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雄醫師的人生典範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周恬弘撰 「合乎上帝旨意的人生」《新使者雜誌》 134期 2013年2月10日 p.24-30。撰者說: 上帝所喜悅的人生,是了解上帝在自己身上的計畫,願意信靠祂並善用自己的恩賜與人分享、服務他人。文裡特分享黃勝雄醫師的意外人生,摘錄如下。 

※今日臺灣的基督徒典範
走筆至此,我想分享一位我親身接觸與近距離共事的信仰前輩——黃勝雄醫師的「意外人生」,希望能從他的經歷幫助我們了解合乎上帝旨意的人生的內涵。
黃勝雄醫師常說:「生命的長短不是價值,意義才是價值,而意義來自於貢獻。」
門諾醫院前院長黃勝雄醫師大學原本是讀師大物理系,在一次生病住院期間,經由郭馬西牧師的關心而接受信仰,同時閱讀了史懷哲博士的傳記,心受感動,決定從事醫療工作,因而重考進入台北醫學院習醫。畢業後黃醫師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受到蘭大弼院長以及魏克思醫師的影響與栽培,選擇神經外科為其志業,並前往美國賓州大學與匹茲堡大學醫院接受最專精的神經外科訓練,之後留在美國執業25年,成為一位成功、受人敬重的神經外科醫師,擁有令人欽羨的收入與生活條件。
黃醫師在40多歲時,有一天因為感覺胸口疼痛,被心臟科醫師同事強迫住院檢查,在住院的那幾天,他讀到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讓他開始反省自己是否就像故事中的這位對土地貪得無厭的農夫,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最後跑到力竭而死,最後埋葬自己的土地也不過180公分的長度而已。在美國的執業雖然給黃醫師帶來許多名聲與優渥的物質生活享受,但是他也感覺到,這些東西並無法真正帶來心靈深處的平安。這次身體的突發狀況讓他意識到人的生命極為短暫與脆弱,不應該汲汲於積存看得見的資產。這些反省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從那時開始他每年拿一個月的休假做短期的醫療宣教師,到醫療落後的國家從事義務服務或教學,並希望從55歲到65歲能完全獻給主用。
在從事短期醫療宣教服務時,黃醫師曾於1986年暑假來到花蓮門諾醫院服務一個月,當時他親眼目睹在門諾醫院服務的外籍宣教醫師與護理人員的無私奉獻,過著簡樸的生活,內心深受感動。1991年,黃醫師參加台美基金會頒發社會服務獎給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醫師的頒獎典禮,在會中薄醫師很感慨地提到,許多台灣栽培出來的醫師「到美國很近,到花蓮卻很遠」,黃醫師為此深受震撼,也感到非常愧疚,決定要貢獻自己的所長來照顧台灣東部的病人。因此在門諾醫院董事會的極力邀聘之下,正值55歲壯年的黃醫師,裝備了醫院經營與衛生政策的學識後返台,1993年從薄柔纜醫師手中接下門諾醫院院長的職務。19年來,東部眾多腦外傷、中風及腦瘤的病人在他手中獲得完善的醫治,甚至許多病人從北部與西部慕名而來花蓮接受他的診療。黃醫師在門諾醫院門診看診的人次超過四萬人次;他在花蓮所執行的腦部手術超過一千五百例,使得許多病人獲得康復與新生,他們的家庭因而重獲盼望與喜樂。
其實,黃醫師放棄美國極為成功的事業與良好的生活環境來到花蓮,內心也經過一番掙扎。大概是在1995年時,有一次黃醫師到美國參加神經外科醫學會年會,回來後他私下跟幾位醫院的同工提到,在返台的飛機上,他心中忽然強烈懷疑回來台灣到底是否為正確的抉擇,因為在這次醫學研討會中,他發現自己與最尖端的神經外科發展逐漸脫節了,讓他有無比的失落感。黃醫師娘劉壽賀女士在2002年出版的《天路伴侶——門諾醫生娘的故事》中一篇文章首次提到,當1993年他們答應要來門諾醫院服務時,時間很緊迫,因此黃醫師先回來,留下她獨自在美國處理後續事務。他們決定只留下一棟房子作為孩子居住之用,診所與其他的置產則不再保留,由於必須在很短的時間裡出售,光是處理這些資產就讓他們損失了77萬美元,更讓她心痛的是對這些曾經陪伴他們多年經營事業與充滿生活回憶的人、事、物心情上的割捨。
黃醫師在門諾醫院的服務非常辛苦,生活則過得極為簡樸。除了沉重的臨床工作(門診、手術、查房)外,他還有眾多的行政工作,而且要為門諾醫院的擴建奔波募款。在擔任門諾醫院院長期間,大多的時間院內只有他一位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五、六十歲的黃醫師經常半夜為急診的頭部外傷或中風病患手術到天亮,隔天還是一樣忙碌處理公務。一直到2002年院內有其他兩位神經外科醫師,身為院長的他才不須值待命班。黃醫師及醫師娘都是很簡樸的人,他雖然在正式場合都是西裝畢挺,還經常打上一個漂亮的領結(美國外科醫師大多打領結),但其實他的西裝就只有那幾套;黃醫師娘平時在醫院從事義工服務工作時,穿著則更為樸素,根本看不出來是院長夫人。他們的居家也很簡單,在花蓮就住在門諾醫院的家眷公寓,坪數約40坪,沒有高貴的傢俱。黃醫師在家裡的時間大多是在看書、準備講章、寫稿。除了受邀或招待朋友與訪客在外用餐之外,他們都是在家裡用餐,即使醫師娘一年回美國約3個月的期間,黃醫師也是自己上超市買些東西,自己簡單煮一煮就吃。他們的生活實在與台灣的一般家庭沒有兩樣,甚至更簡單;若與台灣大多醫師的居家環境相比,則明顯寒酸許多。從物質生活條件來看,一點都稱不上是「成功人士」。
2004年黃醫師卸任門諾醫院院長之後,醫療工作與關懷的重心從解除個人病情的範疇,擴大到預防醫學、公共衛生與醫療政策、長期照護和社會福利慈善服務的領域;教學領域也從外科技術的傳承延伸到醫療倫理、醫學人文和醫學史的教導上。現在,74歲的黃醫師每天依然工作十小時以上,雖然身體上的勞累與負擔是難免的,但是他很享受這些服事所帶給他的樂趣、滿足與意義,讓他覺得可以為台灣人民與社會付出、作一些貢獻,實踐了上帝對他的呼召與心意。黃醫師在最近的一篇分享中特別感謝上帝奇妙地消除他身上的B型肝炎,醫治他的零期胃癌,並賜給他依然健壯的體力與清楚的頭腦,能繼續為主所用。
黃勝雄醫師55歲後所選擇的人生道路,曾被許多美國的同事、友人勸阻,因為他們認為放棄得來不易的名聲、地位、專業成就、物質生活享受,到資源缺乏的台灣東部重頭做起,是非常可惜、不智的決定。不過,經過將近20年,當時反對的這些朋友逐漸了解到黃醫師來到一個更需要他的地方服務,比繼續留在美國執業所能做的貢獻更廣大,這些美國朋友大多已退休,而黃醫師卻能夠繼續積極地實踐其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