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惠忠(Brendan O'Connell)神父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黃以勒撰 「心繫台灣, 以融合教育建立美好世界」 《台灣教會公報》 3275 期 2014年12月1-7日 p. 15 特別企劃 感恩傳愛天使

甘惠忠(Brendan O'Connell)神父,1936年生於美國,1975年來台,現任伯利恆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將一生奉獻給台灣早療、融合教育的甘惠忠神父於今年8月中旬因勞累而感染肺炎,住進成大醫院加護病房,所幸經過休養,痊癒出院。今年已78歲的甘神父提起這段不久前的經歷說:「我相信天主讓我康復,是要留我為祂做更多的事!」
■心繫融合教育
甘惠忠1936年2月28日生於美國紐約市,27歲成為天主教瑪利諾會神父,同年奉派來台,首先學習客家語,在苗栗擔任天主堂神父。由於甘惠忠有個唐氏症妹妹與發展遲緩的弟弟,因此對特殊教育具有負擔。看到台灣對心智障礙兒童的觀念落後,1974年回美國進修特殊教育,隔年返台學習華語後,擔任剛起步的天主教瑞復益智中心主任;隨後設立高雄樂仁、台南德蘭啟智中心。
1992年美國瑪利諾會調甘惠忠返美服務,然而他卻心繫台灣,直說「我不喜歡離開台灣這些孩子,我希望能留在台灣。」一任3年後便請調回台,並學習台語1年,在1997年初於台南學甲設立伯利恆文教基金會。伯利恆基金會目前附設一所慈母幼稚園及溪北區嬰幼兒發展中心,實施融合教育讓普通兒與遲緩兒在日常活動中一起生活,不僅幫助遲緩兒能夠在正常環境中逐步改善情況,也使普通兒在幼兒階段就學習與和自己不同的孩子接觸,懂得尊重、幫助他人。
幼兒園在附近托兒所林立的競爭下,迄今仍有90多位一般孩子、36位特殊孩子一起生活,家長還要排隊讓小孩進來。「以前家長看到這裡有特殊兒童,就不讓小孩子過來,但現在卻相反,一般孩子的家長不斷向其他家長介紹這裡。」甘惠忠說:「融合教育在學甲這個鄉下地方能夠成功,其他地方也能夠成功!」
「我妹妹真是個天使,她雖然罹患唐氏症,但常能講出簡單卻很有道理的話。」致力推動融合教育的甘神父說,雖然基金會的能力只有辦法作孩子的融合教育,但整個教育包括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應該推動融合教育,甚至社會也需要以融合教育的態度讓各種人一起生活。
「小時候因我的妹妹,我了解心智障礙者,願意跟心智障礙者一起生活;但是我的生活環境裡沒有黑人,因此我到現在看到黑人,還是有點怕怕的。」甘神父說明讓各種人一起生活的重要,唯有接觸對方,才能消弭恐懼,並看到對方的美好。「你說,這樣不就能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嗎!」甘惠忠眼裡透露著他的夢想,透過融合教育,最終期待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為早療蓋新家
為了持續推動����療育與融合教育,伯利恆文教基金會計畫在目前基金會後方興建一棟4層樓的「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規劃了托育教室、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多感官教室,不只能擴充目前的事工,還可以做更多以往沒機會做到的事;此外,也有開放給社區孩童的圖書館,讓中心能夠成為陪伴家長與孩子的空間,提供更多對社區開放的服務。預計年底動工的早療與融合教育中心,朝綠能、節水的綠色永續建築設計,期待能幫助更多人。
由於土地隸屬天主教會,因此也在頂樓設計一處教堂,未來不僅可供聚會,也能解決目前各項會議空間不足的問題。「它不是大樓,只是個中心!」甘神父強調,融合教育中心提供的服務都是很基本的,不是好大喜功或突顯財力的大樓。
事實上,不包括後續追加預算,興建融合教育中心預估就要8800多萬元,基金會根本負擔不起。幸好早在瑞復時期就有來往的薛伯輝基金會願意幫忙,在薛伯輝基金會帶頭捐出1000萬元的協助下,目前約有近3000萬元的捐款,甘神父感恩的說。然而距離原本預計的8800多萬元還差了6000萬,期待有更多朋友能夠了解融合教育的重要,一起投入中心的興建。
大病初癒的甘神父一刻不得閒,談到不足的費用,他拿出中心建築圖面,一邊說這些要趕快翻譯成英文,才能向美國瑪利諾會申請經費!一邊也指了指會客桌上的百元彩券無奈的笑說:「這也是一個辦法。」
統籌捐款的薛伯輝基金會已決定,希望中心能在2016年2月28日落成,這將是帶給甘神父80歲大壽最好的禮物。為此,薛伯輝基金會也透過「真愛多多」系列活動持續募款,期待能如期達成目標。甘神父知道有許多人為這事努力,他也透過各項民間、官方人脈與瑪利諾會的資源,要讓融合教育中心早日完工。
■做正港台灣人
「我希望老死在這裡,這是我的家,我愛這裡。」甘惠忠說,他深愛的人們都生活在這裡,他也打算埋骨於此。政府雖於2011年實施「馬偕計畫」,讓在台灣長期服務的外籍人士享有一定程度的老人福利,但是甘神父一直認為沒有身分證,代表這個國家仍未接納他,希望有機會獲得身分證,做真正的台灣人。現時礙於法令,甘惠忠因返鄉探親的需要未放棄美國籍,因此無法取得身分證。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已開始考慮以例外許可的方式,協助國家所需特殊專業人才、特殊貢獻外籍人士,申請規劃不需放棄原國籍。
甘惠忠笑說,自己忙碌之餘,最大興趣大概是睡覺,有時也看電視和報章雜誌。過去他喜歡集郵,因年歲日高,現在已無法再花時間精神集郵了。但至今他仍持續訂閱美國的特教期刊,吸收最新資訊。他不改幽默的開玩笑說,這些期刊看完後都可以收到圖書館去,只是這裡應該沒有其他人看得懂。
回想起剛到台灣的時候,甘惠忠說:「以前在苗栗當駐堂神父,那裡的信徒很熱情,時常請我到家裡吃飯,今天這裡、明天那裡,我都還要看有沒有空去吃飯!」不過現在擔任機構神父,最大的不同就是「再也沒有人請我吃飯了!」一時間覺得孤單的他,於是加入了學甲扶輪社,甚至還曾當選學甲扶輪社社長!「於是又有朋友可以請我吃飯了,」甘神父開心的說;直到現在上主的旨意才慢慢顯明,透過扶輪社也讓融合教育中心得到不少協助,他心懷感激。
因為知道自己的使命未了,甘神父細數接下來的行程,一件一件說著,彷彿年輕了10歲,繼續馬不停蹄為台灣的融合教育盡一份力。11月初,台南市長賴清德特別出席早療中心建築發表會,除了感謝甘神父為台灣的付出,也呼籲大家一起幫甘神父完成使命和心願。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