督教史的研究自《荷蘭統治下的台灣》出版至今年止已滿一百年,在過去的百年間已經有累積相當的研究成果與史料的收集,期待學者能夠將這些的成果用於擴展基督教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1] 史料彙編第2件,介紹甘為霖《荷蘭統治下的台灣》(Formosa Under the Dutch)當中的第一部節譯自法連丹的《新舊東印度誌》。編者並沒有進一步介紹新舊東印度誌的內容。

 

[2] 倪但理編譯的《西拉雅語基督教信條書及詮釋》是荷蘭改革宗教會所使用的海德堡教理問答(Heidelburg Catechism)的簡明版。相關的討論,請參考,林昌華,(甘為霖牧師─十七世紀台灣教會史研究者)《台灣風物第54卷1期》台北:台灣風物,2004年。178-179頁。

[3] 這兩種字彙集,前者可以在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編譯的《台灣法波蘭語教理問答集,荷英對照由花德烈牧師1650年手稿、薩瑪蘭札(日本人與台灣人的對話)、哈博宜(法波蘭語字彙集)編輯而成》(The Articles of Christian Instruction in Favolang-Formosan, Dutch and English. Edited from Vertrecht’s MS of 1650: with Psalmanazaar’s Dialogue between a Japanese and a Formosan, and Happart’s Favloang Vocaburary),而後者可以在村上直次郎所編的《新港文書》後的附錄當中找到。

[4]。Robertus Junius在一六二九年至一六四三年間在台灣擔任宣教師,在他任內為五千九百位原住民洗禮,可以說是成績卓著。因此在他回到荷蘭之後,東印度公司願意出經費讓他訓練將來到東印度的宣教師,因此這個訓練學校最早是在Delft,後來隨著Junius前往Amsterdam牧會而轉往該城。甚練學校上課的地方是在Junius的家中,上課的內容是最主要的內容是以語言為主,包括台灣的原住民語言以及馬來語等。由於1645年以後台灣已經不再使用尤羅伯先前所編的教理問答,因此45年所編的問答只能做為荷蘭學生訓練的教材之用。請參考C.A.L. van Troostenburg de Bruyn.《Biographisch Woordenboek van Oost-Indische Predikanten》Nymegen:1893. Bl. 280.

[5] 關於馬太福音書的討論,請參考同註2的168-170頁。

[6] 請參考,D.Z. 第一卷IX頁當的統計圖表。

[7] 事實上,娜妲麗所抄錄的史料到2002年底為止已經到達1654年,只不過不曉得順益原住民博物館會在何時出版。

[8] 請參考本書第21頁。

[9] 《東印度牧師傳記辭典》,尤羅伯條目。

[10] 請參考,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第309頁。

[11] William Campbell,《台灣宣教之成功》(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London: Trubner 1889. P.214.

[12] 原文發表於《巴達維亞學會論文集,第十八卷》(Verhandeling van de Bataviaasch Genootschaap vol. XViii,第484頁,請參考《台灣宣教之成功》第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