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Home

著作目錄

 

專著

中國圖書分類法

《中國圖書分類法》始末     

增訂八版特色試探     

黃淵泉和賴氏分類法     

述國圖《中文圖書分類法》

十七世紀臺灣英國貿易史料

序言-岩生成一

台灣史研究初集 (目次)

古代之台灣

17世紀西班牙人在台灣的怖教

咸豐四年美國艦隊訪臺記

研究隋代流求是否台灣之書目

戰後日本刊行台灣論文要目

荷蘭人對臺灣原住民的教化

明末荷蘭宣教師編纂之番語文獻


明鄭研究叢輯

臺灣省通志稿  卷三

館藏宣教師中文著作目錄

哈佛燕京圖藏的漢語聖經(趙)

China and Protestant Missions

序言 S.W.Barnett    

講演

中國圖書分類法之編修

國內臺灣文獻資料的收藏

台灣教會史料研究回顧與展望

論述

談先輩吳守禮仙

和平教會和我(賴永祥)

細川瀏牧師略傳

劉貞女士略歷

The Life of Mrs. Chen Liu

中琉關係史料《歷代寶案》

敬悼黃武東牧師

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


 

 

我和賴老師的分類法

黃淵泉述 

黃淵泉曾任國家圖書館前國立中央圖書館編目部主任)


我是臺大圖書館學系第三屆的學生,畢業後去當兵,退伍後經由賴永祥老師的介紹,我就到國立中央圖書館服務。

本來講好我在官書股工作,後來卻到編目組,自1968年進去,一直到退休,三十幾年來,都沒有任何變動。天天都在使用老師編的《中國圖書分類法》分類表,熟到只要同事一問,即可馬上回答,甚至回家後,連作夢都是分類表的數字,這對工作有實質的幫助,愈用愈熟,內容愈清楚。

在中央圖書館工作,我曾有兩次出差的機會,一是1976年到韓國漢城,當時我國駐韓大使館要成立一座中正紀念圖書館,那年剛好蔣中正總統逝世週年,希望兩個月內將圖書館籌備完成,中央圖書館派我前去。兩個月後,十月圖書館開幕,我編完4,154本中文書,也將這批圖書做了一個目錄。我因為將老師這本分類表用到很熟,在做分類編目時,速度很快,首先我花一天時間訓練來幫忙的兩、三個助手,讓他們寫卡片,然後由我做分類、寫上編號,不到兩個月就都已編好,順便也把老師的分類法推廣到韓國。

1960年中央圖書館開始出版《中華民國出版目錄》,有月刊、年刊、五年有彙編目錄,是當時國內最完整的新書消息,此後各圖書館多依此目錄做編目參考及購買新書之依據,這個目錄也可以說是中央圖書館的藏書目錄。這是依據當時「出版法」的規定,凡是各種出版品或新書都要送一份到中央圖書館收藏,中央圖書館有責任收藏這本新書,就用新書目錄的方式刊登收藏,所以這份出版目錄就兼具這三項功能。我負責編輯《中華民國出版目錄》,就開始刊載中國圖書分類法的分類號,由月刊創刊號,直到民國75(1986)中央圖書館搬到新館,改用電腦網路編輯方式編「網路新書目錄」,紙本因此停刊。新書目錄除網路版外,也有光碟版,這些對推廣分類法都很有幫助。

資訊電腦化以後,中央圖書館仍採賴老師的分類號碼方式,所以對賴老師的分類法也有推廣的功效,各圖書館的分類法如果以前是依其他方法的,現在都改為賴老師的分類法,因為電腦化後,最大要求是「資料互相參考,規格標準化」,尤其有些中學本來用的是「三民主義分類法」,現在都改過來了。我曾統計過,民國60年代用賴老師「中國圖書分類法」的使用率是八成,到電腦化後使用率達九成五,因為使用率愈來愈普及,所以老師的責任就更大,一定要不斷修改。但賴老師在美國,對國內這種學術進步、變化可能比較不知情,因此我在民國75(1986)編寫編目學時,就建議將來圖書館要比照杜威的十進位分類法發展情形,剛開始杜威分類法也是個人發展出來的,後來就成立森林出版社來修改分類法,最後由國會圖書館接手辦理,現在好像和OCLC合作,繼續修改杜威十進分類法。所以我建議老師,比照這個方式,

我的第二次出國是到烏拉圭。1936年李石曾在瑞士日內瓦國際聯盟的會址設立「中國國際圖書館」,主要是要給歐洲勤工儉學進修之用。該館有多方面的藏書,甚至包括中文線裝書、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書籍,還有一些國際聯盟官方出版品及很多中文教科書。1949年時,中國被中共政權占領,瑞士政府向中華民國政權表示,要我們自己想辦法處理這一批書,否則會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收。當時臺灣局勢不穩,李石曾向朋友烏拉圭教育部長要求先寄放在烏拉圭,烏拉圭教育部長同意並出錢將書載到烏拉圭,放在國家圖書館二樓。當然烏拉圭懂中文的人很少,經過了三十年,1983年我們和烏拉圭還有邦交,大使夏功權知道這批書放在那裡,沒人去看也很可惜,不如先做整理,就要求國內中央圖書館派人去整理。館長找我去,我認為去一年時間太長,建議不如派兩人去、每人去半年,並且推薦王福壽一起去,王福壽是圖書館學系第二屆學長,在故宮服務。我們兩人一起前往烏拉圭,花半年時間將五萬本的線裝書編好,速度算快。我回來時也將這份目錄帶回來,經過一番整理,並申請了一項經費將它印出來,是1983年出版的《中國國際圖書館中國舊籍目錄》。出版後我以為沒事了,但到1986年,我們和烏拉圭斷交,這批書因為搶救得當,後來在1992年也運回臺灣,因首任烏拉圭代表處的代表已由1983年的三等祕書升為大使級的代表。這批書在接洽後,居然答應可運回臺灣。在接洽的過程中,駐烏拉圭代表再度透過外交部、教育部向中央圖書館要求派人去整理打包,中央圖書館又派我去。這次只去一個半月,但是因為十幾萬本書包括五萬本的線裝書的裝箱工作很快完成,因為我事先叫他們準備紙箱,我抵達時紙箱也做好了,我一到沒幾天就開始工作,先編號碼、核對號碼後裝箱、封箱,共裝了三大貨櫃,本來一個半月的工作,我兩個星期就完成了,可是要等船期,這段時間也沒事做,我就要求到美國去參觀圖書館;貨櫃上船後約45天就到臺灣,現在放在中央圖書館。

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因為中文圖書編不完,中文系教授杜德橋(Glen Dudbridge)要求派人前往幫忙整理,這次我去了一年,共編了幾萬本書,不過都是簡體字書籍,工作也是很輕鬆。但劍橋大學的中文圖書分類法是使用龍彼得教授(Piet van de-Loon)根據「威妥瑪分類法」發展的分類法,還要將書名、著者、出版者手寫羅馬拼音,難度很高,我也將這些書一一分類好。我在1月抵達劍橋後,寫信給賴老師告知此事,6月,老師飛來英國,我陪老師去參觀劍橋大學,也前往牛津大學、倫敦大學、SOAS圖書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等地參觀。我還記得在倫敦的一個傍晚,我們買了餐點、坐在泰晤士河邊欣賞風光,晚上八、九點,天還很亮,英國國會還在開會,我就和老師一同前去參觀,看到國會開會情形,很有意思。

三次的出國工作,我覺得臺灣圖書的編號、一些制度都相當好,不會像美國國會圖書館那一套,用起來不方便,一定要去翻書找到號碼來參考才可以。也因為老師的分類法很容易,我都可以熟到背起來,不用翻書就可以知道號碼,在臺灣用或在國外,說來是最好用的,而且最完整,各學科都有,參考的資料很多。現在電腦化以後,如果分類表能夠配合標題,對圖書館學界會很有幫助、對學術界也很有貢獻。我有機會參與,真的是我的榮幸,也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