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玲著《臺語聖詩與韻文詩篇》序 

首頁Home | 諸家論述總檔 |翁佳音曾宗盛 | 徐謙信 | 夏文學 | 江玉玲 | 郭東榮 | 郭正昭 | 李加恩 | 林昌華 | 林俊育 | 林暢有 | 盧俊義 | 阮宗興 | 王昭文 | 王成 | 蘇慶輝 | 謝大立 陳俊宏 |鄭仰恩| 張德麟 | 張德謙 |張妙娟

 

張德麟

2005218日於臺北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4-30節記載了一個天國的比喻。這個比喻提到兩種人。一種人是得到五千的又賺了五千,得兩千的又賺了兩千;另一種人則是得了一千的,他將所得的埋藏在地裡。前者得到獎賞,後者卻受責備。前者所得的獎賞,是:「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馬太福音二十五章2123節)這段長句中的「有忠心」,紅皮本臺語聖經譯為「能交託得」。「能交託得」一詞,我深深喜歡。不只自勉,也常在學生工作時拿來跟青年人分享。

 教會史每次讀到「能交託得」的人物,常令我感動不已。工作到「周身被各種病毒圍攻而形成滿面瘡疤,一如蜂巢」的李庥牧師(馬偕,《臺灣遙寄》,林耀南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頁23),來臺五個月就能以臺語講道的偕叡理牧師。「在所不辭」的謝緯牧師。將西洋音樂介紹給臺灣的吳威廉牧師娘,盡自己的力量與視障者站在一起的陳五福長老等等。他/她們盡力地將他/她們從上主那裡所得的恩賜發揮於他/她們的時代。有時靜思,覺得這不是一群努力作一個「能交託得」的人嗎?

我讀江教授的《聖詩歌:臺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歷史溯源》時的感受是:作者是一位努力要成為「能交託得」的人。我讀她在寫的〈自序〉,看到她如何找波士頓的賴永祥長老。回歐洲後,如何一個圖書館接一個圖書館檢尋、閱讀、影印、分析撰寫。這一連串的過程,是一個值得推薦給年輕人的「忠於所託」的故事。

 現在江教授出版了她的第二本書《臺語聖詩與韻文詩篇》。我有幸在出版前閱讀,深覺她為學的風格如一。在實際的資料上,推出音樂史應有的考據。她查出許多以訛傳訛之事,例如:臺灣的音樂學者認為荷蘭治臺時,教導西拉雅人唱詩篇第100篇,用的是新港語。這個說法從甘為霖就已開始。〈1636105日新長官范得堡致總督及其評議會之摘要〉敘述:「約60個女孩每天學祈禱和其他科目,安息日被恰當地遵守,超過700人來聽講道,在尤羅伯和其他荷人引導下,講道前後都以最合教訓的方式進行,學生們以新港語唱大衛第100篇詩,願主賜福於此工作,使之越來越擴大」(甘為霖,《荷據下的福爾摩沙》,李雄揮譯,臺北:前衛,2003,頁209)。作者則指出,事實上當年用的可能是「古荷蘭文」。這個考證使此爭議點得以發掘。又,荷治時期大衛詩篇第100篇的旋律,作者在第六章第三節有個簡明扼要的說明,對臺灣音樂史的貢獻極大。 

祝福作者在成為「能交託得」的人的過程中,有上主的幫助與扶持。也期待她的學術之旅能不斷地帶給大家更多的驚喜。

 


張德麟牧師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博士,臺灣神學院道學碩士。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主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考試院高等考試典試委員,《聖經》現代中文譯本1995年修定本、《新約聖經研讀本》參與人,《新使者》雜誌總編輯。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