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Home

著作目錄

 

專著

中國圖書分類法

《中國圖書分類法》始末     

增訂八版特色試探     

黃淵泉和賴氏分類法     

述國圖《中文圖書分類法》

十七世紀臺灣英國貿易史料

序言-岩生成一

台灣史研究初集 (目次)

古代之台灣

17世紀西班牙人在台灣的怖教

咸豐四年美國艦隊訪臺記

研究隋代流求是否台灣之書目

戰後日本刊行台灣論文要目

荷蘭人對臺灣原住民的教化

明末荷蘭宣教師編纂之番語文獻


明鄭研究叢輯

臺灣省通志稿  卷三

館藏宣教師中文著作目錄

哈佛燕京圖藏的漢語聖經(趙)

China and Protestant Missions

序言 S.W.Barnett    

講演

中國圖書分類法之編修

國內臺灣文獻資料的收藏

台灣教會史料研究回顧與展望

論述

談先輩吳守禮仙

和平教會和我(賴永祥)

細川瀏牧師略傳

劉貞女士略歷

The Life of Mrs. Chen Liu

中琉關係史料《歷代寶案》

敬悼黃武東牧師

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


 

台灣教會史一史料研究回顧與展望

賴永祥教授講


台灣教會史一史料研究回顧與展望

主辦單位:中原大學、宇宙光傳墦中心

贊助單位:國科會、教育部、內政部

時間:八十七年五月廿八、廿九日

地點: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10

      台北市市立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我看到的第一本「台灣基督教傳道史」,是一個日本人牧尾哲所寫的,有英文書名"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Taiwan"。這本書是1932年出版,而我在1941年買到的,只有134頁,裡面談了十七世紀有荷蘭人來傳基督新教,也有西班牙人來傳天主教,1859年開始,天主教再度來台。1865年英國長老會派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Maxwell)來台灣,1872年有來自加拿大長老會的偕叡理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就是一般人叫馬偕或是偕牧師設教於台灣北部,在淡水開始傳道,所以南北共有兩個長老會在傳。這本書也談到隨日本人的領臺傳進來的日本基督教會(也就是長老會)、聖公會、衛理會、公理會、聖潔教會、希臘正教、救世軍,也談到對原住民傳道的井上伊之助,以及和基督教有關的YMCA、醫院、學校及社會事業等等,讓我對基督教傳道史有了初步的概念。不過由於戰爭的關係,我也沒有機會再深入查看台灣基督教的歷史。

我對台灣基督教的歷史再一次比較有機會去看是 1951年以後。1951年 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成立之年,其第一屆的會議是三月七日假台北雙連教會召開的,四月我進了國立台灣大學的圖書館,當了閱覽組的主任,有一 位同事曹永和先生是閱覽組典藏股的股長,他現在是荷蘭時代的台灣歷史的專家,台灣大學的前身是日本的台北帝國大學,是台灣的最高學府,她的圖書館和台灣總督府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是台灣及東南亞文獻資科的寶庫。

在「台灣基督教傳道史」裡提過的馬偕或是甘為霖 (William Campbell),我在圖書館一查,發現還真的不少,像馬偕的Far From Formosa;「甘為霖的 Formosa under the Dutch(荷蘭治下之台灣),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Formosa(台灣佈教之成功),Sketches from Formosa(台灣素描);連他複刻編印的The Gospel of St. Matthew in Sinkang-Formosan(新港腔馬太福音傳),The Articles of Christian instruction in Favorang-Formosan,(法波蘭語信仰個條書),他所編「廈門音新字典」等等,都有啊!這個發現,也是讓我重新再開始接觸台灣基督教史的原因。

甘為霖的「荷蘭治下之台灣」一書是荷據時期台灣重要西文史料之集成,由他譯為英文,是不懂荷文學者的依靠。這書的第二部整個都是台灣基督教的史料,它是荷蘭教會史家J.A. Grothe編舊荷蘭海外宣道檔案彙編台灣部份的翻譯,結果發現台灣大學連運這荷蘭原本都有。Formosa under the Dutch一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裡面有五十四頁的書目,讓我可以查外國有關台灣的資料。我心裡就想,台灣基督教資料的尋找可以從這裡開始。所以從那時起就記錄下來台大的資料、省立圖書館的資料,市面上能夠買得到、或由書目上查得到的資料,編做了一個書目,叫作「有關台灣基督教文獻目錄初集」,發表於「文獻專刊」第5卷第1.2期,這是1954年6月的事,收載144目。

這個書目出來以後,大家認為我對台灣基督教的歷史知道得很多,實際上我只知道各種書名而已。不過我倒是把日本學者有關研究,像中村孝志教授,他寫「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台灣的佈教」,或是「荷蘭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教化」等論著,翻作中文。後來也寫了幾篇十七世紀荷蘭人宣教的文章。有一位比我年長的徐謙信牧師,看了我發表的目錄,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他對這方面本來就很有興趣,他在日據末年曾翻譯馬偕的Far From Formosa裡面的幾章為日文。

大概是徐牧師的推薦吧,195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要成立歷史委員會的時候,我就被選作一個委員。當時對台灣教會史的典故及人物,較精通的有柯設偕、楊士養、徐謙信等人。以北部來說,柯設偕是台北帝國大學第一屆畢業生,因為他本身是馬偕牧師的外孫,所以他知道的很多,也藏有北部稀罕的史料。楊士養牧師在台南神學院教台灣教會的歷史,後來他出版了一本「南台教會史」,是用羅馬字(台灣話叫白話字)寫的;也編了「台灣信仰名人略傳」一、二集,是中文的寫作。徐謙信牧師於1955年編印了「北部台灣基督教會年譜」。宣教師明有德牧師(Hugh MacMillan)的Then till now in Formosa(1953年出版)及其增補版First Century in Formosa(1963年出版),是英文書刊中首次不偏南北,將英國長老教會和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傳道史融合述通者,值得注意。

1965年,是基督長老教會入台一百年,應該要出一本紀念的書,這就是歷史委員會成立的第一個目標。要怎麼編出一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呢?就決定要幾位原來對歷史就比較有研究的人來寫文章。南部請了楊士養、賴英澤,北部請徐謙信、郭和烈、鄭連明,戰後的部份請黃武東諸位牧師。對原住民的傳教,就請自己作原住民傳道工作的人來寫。這本書因為是很多人合寫的,各人看法不同,內容也參雜,但有一百年的基本的歷史記述,到現在還很有用。

我為了編述者方便,提供了一書目「基督教台灣宣教史文獻」,後來被放在百年史這本書的後面,作為附錄。一共列有256目,其中近世初期荷蘭人的宣教有40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142目,日本人的傳道活動17目,佈道史泛論32目,諸教派之活動25目。在「宣教史文獻」裡面談的基督教是指新教,沒有把天主教放進去。我在台大看了一本大國督寫的台灣天主教小史(日文),也看了西班牙文的 J. Alvarez 台灣史地誌兩本很厚的書,一看目錄就看到很多有關天主教的史料,及其他日文西文有關著述,但限於本人的學識及精力,期待日後由天主教人士來作目。

今天大家說教會史料,但在「宣教史文獻」列出來的實際上很多都是著作,或是論文。檔案史料方面當時我所能接觸的實在有限。如果是今天要編,當然要列出英國長老教會宣道檔、加拿大長老教會宣道檔、清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日本基督教團檔案等等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會、中會、小會的議事錄及文件,甚至各教會施洗記錄或姓名冊,各附屬事業、團體的文件,都要考慮收錄,牧長信徒的私人文件,也都要收入了。

「宣教史文獻」裡雖然也提到日本人的傳道及長老會以外諸教派的活動,但所列者究竟是小部份。1950年代以後的諸宗派,甚至教派外的獨立教會的活動呢?基督教有關的機構、事業、團體林立,也應該著錄啦。海內外學術界的論著,包括博士、碩士、學士論文呢?除列目以外是不是要附解題、摘要或述評?專題書目是某一類的史料研究的鳥瞰。本來有一陣子我想作修訂,但問題實在太大了,早年好做,只要把我所知道的都列出來就行了,現在我看得多才知道我不知道的人多,所以到現在一直都沒有做。在國科會資助下王成勉教授自1992年11月起從事一項「台灣地區基督教史料調查計劃」,是一全面性與系統上的分析與研究現有史料之情形,我個人非常期待其成果的發表。這次的「史料與研究回顧」研討會,將由多位專家來回顧敘述史料與研究,更是學界群力合作要推動台灣基督教史史料之蒐集及研究的一步。

1958年1月歷史委員會開會時,成立一小組一一要做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譜」,指定出徐謙信牧師、黃武東牧師和我三個人來做。我們也就決定儘量依據歷史編輯的第一史料,所謂根本史料,所以要多用英國長老教會的The Presbyterian Messenger月刊,或是甘為霖牧師編寫的南台灣英國長老教會宣道手冊 (Hand book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in South Formosa)等來編寫。手冊的主要內容就是《台南教士會議事錄》,收錄自第一次會議(1877年1月10日)起至788次會議(1910年1月26日)的要點。手冊只出了一百本,當時在台灣只有一本,是甘為霖牧師的女兒甘真珠姑娘(Margaret Campbell)在英國給黃武東牧師的。那本書真是好得不得了,我後來做歷史工作的時候,覺得那本書對這時期的研究比其他的參考資料有用得多。

「台南教士會」(Tainan Mission Council)是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宣教約合議制執行機構,掌管本地傳道者的養成及任命遣派、宣道用地禮拜堂學校醫院之取得及管理、宣教策略的決定及施行及其他,可謂無所不管。議事錄明載日期,確是年譜很好的依據。當然地,這年譜也利用了馬偕、甘為霖的諸著作、萬榮華牧師(Edward Band)的「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傳教百年史」(正名是Working His Purpose Out: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1847-1947),劉忠堅牧師(Duncan Macleod)的北部教會五十年史(The Island Beautiful‥‥ ),《台灣教會公報》等刊物。這個年譜在1959-1961年分作兩本出版,一本是滿清時代篇,一本是日治時代篇。年譜實際上是徐謙信牧師一個人做的,但徐牧師覺得最主要的材料是由黃武東牧師提供的, 所以就把他的名字也放上去。而我呢?因為將要開始編纂時不巧要到美國進修而未實際參加計劃。不過現在在市面上買得到的,是歷史委員會要我在1995年稍微修訂過的增訂版。很遺憾的,年譜的年代還是到 1945年為止。1945年以後史事,就靠鄭仰恩牧師主持的一個小組在做,已經做了好幾年,不知道現在做到什麼程度。不過現在如果問我中文有關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我還是要請他(她)先去看「百年史」和「歷史年譜」。

對了,1957年,我曾自告奮勇為了我所屬的台北市和平基督長老教會編了一本書,叫做「和平之聲」,是和平教會十年的紀念刊。

我做的時候,把教會長執會的紀錄、教會的日誌、週報都翻閱了,雖然是本小書,資料卻是非常可靠的。因為年日比較近,各種資料還可以查到。和平教會二十五週年紀念刊也是我籌刊的。我也就開始收集這些教會紀念刊了。所得刊年最早的,就是1939年刊行的白話字本「彰化基督長老教會五十年史」。《教會史話》 第三輯及第四輯的附錄有「各教會紀念刊簡目」,就是架藏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各教會紀念刊之簡目,不是以前出版了就寫上,是列我自己收藏的。我沒有認真算,但至少有200個教會,250本或更多,沒有寫上去的還有很多類似刊物。這些各教會紀念出版品並不是在市面上賣的,所以一不留心,以後想要也要不到。所以隨時都要注意哪些地方可能有,隨時都要做一些蒐集工作的。

1961年我在台大協助成立了圖書館學系,為了館務、系務、教書,我忙不過來,在這個前後,我就覺得台灣的基督教歷史已經慢慢的不單單是談傳道的歷史。台南神學院有一位 Justus Freytag 教授,他是用社會學的立場來談當代基督教的發展者。1968年出版的 A New Day in the Mountains, Problems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Confronting the Tribal People in Taiwan 1969年的 The Church in Villages of Taiwan,這些研究已告訴我原不是「歷史學者」的研究也需要留意了。

1972年是北部設教百週年,其紀念刊是《北部教會大觀》,由黃六點牧師負責編刊,十六開一千餘頁的巨冊,內容豐富而資料亦相當可靠。郭和烈著「偕叡理牧師傳」和陳宏文牧師根據偕叡廉摘譯本重譯的「馬偕博士略傳,日記」也前後刊出。馬偕後裔所保存的馬偕日記原本,終於1996年4月歸藏於北部教會史蹟委員會了。

1972年我到美國服務於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因為要適應新的環境,又離開了像台大這樣的台灣資料庫,所以有一段時間只好停下來我熱愛的台灣研究。圖書館的收藏對研究者是何等的重要資料十全,研究才有辦法。不過有一個引起我對中國基督教歷史關心的,就是一般人稱為美部會或公理會,或叫作亞比絲喜美總會、ABCFM,正名是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是美國第一個到中國傳道的團體,他們 有一些中文的資料,分兩批於1949年及1962年送給哈佛燕京圖書館。這些資料已經好多年在館裡地下室沒有上架,因為有些資料就是單張、或是薄薄 的小冊子、或破破爛爛的,而很多資料缺少著作人或出版年、出版地的記載,這都要考證以後才能做,所以要編目錄很不簡單。我看這些重要資料一直沒有上架很可惜,所以我自己有空的時候就把它編目下來,叫作 Catalog of Protestant Missionary Works in Chines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再把我做的卡片用照相的方式把它印出來(1980年由Boston. G. K.Hall 刊行)。這是傳教士用中文寫的,包括聖經的各種譯本、教義書、信仰問答、詩冊外也有各種非宗教刊物,如天文、地理、禁鴉片等等。為了這個蒐藏,我給它一個特別的名字:TA collection,T是Treasure表示屬善本類,A就是 ABCFM 的略,利用這個 TA collection 哈佛大學召開三次研討會及出了專書。不單單學者們對這個有興趣,就是專門做 Microfiche 的 Inter-Documentation Company(簡稱IDC),這個編輯的主持人Henry L. de Minks 氏來找我,就把這些資料做成微縮片出版了(China and Protestant missions, 1982. 1750 microfiches )。資料可縮小到一張裡面容納60頁,或是96頁。這些年來有關基督教的史料很多都做成了微縮片出版。過去我們要看 英國長老教會的宣道檔 (Mission Archives),就要到英國才可以看到,現在就方便多了。其1847-1950檔共撮有2841張由IDC供應了。

這消息在《教會史話》 裡也介紹過。這一點,中原大學是值得稱讚的,她已將整個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檔及哈佛燕京的 TA Collection 的 Microfiches 都買了。我看到今天的節目裡也有魏外揚先生要介紹這資料。我們也該蒐藏 microfilms.像在加拿大有關馬偕及其後的台灣宣道檔案,現在分藏於聯合教會 (United Church)及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該查明全部製成microfilms,這是當然的步驟。我的母親是1978年12月去世的,現在台灣神學院的院長陳嘉式牧師寫了一篇文章「故賴葉長老憶零」,我覺得我自己來寫倒不太好意思,人家寫我的母親,這個很好啊,所以我就把它印作一張紙,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 壹葉通訊  」,於1980年2月出了第一期,第二期就刊我的舊文「基督教的傳播和台灣現代化」。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用這個「 壹葉通訊 」和親戚、同好來談談信仰和有關台灣教會的問題。舉一個例來說吧。五股陳炮是馬偕頭一次任命的長老三名之一,我想知道這個人的生涯和譜系,就自己先研究研究,將我所知的一些寫做一篇小文章在「 壹葉通訊 」裡,然後把它寄給他的後代及有關人士。這「壹葉通訊」是私人的函件,但具有資料性質。任何可以請教的人,都可以寄給他。說我寫你的祖父的事,有何補正?有其裔的簡譜?假使他沒有系統表,至少他知道他的父親、母親、兄弟的事,裔孫們很高興的把他所知道的寫下來寄給我,我就這樣慢慢的建立起來信徒人物檔了。

那個時候台灣還沒有解嚴,也有很多人不敢回信。舉一個例子來說,我曾寫給盧俊義牧師,1987年他在台灣長老教會嘉義西門教會牧會。我寫信去,說我在研究台灣教會史,嘉義西門教會出版了四十年的紀念刊,是不是可以給我一本?他不敢給我,先到處去問,問來問去,問的結果說還可以吧,就寄給我一本。我告訴他,嘉義西門教會以前是日本基督教會的嘉義教會,牧師有什麼人有什麼人。他更相信我是有心於歷史工作者,就再寄給我三十年的年刊。以後二人碰頭的時候,他說,賴先生,不好意思,我都不敢給你回信,我說,是啊,實際上那已經是第二次函,我兩年前就給你寫過信了,他說,不好意思。誰料到我們卻因此成了朋友。1987年9月他就任公報社總編輯,來函要我在教會公報裡面寫教會史專欄。我就說好啊,我來寫些小文章。「 壹葉通訊」的經驗使我自信能長期繼續。專欄定名《教會史話》 ,從 1988年1月10日開始連載,每週一話,每話以一千字為限,現在刊出四百五十幾篇。有一百篇就出一本單行冊,到如今已出了四本,均由台南人光出版社出版。每話雖然都是小文章,但力求資料新而可靠,所以這本小書《教會史話》 倒也引起了很大的迴響。

《教會史話》 ,並不是狹義的傳道史。基督教在台灣的傳播,對台灣的社會、風俗、文化、經濟、政治等各方面都有廣泛的影響,也有互動的關係。也許過去的教會史偏重的是傳道者而忽略了「受容者」。所以找意圖在本地人之間多找史料。舉一例來說吧,1869年6月27日在府城(台南,)教會李庥牧師(Hugh Ritchie)施洗7人,並舉行在府城首次聖餐。這七個人是誰?看外國人寫的資料,卻連一個名字都沒有,但是對於台灣研究的人來說,那七個人是什麼人是很重要的。這要怎麼查出來呢?就要靠本地的材料。 

台灣長老教會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出版品,叫作「《台灣教會公報》」,是1885年 7月以《台灣府城教會報》之名開始的,。現在已有一百一十多年了,起初那些資料都是用白話字就是羅馬字寫的,中間名稱改了幾次,至19701月才全部改用中文。有許多資料在裡面有論說,有消息,也有信徒週知,有傳記,有喜事欄,有訃聞。我編製索引也就利用這些資料作出幾個表來,從中找出信徒之間人與人的關係,婚姻及信仰的傳承都可看出來。台灣的基督教,過去只准信徒和信徒結婚,不准和外面的人結婚,我結婚的時候,我們教會還在台上講了三次,說我要和什麼人結婚,先公佈,看有沒有人反對。台灣信徒的聯婚是很普遍的事情,南部、北部也都是這樣的情形。

我也蒐集信徒族譜。利用族譜做線索來建立信徒家族史資料檔。牧長信徒的傳記、回憶錄、見證、講道集、文集、日記、記事冊,訃聞,相片,儘至戶籍資料也在我的蒐集之列。各神學院、教會學校的同學錄也都很好用啊。各地教會的資料也需要注意的。                                                  

有一些資料是以前很少人用的,就是各教會裡的小會記錄、姓名冊、會籍簿。受洗名冊或姓名冊的內容包括了什麼時候洗禮,從哪一個牧師洗禮,任職或遷移,如果是幼洗,父母是誰,都有記錄。另外如信徒吃鴉片啦,娶細姨啦等等違反教規禁領聖餐的事都會被寫上去。因此,教會也從不公開這些資料,因為會員名錄如果被人家拿去,會出問題。中法華戰爭的時候,新店的教會受害最大,因為它教會的會員名錄被有意要迫害的人利用,會員被殺被迫害慘重。有一次我同大社教會的潘萬益長老說,大社教會照我的了解,存有早年的姓名冊。牧師本來也不知道有這樣東西,不過我說有,他就去查出來為我影印了一份。這「大社堂會進教者姓名冊」好得不得了,裡面也包括內社今鯉魚潭教會的記錄。我有機會查閱旗後、太平境、左鎮、彰化、大稻埕、舊城等教會的姓名冊而獲益甚多。其實,像柯設偕長老,他是馬偕的孫子,他也保存了馬偕的洗禮記錄,有用羅馬字寫的,也有用漢字寫的,名字都可以找出,哪一天受洗的,都可以知道。再者,在台南的台灣教會史料館,就藏有南部教會所屬的教會成人名冊、小兒名冊各三十本。如果你能查到名字在名冊,由那一位牧師領洗的,都可以知道的。 

《教會史話》 不是嚴格的學術著作。我知道我的限制,一篇一千字不能夠寫得太多,有時候我為了這一千字還要把它cut掉,所以寫下來就很短。不過,給現在要開始作研究的人,有一個路可以走,是一個入門的書。我介紹了很多史料及著作,如果你想知道「《台灣教會公報》」是什麼,翻這本書,它都有介紹在上面。假設要研究馬偕,翻一翻你就有資料可以找,就有門路上去。我是1922年生的,七十多歲了,我現在將我所知道的一些寫出,來幫忙後進,就好了。 

我相信《教會史話》 有用!像我從甘為霖牧師那本 Sketches from Formosa一書裡面知道甘為霖於1900年曾主編一本「聖詩歌」,過去未有人提過,我就去找,找到書了。「聖詩歌」是在台灣頭一本出版,在台灣編的一個Hymn-books1988年由我在《教會史話》 介紹給大家,大家才有機會認識的。高長傳道師,就是高俊明牧師的祖父,他是台灣頭一批受洗的,四個人的一個,高金聲牧師寫的高長略傳說,高長一一其實李豹也是一一只讀聖經幾章,會唱詩歌十三首就被派去傳道了。十三,這個數字在我腦裡面很久,終於發現有一本叫作「養心神詩新編」,是閩南語聖詩,正好是十三首,是1854年出版的。           

這本書是用漢字寫的,字旁有的有小圈圈,有的沒有小圈圈,這種「字邊有圈讀本字,字邊無圈讀白話」來表示閩南語音,在我看,這是第一本,所以對研究閩南話的,是一個重要的文獻。對台灣聖詩史來說,這十三首就是傳到台灣來的十三首。從十三首,後來有五十八首,五十九首,慢慢的多了,這我他在《教會史話》 介紹了。有一個江玉玲小姐,她幾年前來找我,她說她曾參加「台灣音樂一百年」的研討會,她想基督教音樂在台灣應該不止一百年吧,就來找我說她想研究這方面。我說好吧,妳先看-一看《教會史話》 裡面的幾篇文章,如果妳作Master的論文,我可以多少給妳一些資料,如果妳要作博士論文,就要靠自己了。「養心神詩」有很多版本,在台灣「聖詩歌」出版以後北部教會仍繼續使用「養心神詩」很久。實際上我已有七種版本,可是我不給她,我說妳既然要做博士論文,要靠妳自己,如果用從我拿到的資料去寫東西,有什麼價值。不過我也沒有讓她完全失望,我把這十三首影印好給她了。我也告訴她偉烈亞力 (Alexander Wylie 撰 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一書,必須一讀。我說,從這裡開始,妳去做吧,看看妳發現到什麼地方,妳再來問我。她認真的去找了,到英國、蘇格蘭、美國、荷蘭去找,找到了二十幾種「養心神詩」的版本,有粵語,也有閩南語,比我所收的資料還多。她在進行分析之後和「聖詩歌」作一關鍵性的聯繫,「聖詩歌」每一首詩的各漢文版來源、標題、韻律、小節數都整理出來。她也追蹤「聖詩歌」可能用到的旋律,為此三訪愛丁堡神學院的聖詩收藏Thin's Collection。她完成論文「聖詩歌-台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歷史溯源」,今天已經得到了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音樂博士學位了。 

我們來談「台灣基督教會醫學史」吧,杜聰明博士有一次不知什麼場合碰到我,他說他在研究台灣醫學,缺少教會醫學的資料,我就告訴他「《台灣教會公報》」裡有顏振聲醫生的文章,他是蘭醫生(Dr.David Landsborough III)的學生,他寫了一個南部教會醫療傳道史,使用羅馬字白話文。杜博士就找教會公報,找出來,請黃主義牧師和張榮宗醫師把它翻作中文。但是顏振聲只談南部,自己就去找馬偕的兒子叡廉及馬偕醫院醫師補寫了北部部份而完成了論著「台灣基督教會醫學史」。其實我們還可以將向早期的醫療宣教師學醫的本地人,一個一個去找他們的來歷。像馬雅各醫生從廈門帶來的藥局生黃嘉智,跟馬雅各學醫的高耀(他就是在台南受洗首批七個之一),跟德馬太醫生(Dr. Matthew Dickson)學醫的蘇甲寅.…我一個一個都作考證。現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有人就要把《教會史話》 有關醫學的資料入電腦檔了。

我所談的,主要是以長老教會為主,也是我一個人的心得,一個人的能力學識是有限的,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做不到。召開這樣的研討會很好,人家來交換過去史料的蒐集和研究心得,來策劃更進一步的史料蒐集計劃,也讓研究者知道有那一個領域值得研究,在那一方面可以尋求合作,提醒教會重視對過去和現在的史料的蒐集、保存和利用。要大規模地展開研究,需要教會、學術機構、各級政府和社團、財團的支持。基督教史的研究,不只是教會本身的歷史,是和近現代的當地的文化、教育、社會、政治、經濟息息相關的。

我恭賀中原大學和宇宙光傳播中心來舉辦這個研討會,我稱不上是主題的演講,只是隨便談談。祝研討會十分成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