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長大的家庭 熱愛尼泊爾的父母

 

首頁Home / 日文文章 / 日人列傳總檔  / 本土信徒總檔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總檔/Google Search 網內搜尋

作者伊藤みか,伊藤邦幸、聰美之女

賴���慶理譯自「婦人之友」 19941月 號

《壹葉通訊》219期  1994年8月  台灣教會公報第2216期 主後1994821


已故的父母(伊藤邦幸、聰美),於1969年受聘為日本基督教海外醫療協力會 (The Japan Overseas Christian Medical Cooperative Service,簡寫為J.O.C.S.)的醫師,而於1971 1976年,共六年,在尼泊爾 (Nepal )奧加東岳 (Okbaldunga) 做醫療事奉。此間六個孩 子,或就在日本親友家,或在父母膝下長大。我是老么,在腦海裡的記憶是返回日本以後的事。

母親出身台灣 (台南黃履鰲醫師之長女),她並不靈巧,但她的誠實、勤勉、溫和、堅強等,能彌補她的缺點,是極富活力的女性,她不僅是孩子們的母親,也是一家人的依靠。父親喜歡跟人建立師弟關係,連他的孩子們也是他作為教育理念的對象,孩子們仍喜愛爬樹玩耍的時候,他就常常引用康德(Kant)或尼采 (Nietzsche)和孩子們議論。以孩子的眼光來看,父親的正直信實是頑固,他交流之廣就是「愛好看」,他學習範圍之廣是不大專心的緣故。

  孩子們對父母,尤其對父親持有批判的態度。雖然對父母在尼泊爾的事奉略感光榮,但不十分肯定,父母返國後,生活仍是忙碌。有時感覺父母採放任主義,是一種「偷工減料」。有時聽父親叫在外活動場所認識的年輕人「女兒」、「兒子」,感覺豈有此理;另一方面,遇到學校參觀日未見父母出席,畢業典禮時沒有親人來參加,也能自在。也就是說在潛意識之間,了解父母的使命感已超越家庭的框了。老實說,孩子們並不怎麼和父母合作,也不是真正的理解者。

   六個孩子都有早熟的傾向,在學校我們都無法和同學融洽相處,並冷眼看待日本社會。對父母親也是一樣,我們不能單純地尊敬或自誇父母在社會上或人道上的貢獻,但也無法從「批判」提升到「相嘹解」的階段。我們向父母訴苦卻常流於感情用事而不能疏通意思,或避免接觸而甘願當「批判家」,這是我們不能成為父母親的理解者的心理因素。

痛苦的經驗

  為了子女的教育.父母倆只好暫時結束尼泊爾的事奉而回國。孩子們要習慣於日本的生活,有幾項的障礙,因為我們是回國子女,尤其是混血兒,在同學間的地位是弱者。滯留尼泊爾時間較長的兄姊,受不了在日本如異邦人般被看待,甚至興起了要返回尼泊爾的念頭。

在家裡個個不相讓,在學校傾全力要爬出弱者的地位,也常常起了問題。親子關係是好是壞,暫且不談,父母對我們一定痛心極了。孩子們受了周圍的排斥時,母親有時表示同情,有時斥責激勵。後來才知道,因為母親是台灣人的緣故,在日本社會曾嚐過辛酸的體驗。

  稍長大之後,我們就不再開口談起自己的海外經驗或父母之爭,從心裡將這些事抹去,對外能以從容的心態坦然去應付了。但究竟無法讓自幼即有的「自我表現慾」消失。

  長姊進大學之後,其生活放蕩不羈;長兄進高校之後,其行為近乎「問題少年」;四個弟妹從外表看來並無異狀,但在家裡,不是與兄弟姊妹吵鬧,就是與父母不和,如果說我對這些未感覺有任何問題,就是撒謊;不過我還是喜歡這一家族。也許由局外人來看,我們六人實在不是志高的雙親的協力者、理解者,而是無用的負擔!

   我們對父母所辦的讀書會、研究會,沒有一點興趣,當然就不大記得常來家裡的客人了。為了反抗雙親的緣故,我們也不親近雙親所信、所愛讀的聖經。父母禁看的電視或漫畫,我們反而精通。後來只有三兄 與我接受了信仰,但這是過了很多年以後的事。.

   我們也有對自己「誠實」的一面。不管人家怎麼稱讚父母,總覺與我們無關。雖然我們對人生所知有限,但總希望自己能摸索出自己的途徑,我們對父母持批判的態度,也避免接觸那些將父母及我們看作同類的人們。

   父母在尼泊爾第一、二期的事奉,我得知於傳聞。在附近醫院有國內外來的醫療事奉團,患者可住院,父親當外科醫生,母親當婦產科醫生,其實是「萬能」醫生,連麻醉、照X光也要處理的。四周住的是終生以農為業或勞動階級勉強為生的人。在這樣的環境裡,母親怎麼能培育子女?末兄生於首都加德滿都 ( Kadmanzu),位於尼泊爾深山,母親為了洗尿布而用水稍多,就感覺不好意思。又聽說穿紗衣的護士們對待孩子甚好。在這種不要說醫療設備,就是衛生也甚差的區域裡,我們也適應過來。當然;每人在嬰孩時被壁蝨虱咬而啼哭過,而我三歲時曾有服用瀉藥來驅除蛔虫等經驗…,但是得到上帝的保佑,一家終能平安度過。                                

    返國之後約十年間,父母就在附近的醫院 (濱松市,聖隸三方原病院)服務,但仍協助 J.O.C.S.事工,為此也常常到海外參加會議或考察。他倆也熱心於研究會或讀書會,所以始終忙碌異常。

母親的使命感

  我曾問過母親;「到底事奉和家庭何者為重?」母親即時回答:「兩者均重要,說不定該是家庭吧!不過我覺得能有一份工作是幸運。」母親的話,使我感覺她的事奉後面有某種使命感與熱情。

  對父親,我始終沒有機會過問。一者,怕問了之後他會搬出所有學識而談個不停,再者,已多次聽到他決心從事海外醫療的機緣。他的恩師曾說過:「如果有人願意過像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er)一樣的生涯多好!」父親就想「讓我來罷!」。對父親而言,海外醫療不是他的職業,而是他要實現理想的機會。

  那麼母親呢?這個疑問始終在我腦海裡。她嫁給父親之後,才隨他到尼泊爾,母親的使命感是隨這種趨勢來的嗎?我想起母親曾經談到她弟弟聲義,就是我舅舅的往事,母親說:「弟弟是一個心軟的人,冬天在路上看到穿薄衣的乞丐,他就脫下自己的上衣給他。」知道這樣做是好的,但要做出來的確不容易,或許母親就是終生為了要實現「知易行難」而努力!母親有一妹,名祖香,患了小兒麻痺症而夭折,因此她立下志願當小兒科醫生,但父親說要在尼泊爾事奉,較需要婦產科醫生,母親就這樣改行了。

  事奉、研究、育兒樣樣都忙,如果有體力,就可適應過去,就這一點而言,父母的身體是強仞的。我上中學的時候,日常就忙碌的父母才再開始爬山來鍛鍊身體,就是要準備及訓練第三次尼泊爾之行,我們當時就覺得再如此下去雙親可能會因過度勞累而死!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母親在登山 (富士山)時滑落山谷,因全身重傷而死去。

  關於母親的葬禮,母親希望簡素,兒女們的意願也是這樣,但父親及朋友們卻採用在教會追思的方式、兒女們的意願未被尊重,看來父親與友人的關係似更親密!

  參加葬禮的人都對父親第三次尼泊爾的計劃表示關心,我直覺地感覺父親不會放棄這個念頭,而母親也不喜歡父親放棄。

再赴尼泊爾  

果然父親過了近一年落單生活之後,再度計劃赴尼泊爾,在我就讀高園高校一年級的冬天,他攜帶了母親的相片再到奧加東岳去。

   爾來父女之間,以寫信方式報告學校生活,也聽父親的勸告及激勵。從每月收到的例行報告,我也知道父親的事奉情況:為了改善當地的醫療,盡量要用當地人,因而進行採用當地人計劃,但僱佣兩者間都有問題,所以計劃不十分順利。父親擔當的雖然說是醫療事奉,但實際要處理更廣泛的社會問題。

   二姊、二兄、三兄和我曾到尼泊爾探視父親,看到他全身贅肉消失,一如動物園的企鵝回到南極似地有活力。在奧加東岳停留的一個禮拜裡,有父子間的爭吵、有家族會議……,但在那裡巡迴山區、探訪父親的醫療活動,而過了父子稍親密的一段時刻。

  有一吹過了山河,去訪問母子診療所,看到父親只與婦女談話,而一切醫療工作交助手在做,就問父親 :「可以這樣嗎?不需您親自出動?」他說:「不要掛慮,除非有需要,不插手是上策。」或許這是對地域醫療需要的態度吧。

  到台灣訪問親戚們時,聽了姨婆對父親的微言:「我實在不贊同他的作法,他熱心於事奉,但對家族都不關心。」她們生於儒教文化圈,因而有此感覺。兒女們非常感謝,但當時心裡也「微笑」出來,因為父親的熱忱絕不只留在家庭!

與父親死別

  在尼泊爾三年之事奉期滿後回來,父親的熱忱仍不飽足,就決定要再以銀髮族事奉者(silver worker)的身分前往事奉,而先赴美國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接受訓練。其實應該是抱孫子的年齡了,他唸書要唸到死時為止嗎?有一天父親因腦梗塞在美國病倒了,很感謝,我們抵波士頓時,父親回復了意識。因身上安裝有呼吸器,只能用筆談,他最先所寫出的字,任何人都無法判讀,問他這是漢字?片假名?英文?他均搖頭,最後問他是不是尼泊爾文?父親點頭了。這是講雙語、三語的人們剛從昏睡中醒來之後都會有的現象;由此不得不承認父親的心實在就在尼泊爾!

  約十個月間,得到許多人的關切及協助,使父親得以返國,其病情亦逐漸改善,�����們兒女們就決定,此後每二人輪班隨床看顧父親,然而將此事告訴父親之翌日(1993年8月8日);���親卻因腦梗塞再度復發而去世。

  父親罵兒女們、指使兒女做事,常會使我��感覺唐突,而他的去世也確實是突然而驚訝的,我現在能寫此文,是心情已稍做���適的時候了。有時我會想起史懷哲,他有家族嗎?如有,那會是什麼樣的家族?為什�����從來沒有想到這些問題?那個密林的聖者,是否能與家族持有互惠的關係?

  父母給我們的,很多是不能以其他東西代替的。「與他人同行」,是母親所給予我們的。從父親學得作父母的態度。從父母,我們得有兄弟姊妹,所得的雖然是反面的教育,但其�����最大的��是父母對人生的態度。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