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保育院的阿嬤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喜樂保育院網站 關於阿嬤>阿嬤概述。二林喜樂保育院創辦人瑪喜樂(Joyce Meredith McMillan),生於1914年,於2007年4月26日在台去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於2002年封她為「榮譽宣教士」。

童年時期
1914年,阿嬤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摩西湖畔的一個窮困的農場,那個地方幾乎整年都不下雨,像半個沙漠一般,日常用水就靠一口井,有風時就用風車把水打上來,有時根本就沒水用,除了無法種花、種菜外,也沒有樹木,離家最近的鄰居也在幾英哩外,他們的情況也大致一樣。阿嬤的父親是無師自通的獸醫,常被請到別農場去看生病的牛和馬。當時沒什麼農業器具,很需要馬來工作,所以阿嬤的父親也養馬,當然也養牛、養雞,養雞自己就有雞蛋吃,養牛要學擠牛奶,而馬都放牧在附近山艾樹灌木叢中或沙丘上,有時必須去找馬,把馬帶回家,身為獨女的阿嬤自然也就學會騎馬。上小學和中學都必須到離家約6英哩的小鎮。小學分1到8年級,中學則分9到12年級,開始上學時都搭鄰居的便車,4年級時所有的鄰居都搬走了,阿嬤就由父親來接送,有時住鎮上親戚家。記得上中學時,有一整年阿嬤是騎馬上學的,這就是阿 嬤多彩多姿又有趣的童年。
少年生活
14歲時,阿嬤嫁給年紀跟父親一樣的親戚凱利‧麥克米連恩,大她33歲,先生的前妻是父親的表妹,留有好幾個孩子,為了當好繼母的角色,阿嬤一直都沒有 生育,先生是柏克萊地區的水管包商.生意做得不錯,阿嬤除了要照顧先生前妻的孩子,還得充當先生的秘書和書記。退休後他們在舊金山北方郊區買了一塊杏仁果園,搬住到那裏,直到1951年先生去世。阿嬤36歲時父親去世,37歲先生去世,同年 ,阿嬤的母親在華盛頓州中風癱瘓,阿嬤把母親接到柏克萊,最後把她安置在安養院。阿嬤則在柏克萊的第一長老教會找到秘書的工作,經歷短暫的幸福婚姻生活後,親人相繼地離去,讓阿嬤再度隻身面對坎坷的人生。
1955年加州為女性設有護理職業學校,只有一年課程可拿到證書,可以在安養院工作或做居家看護,教會的師母認為這是很好的機會,能幫助別人又能賺錢,鼓勵阿嬤報考,師母曾經是護士,告訴許多護士的理念和精神,因此,阿嬤迫切禱,求神帶領,最後阿嬤修完了課也拿到證書,並到教會中一個朋友喬伊麥當勞的哥哥所經營的一家安養院工作,喬伊本人是領有加拿大執照的護士,阿嬤在那兒工作很快樂,那時41歲。
來到台灣
1958年,阿嬤44歲的一個晚上,一位來自台灣南投的醫師兼牧師到我們第一長老教會的禱告會來,他就是謝緯牧師,他說:「他打算在埔里附近建造一所肺結核療養院」,因當時台灣有很多肺結核病患,他來美國是想瞭解肺結核的處理問題,他還跟一些醫師及牧師在台灣中部西海岸及埔里山上設有流動診所,對醫療資源不足、生活貧困的濱海漁民及山地同胞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阿嬤對這些工作很感興趣。回台灣之後謝緯牧師陸續寫信告知工作情況,阿嬤深受感動,為此迫切禱告求神指引,阿嬤問教會牧師:「你認為我該去台灣看看,或者是把旅費寄給他們,幫他們建療養院?」,問了兩位牧師所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樣:「去看看他們的實際工作情況」。
1959年,阿嬤45歲那一年,她搭乘小飛機到夏威夷群島,然後到偉克島經日本到台灣,那時從舊金山到台灣沒有直達班機,抵達台北時是一位加拿大籍的孫牧師娘(孫理蓮, Lillian Dickson)來接阿嬤的,她帶阿嬤去埔里,孫牧師娘在埔里為原住民開了待產之家,位德國女傳教士為山地姑娘開了查經班,謝緯醫師常從南投家來到埔里附近��〝宜蘭山腳下〞檢查病患或替原本在流動診所看過的病患開刀,另外還有一位挪威籍的男護士叫���賓諾(Bjarne Gislefoss)住埔里,他在山頂上的茅屋幫助照顧病患,世界展望會及美國的慈善機構也正開始在當地建醫院。阿嬤認為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都很有限,不知道能幫什麼忙,且沒有一個機構會派遣經驗和知識都很有限的人,如果想來就必須自費,但所有的人都說:「你一定要來,神要用妳,祂就會給妳意想不到的能力。」阿嬤真的感受到神的呼召。
1960年5月,阿嬤毅然帶著教會募集的一桶桶二手衣服及樣品藥物搭船來到台灣。當時的台灣很貧窮,看到二手衣服都很高興,阿嬤從沒想過46歲時會來到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國家-台灣。船抵達高雄港時是謝緯醫師來接阿嬤的,他帶阿嬤坐巴士到埔里,很幸運,有一對傳教士剛離開,留給阿嬤他們住的公寓;還有一 對傳教士唐納和蓓蒂威廉(魏理安牧師夫婦,Rev.Donald and Mrs Betty Williams)-他們住附近;一位英國籍的芭芭拉尼施在剛開幕的埔里基督教醫院和阿嬤同事,她當護士,而阿嬤則擔任營養師。除了在醫院工作,阿嬤還在醫院對面的「伯特利山地女子聖經學校」(1959年1.月德國來的貝德芬教士所創辦)教英文,晚上又開有高中生英文班和成人英文班,禮拜天會帶英文班的學生到埔里北山腰的一個小村莊叫大坪頂,講聖經故事給住在那裏的小孩子聽,後來還在那裏蓋了一間房子,讓聽聖經故事的小孩有固定聚集的場所。現在這間房子平時當幼稚園,週日則當教堂,這就是大坪頂教會的由來。這期間阿嬤跟著謝緯醫師他們的醫療團到中部西海岸以及埔里山地村落協助巡迴義診的工作,看到二林地區有許多急待幫助的小兒麻痺的孩子,他們被關在黑室裏沒有支架、輪椅,只以在地上爬,他們被認為是會傳染的,鄰居的孩子都不敢跟他們玩,他們的誕生是祖先做了壞事,這是濱海地區的迷信,因此不敢讓左右鄰居知道他們有這樣的孩子。
喜樂保育院的成立
阿嬤在埔里待了3年,覺得自己對新成立的埔里基督教醫院實在幫不上什麼忙,就在這個時候謝緯醫師告訴阿嬤要在二林沿海蓋一所醫院以代替流動診所,由二林區的教會捐地,德國教會捐款,醫院如果蓋好希望阿嬤能過去幫忙。阿嬤心裏有點不願意,因為埔里空氣品質好,水質更是全省有名,在埔里又有許多朋友,但阿嬤還是為這件事迫切禱告、讀經,阿嬤讀到聖經中「海邊等候神的話語」,覺得那是神要阿嬤「去」的訊息。
1964年阿嬤回美國做長期停留台灣的準備,同年5月從埔里搬到二林,住進新蓋好的一層樓的小醫院,也就是現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那年阿嬤50歲。醫院蓋好之後面臨的困境是找不到醫師,沒有人願意來又偏僻、又貧窮、交通又不方便的濱海地區。有一位屏東來的傳教士醫師告訴阿嬤,小兒麻痺正在流行,他們早已在屏東地區幫助小兒麻痺的兒童,希望彰基二橡分院也能設小兒麻痺特別門診科,他願意派醫生過來幫忙,必要的話還可以幫小兒麻痺兒童開刀。醫院開張時有222位小兒麻痺病患來求診,有些就在醫院開刀,比較嚴重的個案就送到屏東,屏東他們能幫小兒麻痺的兒童裝支架。後來孩子們雖然能靠支架和拐杖走路,卻無法上學。那時汽車是奢侈品富家人才有,有摩托車的家長也不多,要他們走路去上學太遠了,祇好把孩子留在醫院裏,請求學校派老師來醫院幫他們上課,這樣 持續兩年,第三年孩子必須去學校上課,我們就用流動診所醫療車載他們,下課之後還是回醫院住。1965年8月在醫院成立附設小兒麻痺兒童保育院。
醫院一直到1964年11月才找到醫生,來求診的病患看到那麼多小兒麻痺的兒童怕被傳染就向院方反應,迫使院方的董事會面臨決擇,要保有醫院或者是成為小 兒麻痺專門機構,最後決定是保有醫院,遷出對兒麻庳的孩子,1968年阿嬤回美國拜訪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請求幫忙,他們將阿嬤的需求報導在他們的雜誌上並派類蒂、史戴通女士來幫助病童,機個月之後就得到了許多捐款,足夠在二林國中的正對面(離醫院不遠的地方)買下2,200坪的地,蓋2棟房子。要照顧的孩子很多,2棟房子是不夠的,但我錢用光了,在醫院一直就支持阿嬤的基督教兒童福利基會(Christian Children’s Found)的會長高甘霖牧師(Rev. Glen Daniel Graber)建議說要蓋5棟,他說:「不要擔心錢的事,神會幫助妳」,他給阿嬤的經節是腓力比書4章13節:「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隨著院童的不斷曾加,神真的促使美國方面的捐款不斷,同時也有加拿的的捐款,不但蓋了6棟房子,還買了部小巴士可以送孩子們上學,經營模式是每棟房舍配一個媽媽,負責院民的生活起居,督促他們讀書寫功課,讀聖經背聖經節,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則為每一位院民在美國找一位認養人,解決教養這些孩子的經費問題,這種方式的補助是從1965年11月開始的(那時還住在醫院)。
1967年9月喜樂又更名為「二林基督教保育院」,1969年11月成立董事會,1970年5月正式立案定名為「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1979年9月遷入現址,1971年12月院舍全部落成,由彰化縣長陳時英剪綵,基督教兒童福利基本會會長高甘霖牧師啟鑰。之後又陸續蓋了教堂、圖書室、守衛室、員工宿舍、中央廚房、水塔、小辦公室並登記為財團法人,保育院這才有完整的規模,那時阿嬤58歲。40年前,特別是1960年代是台灣經濟的黑暗期,其實美國也並不寬裕,能夠把房子蓋起來已屬不幸中的大幸,緊接著院生的三餐、醫療、輪椅、拐杖以及行政費用的張羅,才是永續的痛苦。沒有政府的關懷、社會的資源和民間的捐款,每年阿嬤還都要回美國募捐。
1979年7月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突然告知要終止對台灣所有機構的補助,只因台灣政府不斷在《時代雜誌》刊登台灣經濟復甦的訊息,認養人都希望把錢轉給更 需要幫助的落後國家,盤算保育院的經費祗能支撐4個月,所幸台中東南扶輪社立即加入救援行列,他們有龐大的醫護團隊,是由醫師社友組成的,往返台中、二林為院民開刀、復健、裝支架、輪椅,那時的二林沒有柏油路,交通又不方便,開車像是騎馬,二林、台中往返要花三個多小時,車子和人一樣都灰頭土臉,他們都不以八苦,每月還都撥台幣15萬元,幫助喜樂渡過難關,20年如一日,直到現在他們關懷從沒停止,15萬台幣可不是小數目,在20年前,台中二樓透天房子售 價都在拾伍萬上下,特別是水湳。
轉型期
小兒麻痺疫苗出現後,小兒麻痺的兒童減少了,到1987年更少,政府希望喜樂轉型收容智障兒童,1989年政府撥款幫助喜樂蓋一棟5樓的啟智大樓,有100個床位,4樓住女生,3樓住男生,2樓住腦性麻痺的院民,1樓是行政區,有宗教社工帆,電腦室,視聽簡報室、辦公室,而復健、語言治療、感覺統合、陶藝則 完全設置在地下室,而阿嬤住5樓,5樓可以看山、看海、看整個二林的景色,是阿嬤最喜歡的。
1991年啟智大樓完成,同年9月就開始正式對外招收院生,對象是5到15歲重度、極重度智障兒童,不限縣市,一個老師照顧4個孩子,,經由復健和語言治 療,在所收容的100個院生中已有三分之一可以去學校上課,二十幾位腦性麻痺的院生要靠輪椅,盥洗要靠老師協助,還有一些兒童無法正常吞食,三餐全靠老師一 湯匙一湯匙地餵食半流質食物。
1998年6月,最後一批小兒麻痺院生畢業離開了,我們便把原本小兒麻痺居住的6棟房舍改障智院童的教室、餐廳以及手工藝教室,喜樂從此完成轉型正式踏入智障院生照護的領域。啟智大樓落成時阿嬤77歲。轉型順暢,讓政府對喜樂充滿期待,再度指派喜樂照護15歲以上成人智障、老人智障以及失智院民,每次家長會,家長也都有類似的聲音,希望能令他們無後顧之憂。
1994年1月阿嬤在二林鎮萬合里太平路600號購得一筆2甲半(7,335坪)的土地,是以每坪5,000元公開徵求善心人士、機構、社團的認捐所募集的款項購買的,建築經費則由內政部及社會處補助,1995年1月舉行喜樂養護中心破土典禮。1997年3月,喜樂保育院的分院「喜樂養護中心」落成啟用,招收15歲以上重度、極重度智障成人、老人以及失智院民,床位100床,至目前為止已接近滿床。阿嬤想都沒想過83歲時還能參與分院的落成啟用,每當夜深人靜,舉目觀看天上的星星,阿嬤就會對在天上的父母說:「您們是不是很高興看到您們的獨生女在台灣所做的一切。」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